分享

《书法初步》(蔚秉惠著)因公众平台字数所限,删去书中的字外功部分,大约占三分之一。图片也仅为《九成宫...

 太极通臂 2018-07-01

  

   

序    言

 

当今社会,为了使孩子具有一技之长,将来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学习书法(当然还有绘画、音乐等)。书法的学习,其实和绘画一样,它是在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浸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之较之其他技能,它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书法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书法而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书法是学不好的,更不会臻于上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教者如何在教习孩子学习书法的同时,贯穿传统文化教育,使孩子在书法技艺上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道德以至人格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书法初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和范式。

在这本书的著者看来,“书法的基本功必须从三个层次上来认识:从技法上来看,点画、结构、章法是基本功;从艺术上来看,人的性情流露把字写活是基本功;从文化上来看,书家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修养是基本功,三方面缺一不可,研习书法只有把握这三点,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他在长期的书法教学中,坚持融人文科学为一体,注重素质养成和智慧启迪,努力以传统道德塑造人格,要求学生坚持“每周写好一个字,说好一句话,背好一首诗,做好一件事”,努力使孩子们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厚积文化知识、提高书法水平的同时,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也是从这一认识和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出发,该书著者不但以传统七言诗的形式将自己长期研习积累的书法经验以六十首通俗口诀精到地概括出来并加以解释作为全书六十个章节的骨干,而且每一个章节除口诀外都由“释义”、“欧阳询《九成宫》笔画范字”和“字外功”构成。前二者重在书写技法的指点和启发,“字外功”则重在以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故事、诗歌、名言、对联等达到以传统文化浸润、熏陶学习者的效果。所以此书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把对“文”和“字”的教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者道德品质的养成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德才统一、兼备的理想人才的途径和范式,可以直接供给青少年书法教学者之用,而且可以成为成人学习书法的好教材。

秉惠同志曾师从钟明善、安永亮等书法名家,并得到国内多位书法大家的指点,加上几十年刻苦研习,书法造诣深厚,其魏楷书法独具一格,得到社会公认。现为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同州书画院副院长。书作多次在全国、陕西及渭南市书法展中获奖,并入选《同州翰墨》、《迎奥运榜书作品展》、《全球华人书画家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画集》等书,出版有规范汉字读本《中国历史朝代歌谣》。他热心儿童书法教育,从事书法教学三十余载,所办书法培训班在陕西大荔以及北京颇负盛名,曾多次被评为陕西乃至全国书法优秀辅导教师

对于书法及其教学,笔者是门外汉。所以当秉惠同志拿着这本书的初稿要我写几句话置于篇首的时候,看着厚厚的一大叠书稿,的确深感惶恐。一是深恐说外行话、错话,致有“佛头着粪”之嫌,二是面对我国传统深厚的书法艺术和该书厚积薄发的丰富内容,的确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之感。但面对秉惠同志数十年心血凝聚的结晶和我们之间三十余年的深情厚谊,又实在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写了上面这些话。是耶?非也?还望著者和读者不吝指教。

是为序。

严安政

 

乙未季夏于渭南师范学院尚竹斋   

                    

                         一、识笔

文房四宝笔为首,尖齐圆健定良莠。

           一分二分三分笔,软硬大小自需求。

1、释要;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也,宋代以来以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宣州)、端砚(广东端州)为上乘。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写好毛笔字,首先要选择好毛笔。

毛笔从上到下分别叫挂线头、笔杆、笔斗、笔头,笔头又分为笔根、笔腹“肚”、笔尖、笔锋。毛笔有狼毫、羊毫、兼毫之分,有大小之分,写榜书的有槎笔(抓笔)、大提斗,写大字有提斗(斗笔),写中等字的有大中白云,写小字的有小白云。尖、齐、圆、健为毛笔四德,选笔时,尽量选择“四德”齐备的笔。

尖,指锋颖尖锐,即笔毫聚拢时要锋利。锋颖尖锐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笔秃则神彩易失。选购时,只要将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其尖秃。可以慢慢转动笔杆,仔细检查笔的外围笔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伸到锋尖,视其笔锋是否由每根笔毫共同凝聚而成。 

齐,笔润开以后,笔毫的长度要内外一致。检验时,将润开的笔用手指将笔毛压扁,使笔尖如油画笔似的呈扁平状,这时可清晰地看清笔毛的长度是否一致,好的笔应该齐平,无突出的长短毛,中无空隙。顶端毛排列稍呈弧形,不能偏,也不能像刀切的一样平齐,否则就成了“割尖笔”、“齐头笔”。

圆,指笔头丰硕浑圆,笔肚不空。选购时,转动笔杆,检查笔头的四周是否匀称饱满,成圆锥状。笔肚毫毛应该充足,圆满如枣核之形。不能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否则写到这一面时笔画就会出现缺角。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运笔自能圆转如意,否则缺乏笔力,效果欠佳。  

健,指笔毫要有弹性,笔力挺健。即笔润开后,按下去,笔毫铺开;提起来,笔毫能够自然回复到凝聚状;若按下后就聚不起来,说明杂毛多,笔力不健。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弹性大小可根据习惯或需要选择。

一般毛笔写字,用不过笔锋的二分之一。所谓几分笔是指毛笔的前二分之一:一分笔就是笔锋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二分笔就是二分之一的一半,三分笔就是笔锋的一半。一分笔写出的字纤细、瘦劲。如“褚体”(唐初褚遂良),“瘦金书”(宋徽宗);二分笔书写特点是圆润、俊健,一般人常用如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元赵孟頫);三分笔的书写特点是丰腴、浑厚。如唐颜真卿、宋苏东坡等。古人云:“使笔不过腰”,如若过之,则笔毫失之于“齐、健”,且极易折毁。

除文房四宝外,还要备有书画毡、笔洗、笔架、笔帘、镇纸。

2、欧体范字:欧阳询九成宫  (图例92页)

 

二、姿势

        习字之时心宜静,头要端正足放平。

        两臂分开身欲直,一尺一拳气韵通.

1、释要:

凡书之时贵乎沉静”,同时要有正确的姿势。一般写字姿势有三种:

坐姿(写三寸大小的字)要求:头正(头部端正,自然前倾,眼睛距纸一尺);身直(坐稳身子,双肩放平,上身保持正直,略微向前倾,胸离桌子一拳头,全身要放松、自然);臂开(双臂自然下垂,左右撑开,保持一定的距离。左手按纸,右手握笔);足安(两脚放平,左右分开,自然踏稳。)

立姿书写又有两种姿势:立式俯写和立式书壁。

立式俯写:是站在桌前,将纸平铺在桌上书写。其要领是:头俯、身躬、臂悬、足开;即两脚自然分开,左脚稍前,站立平稳;上身微躬;头部前倾,俯视纸面;左手扶桌,右手悬臂书写。这样四肢舒展,无拘无束,横竖撇捺,皆可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立式书壁:即将纸竖挂在墙壁上站在壁前书写。其书写要领是:头正、身正、臂曲、足稳。立式书壁难度更大。因为面壁而书,为了视觉正确,要求面部与墙面始终保持平行,这全靠两腿屈伸来调节。又,书壁时要准确掌握濡墨量,如果濡墨多了,墨汁就会滴下来。由于书壁能更好地训练运腕用墨技巧,故米芾也主张:“入学之法,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悬手书壁是教师板书的一项基本功,师范生学习书法,平时要有意识地作书壁训练。

总之,应根据字之大小方向决定采用不同的姿势。

2、欧体范字:三士下上千仁       (图例93页)

 

                         三、执笔

        五指执笔有定法,按压钩顶抵在下。

        指实掌虚中锋运,行笔一定能到家。

1、    释要:

笔法、字法、章法乃书法的三要素,其中最核心的是笔法。只有掌握了笔法,才能登堂入室,不断深入;反之,只能在书法大门外徘徊。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笔法就等于有了一把开启书法殿堂的钥匙。

笔法分为执笔法、运笔法和笔势。

先说说执笔法,我国历来讲究五指执笔法,是五个指头同时发挥作用。古代指擫(ye)、押、钩、格、抵;用现代语就是按、压、钩、顶、抵。按(擫)是大拇指指节前端紧贴笔管内侧,由内向外用力;压(押)是用食指指端压住笔管的外端方,由上向下用力;钩是用中指第一节钩住笔管的外方,由外向内用力;顶(格)是用无名指指甲根部紧顶笔管,由内向外用力;抵是小指自然靠近无名指,以辅助无名指用力。执笔要领为: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指实,腕力才能通过手指送到笔端,掌虚,手指就灵活,腕平,便于用腕力调峰,掌竖,则笔管直而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自古以来有“执笔无定法”之说,这可以理解为,怎样执笔轻松自然,顺手又方便,能达到理想的创作目的,就可以怎样执笔。执笔要松紧适度,过松则运笔无力,过紧则运转不灵。执笔的要领在于使全身之力,始于足、发于腹,经于肩,垂于肘,凝于腕,达于指,倾注于笔颖。纸墨渗透至妙,提按顿挫、顺逆转折、轻重缓急浑然一体方能笔到书成。写字必须能够驾驭手中的毛笔,熟练掌握笔锋的运行规律和汉字点画的完美写法。学会用笔目的是为了通过毛笔表达出欲写点画的理想形状。基本点画写的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汉字的面貌和结构变化。

2、     欧体范字:人大天又之夫(图例94页)

 

四、运笔

      运笔兼用中侧锋,起行收笔要分清。

      调锋时而有提按,方圆藏露划忌平。

1、    释要:

笔法之二为运笔法,也叫用笔法,运笔先要了解中锋、侧锋和偏锋。

中锋是主锋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呈180度,令笔心在笔划的中在线行走,而笔身要保持挺立之状;

侧锋则是起笔逆势切入,运笔笔毫斜铺,笔尖方向和运动方向处于90度-180度之间,收笔结束时回复到中锋的状态;

偏锋则是笔尖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成直角(90度)。

用中锋和侧锋写出的线条具有立体感和感染力,用偏锋写出的线条扁平浮薄,墨不入纸,是病态的笔法,古人提倡“中侧并用”就是这个道理。

运笔包括起笔、行、收笔三个过程。起笔又叫发笔、下笔,分方圆尖三种,方笔用侧锋,圆笔用藏锋(逆锋),尖头用露锋,即顺锋落笔;运笔用中锋和侧锋,学会涩行(意即在行进中要有起伏提按,增加摩擦力),要学会调锋时而提按,时而衄(nv)挫,通过腕力,使点画始终在中心线运行。收笔有回锋和露锋之分,要做到横画“无往必收”,指写横画时,在笔划末端要有一个向左“回锋”收笔的动作,使起笔、收笔得以前后呼应,使得笔划圆润、有力;竖画“无垂不缩”,指写竖画时,笔划末端都要“缩”笔,即“回锋”收笔。(尖头起笔如:“正”、“未”;方头起笔如“工”、“非”;圆头起笔如“今”、“六”、)。纵观古今,凡有作为的书法家都十分重视用笔,而在用笔方面又各有其法。因其形式、风格、情感、个性不同,在用笔上各具特色。毛笔是用兽毫制成的一种柔软而具弹性的书写工具,使用它要顺其性、合其势,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逆锋运笔交替转换互补。

2、欧体范字:正未工非今六(图例95页)

   

五、笔势

        运笔过程显笔势,顾盼呼应尽张弛。

        笔断意连血脉贯,自然生动呈千姿。

1、    释要:

要说笔势、应先说说什么叫做势?势的含义有有力和动态两项,均可用作笔势的势字的含义。但笔势不仅仅是笔力,也不能单只理解为笔画有动态。势字和笔结合在一起,应该理解为:在笔下出现的点画形态,应具有内含的力度,应具有动态。笔力的力,是笔下出现的笔画形态,给人以遒、劲、厚、健的感受。而遒、劲、厚、健的笔画形态如果是笔笔自顾自的,笔画之间气息不相通,便是无神的,也不能被称之为笔势。笔势必须具备有力、有动态(气息相通,有神)两个方面,所以它的要求远比写出笔画形态要高。有不少临习的人,临习笔力遒劲的字,笔画形态写得像而准,但由于缺乏动态,尽管笔画看上去笔笔有力,但整字仍然是无势的。主要原因在气断神消,力也无所依附。

所以讲解笔法必须讲笔势,笔势是笔法的第三个特点。简单说笔势就是字的一口气。笔划和笔划之间笔断意连,点画之间有顾盼呼应,自然血脉贯注,气息流通。对楷书来说是隐藏在笔划内部即蕴藏在运动的过程之中,行书则常演变为牵丝。对于初学者,只提笔笔贯气的要求。能做到笔笔贯气,随着用笔的越来越驯熟,便应明确提出“筋连络布、气通血流”的要求,使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楷的联系是气(这里所说的楷指所有楷化的书体),行、草的联系是形和气。例如“容”字每一笔都是独立的,但从每一笔的笔意,可以看出是笔笔贯气的。顶点末端向着左竖点,左竖点回锋后,顺势上行贯向横钩,横钩钩尖向着中左撇点。上撇和下撇尖端都不弯向左上,主要是因收笔时已欲向右之故。凡是笔笔贯气(或形连)而流畅、自然的,那么通行通篇便属筋连络布、气通血流的作品。在书法艺术语里,通常叫“行气”。这里“行”有两个读音,一是行路的行,动词,表示气息流通;读行列的行音,叫“行气”,指行间的气息流通,两个意思在这里都可通。筋连络布,气通血流,有行气的作品,点画是具有动态的,在静中见动如楷书字“容”、“涂”字都有迹可寻。动中见动,意指在潺潺的流水中,也偶尔可见急流或旋流,此为行书、草书。如“云”中的两点,如“仪”字的上两点,“禾”字的上横和戈钩的三笔,只要稍为琢磨一番,便可看出动态。

如“大”、“光”、“必”、“分”、“以”、“不”

2、    欧体范字:大光必分以不(图例96页)

 

             

                  六、横画

        横画样子像条蚕,起笔藏露分方圆,

        中锋提笔右上行,收笔轻重提顿间。

1、    释要:

横在永字八法中称“勒”,是字的主干,要写得稳重得势,一般横画呈左低右高之势,约向右上耸5-8度。横画起笔形状分方圆尖三种,行笔要调峰、铺毫、涩进。短横起笔形状为方,用侧锋,折锋铺毫,中锋右行,稍提后向右下稍顿,然后回锋收笔(如“天”、“士”字);长横起笔形状为圆,逆锋向左起笔,折锋向右下,折锋铺毫,行笔收笔同短横(如“三”、“王”、“上”字);左尖横露锋起笔,形状尖,收笔同短横(如“元”、“言”、“天”字)。一个字有几个横,起笔形态切忌雷同,要有长短、参差、俯仰粗细等变化,间距要要基本匀称。

2、    欧体笔画:横(图例86)欧体范字:天上元山王言(图例97页)

 

 

七、竖画

           竖画行笔用中锋,腰须挺直站如松。

           垂露两端要藏裹,悬针笔锋在正中。

1、    释要:

竖在永字八法中称“努”,是字的支柱,要写得挺拔劲健,浑厚有力。竖有两种:悬针竖和垂露竖。其形态像悬挂一枚针者,曰悬针竖,一般用于一字的最后一笔。其写法为: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铺毫蓄势调锋,中锋向下行笔,边行边提出锋收笔,悬针竖虽露锋出笔,但在提笔收锋时,也要有一个向上空回动作,以保持空回之势,使其笔锋虽露而笔力却不浮(如“千”、“祥”、“年”字),(书家称其为空抢收笔);尾似露珠形者,曰垂露竖。垂露竖不受笔顺先后的限制。其写法为:起笔同悬针,收笔先提笔左宕,然后向左下斜顿,后回锋收笔(如“青”、“中”、“下”字)。

2、    欧体笔画:竖(图例86)欧体范字:千年青祥中下(图例98页)

 

 

八、撇画

        撇画落笔要藏锋,边写边提慢慢行,

        出锋莫疾力送到,如梳掠发在空中。

1、    释要:

撇画在永字八法中,又叫“掠”、“啄”,“险劲”是对撇画的要求,即要劲挺,不能漂浮轻飏。写撇时一要畅达,二要笔锋送到底。撇的行进方向是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由于从起笔到收笔的角度较大,所以落笔后的调锋动作要比其它笔画大,如调锋不到位,极易产生偏锋,影响线条的质量。其写法是: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笔锋铺中蓄势,中锋行笔,渐行渐提,出锋收笔。

撇大致有三种:

斜撇(如“人”、“文”字);竖撇(如“太”、“月”);

回锋撇,它是一个字左边的短竖撇。写到撇画末端,向左下方挫笔后,提笔向上回锋,再挫笔蓄势,向左上方出钩,有的末端似垂露(如“成”、“风”)。

2、    欧体笔画:撇(87)欧体范字:人文太月成风(图例99页)

 

九、捺画

        像把大刀就是捺,轻落快下慢慢压,

        重按捻笔缓提起,一波三折便到家。

1、    释要:

捺画又称波或磔(zhe),是保持一个字右下方平衡的主要笔画,有一波三折之势。“一波三折”是指写捺画时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拓得开,收得住,即所谓一笔之中有三折笔势。其写法:逆锋轻起,转锋向右,中锋向右下由轻渐重徐行,致捺脚处作顿捻笔铺毫,稍提,露锋收笔,出锋不能低于水平线。捺可分为:

斜捺(如“夫”、“令”);

平捺(如“之”、“远”);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个捺,其它捺要作反捺。

反捺:露锋起笔,顺势下俯,顿笔回收(如“食”、“养”)。

2、    欧体笔画:捺(图例87)欧体范字:夫令远之食养(图例100页)

 

                  十、竖钩

        落笔如竖向下行,行至末端提笔停,

        侧锋左提力到尖,竖钩到此就成功。

1、    释要

钩在“永字八法”中叫“趯”(ti),也叫“剔”,其意谓写钩时就像踢脚一样,速度要快,力量要集中在脚尖。竖钩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锋向右下方顿笔,提笔转锋蓄势向下铺毫力行,至钩处向右下轻顿,向上回锋蓄势后向左上方出钩(如“可”、“永”、“来”字)。另一种是竖平钩,也叫弯钩,出钩处顺势向下驻笔后再提笔转锋向左按笔,然后顺锋向左出钩。(如“子”、“乎”、“宇”字)。

2、    欧体笔画:竖钩(89)欧体范字:可永来子乎宇(图例101页)

 

 

11斜钩

        斜钩运笔如画弧,右下轻提带起伏,

        太直失势弯无力,收笔侧锋力用足。

1、    释要:

斜钩又叫戈钩。其写法: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锋向右顿笔,提笔折锋蓄势向右下带弯铺毫力行,行笔至出钩处稍稍顿笔后折锋向上,再驻笔蓄势向右上出钩挑出(如“武”、“咸”、“成”)。

于此相同的有:横折弯钩,也叫背抛钩(横加斜钩),注意写到横尾要轻提斜按(如“气”、“几”、“盛”)。

2、    欧体笔画:斜钩(图例89)欧体范字:武咸成气盛几(图例102页)

 

十二、竖弯钩

      轻按向下如竖行,提笔拐弯捻笔锋。

      边写边压似燕尾,右上轻提弯钩成。

1、    释要:

竖弯钩又叫浮鹅钩。欧阳询《九成宫》中此笔用的是隶书平捺的写法。其写法:逆锋起笔写竖画部分,中锋向下斜行,至转弯处按逆时针方向稍微转动笔杆,略提笔慢行,使之圆润,然后横向行笔,略带弧势,至钩处加大力度,提笔向外上出锋收笔(如“九”、“元”“色”、“充”、“玩”、“也”)。

2、    欧体笔画:竖弯钩(图例89)欧体范字:九元色充玩也(图例103页)

 

十三、卧钩

      右下行笔如画弧,提按有度力要足。

      侧锋运笔成卧钩,形似弯月心舒服。

1、    释要:

卧钩又叫心钩或横弯钩。其写法:露锋顺势入笔,中锋渐行渐加重力度向右下作弧形,继而向右顺势平行,至钩身末端向右提笔收尖,接着顿笔向左稍回,然后向左上钩出,钩尖指向腹心(如“心、“思”、“必”、“念”、“应”、“德”)

2、    欧体笔画:卧钩(图例89)欧体范字:心思必念应德(图例104页)

 

 

十四、横钩

        起笔写法如同横,蓄势中锋右向行。

横末折锋右顿笔,提笔轻收左出锋。

1、    释要:

其写法先按横法写横画,至末端处向右上方稍稍提笔上昂,折锋向右下作顿,提笔回锋后向左下钩出(如“安”、“宫”、“家”、“官”、“宝”、“室”)。

2、    欧体笔画:横钩(图例89)欧体范字:安宫家官室宝(图例105页)

 

十五、折法

        折画起笔同竖横,中锋运笔慢慢行。

        轻提斜按转方向,调锋才好向下动。

1、    释要:

折法是两个笔画(如竖和横,竖和提)的衔接组合。关键在于转角处提笔换锋要恰当,自然。初学者最好先两笔分开写,熟练后再连接起来。转折主要分为直角和斜角两类,在笔画粗细处理上是有区别的,当仔细分析体会。欧阳询《九成宫》中一般转折用提翻,也就是方折,翻折,具体方法是运笔至折角处轻提(以不离纸为度),然后乘势翻笔,使锋面从阴面转到阳面,改变方向,动作要迅疾轻灵,翻后作一斜横落点,再挫动一下笔锋,调中后再引笔下行。两笔成直角,竖画上下一样粗细,两笔成斜角,竖画上粗下细。还有一种转换是圆折的方法,运笔时顺势而转,暗转笔心,颜体楷书常用此法。

折有横折、竖折、撇折(撇提折)、横撇折、撇点之分。

(1)、横折至折处提笔向昂,后向右下方顿笔,提笔向下铺毫力行后回锋收笔(如“田”、“品”、“丹”、“用”);

(2)、竖折到起折处行笔稍慢,左推再按右上行,收笔同横画(如“匪”、“山”);

(3)、撇折又叫撇提折,是将撇画和提画连惯起来一笔完成,撇的末端处提笔向右下方顿笔,折笔处蓄势后向右上行笔,力量逐步减小,力到笔端(如“公、“玄”);

(4)、横撇折起笔与横折笔法相同,然后由横折的竖部变为撇,其运笔法与撇画一致(如“又”、“名”);

(5)、撇点折又叫斜折,由撇与长点组成,写到撇画末端由渐轻提笔,顺势向左下写反捺收笔(如“如、“安”)。

2、    欧体笔画:折(图例90、91)欧体范字:

天品用丹匪山  公玄又名如安  (图例106页、107页)

 

               十六、挑法

        挑法变化并不多,逆锋左上下顿角,

        提笔右上出尖锋,长短平斜自琢磨。

1、    释要:

挑又叫提,永字八法称为“策”,其意如同用马鞭赶马,鞭着马背立即将鞭末稍收起,比喻出锋时迅速空中作收势。书写时要仰收(笔法向上仰起),暗揭(出锋前要逆锋起笔,下顿作势,然后快速出锋。挑的起笔用侧锋,收笔用中锋,故用笔贵迟留,逐步提按衄挫,边走边调整笔锋,收笔时要迅速在空中作收势(即所谓暗揭)(如“以”、“我”、“功”、“去”、“改”、“长”)。

2、    欧体笔画:挑(图例88)欧体范字:以我功去改长(图例108页)

 

 

 

                         十七、点法

        点的写法如同划,横竖撇挑及反捺。

        露锋入笔右下顿,侧点才是基本法。

1、    释要

点在永字八法中叫“侧”,是书法基本笔画中最小的元素,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在小小的一“点”中,蕴含了笔法的全部要素。从另一角度看,其它笔画都是“点”的延伸,然后方成横竖撇捺提,古人有“积其点画,乃成其字”之说。

点划落笔要势重,即落点速度要快,但力量要轻,入纸后迅速将笔法铺开(即衄挫锋毫),使其有珠圆玉润之妙,则自然劲健;作点又要能沉着,虽一点很小,但用笔亦要交代清楚,有起笔、运笔、收笔,有俯仰,有向背,有盼顾呼应,凡出锋之点,锋要从腹中而出。

随着下笔角度的不同,发笔形状的不同,行笔长度的不同,收笔和下一笔画呼应映带的不同,点可以分为;

侧点又叫斜点(如“太”、“诚”);竖点(如“宇、”、“实”);垂点(如“案”、“云”);撇点(如“城”、“流”);挑点(如“清”、“炎”);反捺点(如“不”、“怀”)。

2、    欧体笔画点(图例88)欧体范字:

流于太诚炎清  宇实案云不怀(图例109页、110页)

 

 

              十八、笔顺

      汉字笔顺要记清,横竖撇捺左右行,

      由外及里后封口,中间两边上下承。

1、    释要;

汉字笔顺大致有:

先上后下(如“三”、“下”)   先左后右(如“九”、“代”)

先撇后捺(如“令”、“文”)   先横后撇(如“大”、“天”)

先横后竖(如“十”、“正”)   先外后内(“起”、“戒”)

先内后外(如“道”、“运”)   先进人后关门(如“四”、“百”)

先中间后左右(如“山”、“泉”)

2、    欧体复合笔画1    复合笔画2

欧体范字:  三下九代令文  大天十正四百  起戒道运山泉

(   图例112页、111页、113页   )

 

 

十九、字法1

汉字结体有规格,疏密匀称有分合,

重心平稳讲对称,险绝之中求平和。

1、    释要:

字法就是字之结构,也称“间架”,是指每个字点画间的安排和形势的布置。汉字的各种字体,皆由点画连接搭配而成。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画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构必不可少。笔画和笔画之间的间隔距离要匀称,换言之,一个字笔画间的空间要疏密得当,匀称和谐,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书写楷书,首先要求平正。所谓平正,是要求每字穏立在支点上,勿失重心,以保证字的平衡。汉字形体,几乎所有的几何图形都有:

如:梯形形状:

上窄下宽(如“感”、“成”)   上宽下窄(如“霄”、“当”)

左短右长(如“时”、“唯”)    左长右短(如“敕”、“知”、“动”、“勤”)

四角空缺的菱形形状(如“今”、“南”)

各类不同形状的字,其重心安排各有规律可循,1、2、左右基本对称;3、4上下基本对称;5、上与下,左与右基本对称。如果每个字都能写成上下或左右基本对称的形体,那么这些字的重心都将会平稳端正。要注意的是只能是“基本对称”,绝不能完全对称。完全对称则字之呆板,那不是文字,更谈不上书法艺术。

2、    欧体范字:感葳当霞时唯    知敕今南勤动  (图例114页、115页)

 

                     二十、字法2

        横平竖直贵平行,等距呼应要记清。

        形态长短各有异,搭配得体字分明。

1、    释要:

横写得平,竖写得直,字就平稳。以横为主的字一定恪守横平竖直的原则。多横或多竖的字,横和横,竖和竖要基本保持平行,字才协调。多横多竖又要有形状、长短的变化,字才不呆板。

(如“重”、“书”、“俯”、“暑”、“作”、“黄”)。

2、    欧体范字:重书俯暑作黄(图例116页)

 

 

二十一、字法3

        左右上下结构中,地位宽窄各不同。

        所占位置要合理,比例适当字工整。

1、释要:

    要把字写得端正、美观、大方,必须了解和掌握汉字的结构比例。所谓比例适当,就是合体字中每个部分在此字中所占的位置合理,长短宽窄,安排妥当,字就工整。

左右相等(如“能”、“县”)       左宽右窄(如“则”、“形”)

左宽右窄(如“休”、“佳”)       左中右相等(如“卿”、“涤”)

左窄中右宽(如“激”、“测”)     左中窄右宽(如“微”、“随”)

左右结构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的字,都应写成左收右放,左密右疏,简言之“左紧右松”(如“神”、“群”、);凡是上下结构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的字,都应写成上收下放,上密下疏,简言之“上紧下松”(如“东”、“泉”);也有上下相等(如“皇”、“皆”),上下不等(如“然”、“奉”),上中下相等(如“意”、“景”)的情况,这里不一一列举。

2、    欧体范字:  能县涤激则形  (图例117页  )  卿测休佳微随(图例118页) 渤海群神东泉 (图例119页)  皇皆然奉景意(图例120页)

 

 

-

二十二、字法4

        包围结构分两种,配合紧凑内要松。

        全包外框字略小,里外相合才适中

1、    释要:

全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的字大小有很大的变化,如“图”字要写得大,“四”字要写得小,中间较大者,中间要写得精致,如“国”字;中间较小者,中间要写得厚重,与外围笔画之间要留有适当的空间,如“固”、“因”字。

三面包围

字大小各不同,注意因字而异。

如“周”字下面成开放之状,但字势要严谨;“同”字下面垂直开口,字势要生动;“阁”字上面是门字,门字左右要有向背之势。

左三面包围

左侧的竖与上面的横不宜封死,下面的横要长,如“臣”、“匪”字。

                     左上包围

被包围部分的重心与上面的重心不在一条中心线上,但全字重心要稳定,左上和右下形成上覆下承关系。如“居”、“在”、“庭”、“房”字。

                         左下包围

以带有“走之”的字为多,“走之”要写得舒展,上面的部分要写得挺拔,一般高于“走之”的点。如“越”、“游”字。

                         右上包围

被包围部分的重心与上面的部分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下面被包围部分注意向右移动。如“气”、“武”。

2、    欧体范字;  同闻国固巨矩  庭房越游气武(图例121页、122页)

 

二十三、字法5

        偏斜汉字讲平稳,主笔安排看重心。

        斜中求正字得势,整体观望方均匀。

1、    释要:

汉字中有不少字本身就是偏斜的,但只要把主要笔画写好,将重心安排在中心线上,写出的字就站得稳。(如“及”、“乃”、“功”、“夕”、“每”、“名”)

2、    欧体笔法:永字八法(图例85页):乃夕名功每及(图例123页)

 

           二十四、章法1

        分间布白忌呆板,鳞羽参差开合间。

        点画伸缩有奇正,主次分明方自然。

1、    释要:

什么是章法?章法是书法作品中点画、单字、行列在空间的组合、排列规律,又称“分间布白”。章法表现的是综合的美,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美。从点画的圆润流畅,骨气洞达及长短,疏密,迎让到单字的丰腴,瘦硬,欹正,参差到行的摆动,错落,承接及气势等,进而构成全篇幅统一完整美,这种美是极富视觉美感效应的美,亦即章法美。

书法字体有真草隶篆行五大类,各种字体都要讲究虚实相生,主次疏密对比,笔势呼应顾盼。篆书既要有整齐停匀之美,又要婉转曼妙;隶书既要有雄健厚重之美,又要有跌宕飞动之势;楷书既要有精严庄重之美,又要神采焕发;行草既要有流畅飞动之美,又要遒劲有力,它们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结构自然也就不同,但平正、匀称、连贯、参差、飞动是一致的。

初学布白,尤其要注意每个字的笔法、结构、神采到位没有,如果单字呆板、僵死,将这样的字排列组合,何谈美感,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通篇效果不错之理了,所以讲章法首先要做到字之大小、疏密、伸缩、参差有度,还要主次分明,行气自然。

2、     欧体集字:礼之用,和为贵(图例124页)

 

 

                  二十五、章法2

        点画衔接要呼应,行列之间相照应,

        字字相连有盼顾,整体布白出神灵。

1、    释要:

书法完整的章法一般由正文、款识、印记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书法构图一般可见竖式和横式两种。竖写式可分为:纵有列,横有列;纵有列,横无列;纵无列,横无列三种。横写式可分为两种:横有列,纵有列;横有列,纵无列。一般情况下,纵有列,横有列或横有列,纵有列二种形式宜书写楷书、隶书和篆书。这些字体较工整,端庄,凝重,静态成分比重较大,但当代书法家倡导的“今楷”由于在布局上,借鉴行草的优势,使布局呈现出大小、参差、错落的变化,所以也常用“纵有列,横无列”形式,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境界和情趣。纵有列,横无列或横有列,纵无列的形式宜书写行草书,,而纵横皆无列的宜书写草书,以期表现一种飘逸,洒脱的美,其动感效应更强。(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一般正文最末一行不宜一写到底,也不能只剩一个字,古云:“单字不成行”。

竖写式多齐天齐地,亦即各行起首字在同一条线上,或各行尾字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横写式如果书写正文为现代文章(诗歌除外),则首行起首字宜错开两字书写,每行左与右的临界字应在同一竖直线上(另起段除外),横式书写文中标点不宜省略,以便于识读。

题款印章,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识字体,行书题识比较普遍,适用于各类书体的题识。同种书体(正文和款识文字同体)落款多见于行草和楷书。款识一般分为上下款,上款题写索书者姓名,位置较高,如:xxx方家雅嘱,下款款识文字一般只题写正文作者姓名、创作时间地点、创作者姓名。如只署作者名号,称为穷款。款识文字尽量不要超过正文首尾,要考虑印章的位置,印章应小于或接近款识文字才行,若钤两方,上朱印,下白印。起首章要低于正文首字,一般低2个字距离。

2、    欧体集字:德不孤必有邻(图例125页)

 

 

二十六、章法3

        书法用墨讲浓淡,干湿燥润分险妍。

        楷欲墨浓行草润,飞白自然一瞬间。

1、    释要:

    毛笔书法是通过笔墨纸张表现的一种线条艺术,要使三者结合恰到好处。在具备了合适的书写工具和纸张之后,调墨和用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墨有浓淡干湿润燥之分。谈到具体的用墨方法,宋代姜白石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书法用墨原则上是浓淡适中,用水加以调和,以不伤神采,不滞毫锋,行笔流畅为宜。使用浓淡适中的墨汁可书写篆书、隶书、楷书。这些书体因为笔笔断,书写时笔中的含墨量宜少一些,以点画的润泽为目的。行草书因为有连绵的因素则要饱满一些。至于点画的燥润,那是行笔的徐疾使然。用墨和用笔、用纸有关,墨有浓淡,笔有枯湿,纸有生熟。三者交融才能产生理想的墨迹。使用浓墨,最好选用半生半熟宣纸,书写时墨要饱满,笔要徐缓,方能写出点画浓重苍健,饱满厚实,丰润妍丽的字迹。淡墨适用于生宣,用于行草书,方能增添笔画活泼秀润,洒脱静雅,墨色多变的风采。在特定环境中无调墨条件时,书写时要注意调整书写速度。如纸张吸水性强,而墨又比较稀,除少许蘸墨外,书写速度要适当加快。如墨较浓而又无水稀释,书写速度应放慢,行笔要先快后慢。

2、    欧体集字:下为公上善  若水大道无名(图例126页、127页)

 

二十七、章法4

        书法审美有妙境,情景交融意象生。

        对比夸张易出彩,智性书写味无穷。

1、    释要:

如何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简单地说,可从一下8个方面评价:

(1)、笔法精到:(提按顿挫分明,方圆动静结合,)

(2)、结构严谨:(横直相安、意思呼应,符合结字原则。)

(3)、章法完美(布局谋篇、起承转合、行笔行气自然、正文落款、用印   到位)

(4)、气韵生动(从一个字到一行,到整个布局一气呵成)

(5)、用墨变化(涨墨、浓墨、淡墨、枯笔等要参差有度)

(6)、用印讲究(起首章、名章、闲章、朱文、白文等运用各有讲究)

(7)、文辞优美(有正能量,激励人生,鼓舞人心)

(8)、用字正确(无错别字、繁简互用等现象)

总的一句话,应该雅俗共赏,既有传统功力,又有独特的风格。

2、欧体集字:人乐百年寿福    和万事兴德(图例128页、129页)

 

              二十八、学书之道1

        书法厚德首功能,启智健体并养生。

        陶冶情操形神美,阳春白雪居高层。

1、    释要:

书法具有育德、启智、强体、健美四个功能。

先说“育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德”就是人应具备的好的品质或行为规范准则。古代儒家提倡道德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即“仁爱、忠义、合礼、睿智、诚信”,提倡孔子的文五德为“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孙武的武五德是“智信仁勇严”,即智慧、守信、仁爱、勇敢、严明”,意思是以智胜人、以信服人、仁爱待人、勇于决策、从严治理。这一古代为人处世和管理之道,今天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发扬光大。其实今天世界各国的管理之道,无非就是这些,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都在研究孔子、老子、孙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可谓深远至极,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成立“孔子学院”,道理就在于此。

这一切和国家2001年出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一致的。具体到中学生,就是“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面讲的很详细,那是我们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时时刻刻牢记,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书法的育德功能:既通过书法技法实践与艺术审美活动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陶冶审美情操,而且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性情。

第二是“启智”。“智”,就是智慧、聪明、见识,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也可以说,“智”就是“智力”,就是我们心理学里说的五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与条件。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培养好这五种能力,学习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大的飞跃。书法艺术是变化万端的点、线、面组合艺术,它讲究长短、粗细、浓淡、枯湿、收放、大小、藏露、提按、轻重、虚实、黑白、方圆的变化,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充满着辩证法,研习书法,深刻理解这些原理,能提高我们的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发智力,使我们思维更具灵活性,敏捷性。

    第三,“强体”。书家运笔的过程,采用刚柔曲直的线条,远近疏密的距离,浓淡燥湿的墨色来表现思想感情,它同体育运动中的气功、自由体操、太极拳等很有相通的地方。打太极拳,每当伸出手臂时,必须松肩坠肘,而运笔同样是如此。所以,写一会儿字好似打一通太极拳。写字时,人容易屏住呼吸,而略有均匀地呼气,运笔之间的短暂的空隙又常常深深地吸气,如此反复,自能增强身体的舒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舒筋活血。研习书法,可以忘乎所以,抛弃一切杂念。若遇心情狂喜,它可以使人头脑冷静;心头郁抑时,它可以使人忘记苦闷。这个时候,书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精神完全进入“静”的境界,一静而制百动,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内脏器官功能得到调整,四肢肌肉得到了锻炼,故此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第四,“健美”。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通过对结构美、用笔美、章法美、意境美、气韵美的书法作品欣赏,可以产生审美体验,丰富人们的美感,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

2、     欧体集字

养天地正气极   古今大观读书  (图例130页、131页)

得天趣处事见   高风大有作为 (图例132页、133页)

 

 

二十九、学书之道2

        学书贵在有师承,厚古薄今要记清。

先立后走方跑步,旋转全凭勤悟功。

1、释要: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所谓承师,就是要有名师指点。著者以为学习书法应该有三位老师:一位是德高艺精的老师,最起码在本地有一定影响,特别在书法传统继承上很有实力,同时具备高尚的书德。让书艺突出的老师当面指点,才能少走弯路;第二位是好的古代字帖,要选好最适合自己个性的字帖作为自己的老师;第三位老师应该在网上找名人临帖视频,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临习《九成宫》,可欣赏卢中南的《九成宫》教学视频),我们要学会经常浏览名家的书法讲座,站在书法的最高处临习是学习书法的捷径。

“厚古薄今”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坚决不要写现代人的字)。好的字帖、德高艺精的老师、网上学习,三者兼顾,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一定会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军旅书法家李铎说过:“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也”。当然,学习书法,需先立后走再跑步,从楷书入手,打好楷书基本功后,继而再学习行书、草书方为上策。

2、欧体集字   清气和行云    流水我心永爱(图例134页、135页)

3

 

三十、学书之道3

        书法入门并不难,定帖定量定时间,

        准确重复苦积累,功到自成字美观。

1、    释要:

书法的学习,要做到三定:定时、定量、定帖。

定时:每日将一定的时间用于毛笔字的练习。在中小学读书,有寄宿的、有走读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每日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时间规定,找出日日用以练字的最有保证的时间,不管清早或睡觉前,不管哪段时间,只要不受干扰,这时间都要定下来,并保证不少于30分钟,决不改变。除开有特殊的、不能不去做的,一般决不移作他用,到时就练。

定量:量有三种量,时间量、字数量、纸张量。时间量,定三刻钟,便日日有三刻钟,不必多,也不能少。字数量,每日60字(选摹6个字,每字10遍,共计60字),便日日是60字。纸张量,如确定写四张毛边纸,便日日是四张纸。无论是哪种量,只要定下,便不随意增减,也不草率、马虎。只许定时调整,不能随便增减。

定帖:临习一种帖,便要一直临习到出帖,决不见异思迁。学生极易受外界影响,也容易把学不好字归罪于字帖,常易产生换帖思想。一定要在临习前把话说明白,帖不能中途改换,一定要认真临习到手。

能严格按“三定”去做,不仅毛笔字的进步快,对于恒心和毅力的培养也有好处,很值得一试。再则,我们应遵循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教导“准确重复加以积累”地习字,才能功到自成,更上层楼。

2、    欧体集字:

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学能养识(图例136页、137页)

 

31学书之道4

初习书法须无我,形到神似精临摹。

           而立不惑苦心志,终欲不像终有我。

1、    释要:

学习书法必须经过临习阶段,开始一定要无我,要沉到古人字帖里,学会临摹。临帖必须“三到”:心到、眼到、手到。临帖时,要求达到“形似”和“神似”,形神俱得,才算临到家。这就必须“三到”—眼到、心到、手到,即眼睛看,心里想,手下写三方面紧密合作。一般说,做到“形似”并不十分困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临”(面对字帖临习)和“摹”(用纸罩在帖上描写)两者结合,这样可以学到点画的位置和字的结构。

但光临到这一步还不够,还得使所临的字“活”起来。否则,就是写得再像,总给人一种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的感觉,尽管五官端正,四平八稳,然而毫无生气。所以我们强调在“形似”基础上多分析研究字帖,也就是强调“心到”。多“读”帖是个极好方法,它可以逐步使学生改正临写时那种抄书式的方法。三国曹操喜爱大书法家师宜官的书法,把他的字迹放在帐内,一有空就读。唐代欧阳询,某次在路上发现晋代索靖写的碑,读了一番,已经走远了,重新回转来再细读,站得脚酸了,索性坐下来读,据说这样一直读了三天。古人这种“读“帖的精神值得我们效法。

教师在指导临帖时,要善于抓规律。因为汉字有各种类型,每种类型找出代表,然后集中力量,写好几个字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另外,要求学生每天只写几个字,每个字多写几遍、甚至几十遍,每写好一个字,即对帖检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纠正,这样提高就快。

2、欧体集字

求索美意延年(图例138页)

3

                  三十二、学书之道5

        凡书之时贵沉静,笔前会意结思成。

        知白守黑三法统,一气呵成惊神龙。

1、    释要:

在书法作品中,笔法、墨法和章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普遍的认识是,笔法是核心,墨法是灵魂,而章法是战略,起统帅作用。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运笔、用墨和结字都要服从章法,并在章法的管束之下臻于极致,方能产生佳作。在书法理论上,章法是独成体系的。但是又与运笔的力量、气势和节奏,与墨色的浓淡、润躁和韵致,与结字的造型、变化和意境等各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章法不是孤立的,它与笔法,墨法和字法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弘一大师以极其通俗的语言说到书法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甚至用打百分的方法来说明这种关系。他说,论起一幅字的优劣来,有四个要素必须注意,估量其应得的分数分别为:“章法50分,结字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一般人认为每个字都很重要,为什么章法反而占分数最多呢?章法之所以很重要,占分多,其理由在于艺术上有三原则,即一统一,二变化,三协调。可以说,这三者正是章法关注的核心所在。首先应该说明的是,由于书体、幅式不同,章法变化的方式和程度各异。篆书、隶书和楷书主要是方格中求变化,因此,变化的程度相对平和,章法多呈严谨之姿;而行书和草书的章法变化就极诡谲奇崛,甚至可以说,有一幅作品,就有一种章法。懂得章法不等于会创作,而不懂章法则难以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学习最基本的法则,懂得最基本的书写格式,学习最基本的艺术规律,掌握最基本的章法理论,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要达到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把书法的节奏感再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章法分为小章法和大章法。小章法是就单字而言的,它涉及到字内点画与点画之间的顾盼、避就、粗细、枯湿、浓淡、牵连、方圆、开合与转接等技法;大章法所要研究的则是一行字、几行字或一幅完整的作品,它涉及到幅式正文、结体、排列、款识、印章等方面的知识和通规。

2、    欧体集字:

一元二气三阳   泰四时五福六  合春万象更新

(图例139页、140页、141页)

 

三十三、学书之道6

          执管调墨四体松,字形布白记心中。             

          神气贯注透纸背,行云流水意无穷。

1、    释要:

书法有养生的作用,这是不少学书法的人的共识。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所谓“洗笔调墨四体松”,是书法养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预想字形神思凝”,是书法养生的第二阶段。王羲之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这就要思想集中,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神气贯注全息动”,是书法养生的第三阶段。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法运动的最实质性的阶段。“赏心悦目乐无穷”,是书法养生的第四阶段。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学习书法,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

具体来说,书法的养生功效可以分为看不见的“静功”和看得见的“动功”两方面。练习书法要求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排除杂念,平稳呼吸,意守丹田,将自身的感受,通过柔软的毛笔将刚劲有力的字写在纸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气功。练习书法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还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当中,对眼前或身边发生的不愉快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进入既轻松又舒适的状态,没有了妄念和烦恼,精神获得享受,因而有益身心健康。倘若能持之以恒,还能达到意念集中,襟怀坦荡,身心愉悦的境界。

2、    欧体集字:19.20

友天下士读古  今书玩书以恭(图例142页、143页)

 

 

三十四、学书之道7

         每日挥毫弄墨忙,心无旁骛尽弛张。

练到无人无我境,任他地老映天荒。

1、    释要:

一副较为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法是主要的。在行,草书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行、草书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意到笔随。一副得意之作,更是书写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谈到的章法是书法艺术欣赏的总体观。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组成部分。当你站在这样一幅法不越于理,妙不超乎真的作品面前,真会让你陶醉神往。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特别强调阴阳之气的谐和。清人云:“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气分阴阳,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生,二者须自然相混,以达乎道也。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阴阳调和,气血贯通的,无论是篆隶,还是行草,从第一字第一笔,到最后一字最后一笔,总须气贯神完,浑然一体。所以书写一幅书法作品的过程就好比打太极拳的过程,它有起有落,有分有合,有收有放,整幅作品要一气呵成,形到神到,给人以一种享受。所以练习书法除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外,最大的作用在于它的的修身养性、保健养生及给人以愉悦的功效。

2、    欧体集字:21言必信行必果(图例144页)

 

              三十五、汉隶1

      张迁衡方最朴拙,厚重方正变化多。

      清水芙蓉天然美,隶书苑里开先河。

1、    释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省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整个碑的书风雅拙、质朴。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阳隶书23行,满行36字,共815字,字径4厘米;此碑用笔稚拙淳朴,体势方整宽腴,结构外紧内松,以文词温润、字体浑古着称于世。。

在隶书书苑里,《张迁碑》和《衡方碑》风格比较接近,朴拙自然,不尚华丽。

《张迁碑》图例145页,《衡方碑》图例146页

2、字外功:

文字解析:祖

象形字,甲骨文的“祖”字,原本写作“且”字,乃是男性生殖器挺立时的象形描绘。金文的“祖”字,在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添加了一个“示”,以祭祀之意表示对男根的祭拜,对男根祖先生殖功绩的缅怀。小篆和楷书的“祖”字一脉相承,基本没有太多变化。

上古社会,生殖是一件神圣、崇高、庄严的大事。一个氏族部落人口的多少及增减,关系到这一氏族部落与相邻部落之间在殊死对抗中能否获胜。人口过少,便无法捍卫氏族的存在,意味着男性被杀死女性被抢掠。在上古先民的观念中,男性生殖器,是人口繁衍的器具。因此,在殷商先民的意识中,男性生殖器不仅被描绘的十分感性,而且受到普遍的尊崇、膜拜。

且“的本意为男根。随着祖民对两性生殖奥秘的认识,更由于王权的上升,祖字从且字孽乳而生,用来专一表示氏族部落的男性祖先—先王。随后,进入王权父系制后,又上升为华夏民族的先祖。《说文》因此释为:“祖,始庙也。”这是说:“祖”是祭祀始祖的宗庙。

 

三十六、汉隶2

        曹全史晨与礼器,结体瘦劲尚遒丽,

        波磔精巧藏骨气,初识勤习好入渠。

1、    释要: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内容为记述曹全(字景完)的功业。现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曹全碑》点画圆润秀美,刚柔并用,结体中紧外舒,扁平取势,精气内含,属于汉隶中秀丽典雅的代表;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史晨碑》全称《鲁相史晨奏飨孔子庙碑》,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刻,为记述史晨祭祀孔庙而立,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此碑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16行,行36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之大成。

《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三碑用笔精妙,属于结体瘦劲遒丽类隶书。

《曹全碑》图例147页,《史晨碑》图例149页,

《礼器碑》图例148页

 

三十七、汉隶3

        石门西狭势纵肆,气韵开张展雄姿。

        飘逸神似仙女舞,摩崖石刻好颂词

1、    释要: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全文共655字。藏汉中博物馆。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这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之外,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

《石门颂》和《西狭颂》属于摩崖刻石,奇逸纵肆,气势开张,受拘囿较少。《石门颂》曾被认为是篆书用笔,隶书结体,草书意态,临摹应中锋用笔,笔毫绞转,行笔取逆势,稍快,笔势奔放,注意曲直相生,力求蜿蜒遒劲之势;《西狭颂》用笔古拙浑穆,体方而意圆,在平正处见灵动,气势开张,兼有《石门》、《张迁》两者之美。

《石门颂》图例150页,《西狭颂》图例151页

2、      

三十八、汉隶4

           乙瑛华山隶工秀,笔法精到结体优。

           蚕头燕尾势地道,中和之美眼底收。

1、    释要: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华山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22行,行38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乙瑛碑》和《华山碑》工整秀丽,笔法精到,结体腴美,“蚕头燕尾”,十分地道,是成熟隶书中崇尚中和美的典型。《乙瑛碑》用笔精致,结体端庄,隶法尽备,堪为成熟隶书之代表;《华山碑》点画精致,丰腴沉厚,体势扁方而圆转,尚带篆意,是汉隶又一典范。

《乙瑛碑》图例153页,《华山碑》图例152页

 

 

三十九、楷书鼻祖钟繇

        楷书鼻祖乃钟繇,宣示季直盛名留,

        古雅自然且醇厚,钟王之冠誉千秋。

1、    释要:

    三国魏时人钟繇,字元常,是楷书的创始者,史称楷书鼻祖。书法界有一种说法,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学自钟繇。这样算起来王羲之还是钟繇的徒孙,可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钟繇特别善于模仿蔡邕、刘德升的书法。他的正楷,刚柔兼备,点划之间,往往书出神来之笔。可以说是幽深无际,古雅有余,其代表作为《荐季直表》、《宣示表》,字形较扁,略带隶意,可称绝世佳品。钟繇的书风,自魏至晋,风行于天下。

《荐季直表》图例154页,《宣示表》图例155页

2、     

 

                  四十、草圣张芝

        书法巨匠张伯英,池水尽墨造化功。

        独创今草一笔就,德艺双馨史留名。

1、    释要:

张芝,字伯英,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法四贤。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张芝的墨迹见《淳化阁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

书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辈书家有两个:一个是曹魏的钟繇,一人是东汉的张芝。他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见孙过庭《书谱》),“耽”,是沉迷,特别爱好的意思。连王羲之都自叹弗如,可见张芝对书法的热爱程度。

《今欲归帖》图例156页

 

 

              四十一、书圣王羲之

        美仑美奂兰亭序,天下行书数第一。

        清风出袖月入怀,飘逸俊秀无人及。

1、    释要: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七岁开始学书,从师于书法世家卫夫人,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他行书字帖《兰亭序》“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其楷书代表作为《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图例157页

2、      

                  四十二、石门铭

           褒斜摩崖石门铭,意趣天成自然风。

超逸疏宕鸿篇制,誉之神品天下名。

1、释要: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签王远书丹,凿刻于陕西褒城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汉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本崖文即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石门铭》全文融记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石刻铭文的代表作。《石门铭》以首页“此”字不损者为佳拓。此石刻为正书,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10字。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康有为誉之为“神品”。   《石门铭》图例158页

3

 

                  四十三、南碑二爨

        爨宝子与爨龙颜,南碑艺术开新篇。

        古朴稚拙原生态,体势当在楷隶间。

1、    释要: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余年。此碑较大,高3.88米,宽1.46米,字数亦多,除碑阴题名外,仅碑阳即存文900余字。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爨龙颜碑现存陆良贞元堡小学。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碑用笔以方整为主又兼有圆转笔法,结体雄强茂美,大气磅礴,书家对它多有推崇。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极高的书法的地位。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称“大爨”,此碑则被称为“小爨”。    

《爨宝子碑》图例159页、《爨龙颜碑》图例160页

2

 

 

                  四十四、郑文公碑

           摩崖石刻郑文公,魏碑书法又一雄。

           篆隶草味融一体,宽博雄伟展新风。

1、释要: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当时郑道昭任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到重视。
  此碑笔画有方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集于一身,堪称不朽。结体宽博,气魄雄伟。

《郑文公碑》图例161页     

2、     

 

四十五、张猛龙碑

           魏碑雄推张猛龙,正体变态之大宗,

           方劲峻丽呈千态,斜画密结奇妙生。

1、释要: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为正宗北碑书体。《张猛龙碑》书法劲健雄俊,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    《张猛龙碑》图例162页

 

四十六、刁遵墓志

        刁遵墓志出南皮,雍正出土惊故地。

        犹如云鹤海鸥态,堪比乙瑛最遒媚。

1、    释要:

《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志文楷书,共28行,满行33字,记述刁遵家世政绩。原石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清雍正年间在河北省南皮县出土,右下角出土时已残,缺150余字,中间漫漶20余字。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刁遵墓志》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其提按使转雍容自得,用笔方圆结合,遒劲有力,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回环之处变化多端,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结体茂密,圆腴厚劲,具有端庄古雅之美。与北魏时期众多碑刻不同的是,它不以劲利险峭见长,而是以凝练秀美取胜,是秀丽风格的魏碑书代表。     《刁遵墓志》图例163页

2

 

四十七、张玄墓志

        书体精美张黑女,典丽秀雅集一体,

        北魏墓志一高标,女士临习最得意。

1、    释要:

《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因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俗称《张黑女墓志》,此墓志刻于北魏晋泰元年(五三一年)十月,正书,12行,行20字,计367字。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铭》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蕴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好评。       《张黑女墓志》图例164页

 

 

            四十八、李璧墓志

家藏书家一残帖,细查李璧墓志也。

        峭劲酷似张猛龙,疏朗参差却和谐。

1、    释要:

《李璧墓志》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碑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志铭魏书,三十三行,每行三十一字,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碑结构内紧外疏、宽博自由、大小参差、欹正相生,雄强茂密,独树一帜,书体极似《张猛龙碑》,已成为今日习北魏楷书者典范。当代书家认为,此碑方笔最具典型意义,同时它的技巧含量、质量非常之高。如果真正进入此帖,你会发现,里面的变化非常丰富,具有“同字不同体,同笔不同形”的特点,并且风格格调也较高。以此帖开手,既能获得关键技巧,同时审美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图例165页

2

 

四十九、智永禅师

承王大师数智永,真草千文开新风。

楷中寓行势生动,飘逸之中见真功。

1、释要:

智永,本姓王,名法极,法名智永,隋代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欣寺阁,临池学书。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勤书艺,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虞世南为其高足。相传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庙;当时求书者很多,住处门限踏损,裹以铁皮,号为“铁门限”;

《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这是智永的创造,既便于学书者释读草字,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体裁的书法,可谓一举两得。智永禅师草书“千字文”,完全得笔于乃祖王右军,并师承了草字法规。但此帖每格一字,每字独立,写起来循规蹈矩,而不似乃祖与张颠那样“笔墨飞舞”、字字相连呼应。智永禅师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但每个字中又都有一两笔特别加重笔力,更显示出智永作书时的神情专注、神力内敛,重笔之处也显得圆润合拍,健肥适当。智永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楷书)是行楷,比正楷更轻快。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因而字态更生动,更劲雅,唐宋以后的书法大家也大多喜欢师承永禅师的楷字    《真草千字文》图例166页              

    2、字

 

五十  孝慈墓志

        欧体先驱苏孝慈,笔势刚劲透秀姿。

        道光出土字完好,临此欧味早先知。

1、    释要:

《苏慈墓志》即《苏孝慈墓志》,孝慈乃苏慈之字。苏慈为陕西扶风人,历仕西魏、北周及隋。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逝于交州(今越南中北部),仁寿三年(603年)三月七日归葬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此志当为是年所刻。《苏孝慈墓志》于清道光十四年(1888年)在陕西蒲城出土,有界格,楷书37行,每行37字。书、刻均极为精美。笔姿秀润兼刚劲,结体平实寓险绝,实开初唐楷书之先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曰:“苏慈碑……初入人间,辄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是为干禄之资;而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于是翰林之写白折者,举子之写大卷者,人购一本,期月而纸贵洛阳。信哉其足取也!”、

 

五十一、集王圣教

        唐初集王圣教序,精妙绝伦无人比。

        雄逸妍美耀百世,行书临此最时宜。

1、    释要: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行书。30行,行83~88字不等。《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现藏西安碑林。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其中,怀仁最后的确无法寻找到若干个字,最终决定以千金悬赏天下,希望有人献出个人珍藏,于是《圣敎序》又称“千金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但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大唐三藏圣教序》图例168页

2、     

五十二、九成宫

        天下楷书第一名,古云欧体九成宫。

        承魏追隋开新宇,严正静和世代荣。

1、    释要: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俯)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外三位书家(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的楷书传世作品有一、《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晚年楷书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23)立碑,碑文共有24行,每行49字,共计1108字,纵成行,横成列,章法整齐划一,于雍容大度中透着险劲之趣,呈现出端庄整齐而不板滞,方正浑穆而不局促的风格特点。

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二、《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楷书,书此碑文时,已80高龄。唐大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立碑。三、《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四、《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欧阳询的楷书作品,用笔凝练而含蓄,刚劲而清俊;结构内紧外松,左敛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寓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

临摹《九成宫》要注意三点:一是笔法,横竖画起笔处多用方笔,呈三角形;撇捺画方圆兼用,外形上撇弯捺直;折画大都是外方内圆,厚重有力;点画用方笔,或藏或露,连带自然;钩画一般较短,但含蓄浑劲。其中抛画钩用隶书笔法,比较特别。二是结字,该碑字形方正,结构严谨,布白均匀,刚健挺拔。“中宫紧缩”是其结构特点,内收外放,长画伸展,字势险峻。三是在结构复杂的字中,各部分之间错落避让,盼顾生姿,在变化丰富中更显凝重稳定令人叹服。

《九成宫醴泉铭》图例169页

五十三、虞世南

            初唐书家虞世南,师法智永开新篇。

笔法圆润气韵透,庙堂石碑惊书坛。

1、    释要: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是初唐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孔子庙堂碑》图例170页

2、      

 

五十四、褚遂良

        褚体雁塔圣教序,瘦劲灵动且华丽。

        笔划多姿意境美,线条大师人赞誉。

1、    释要:

   褚遂良(596~659),字善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墨迹《倪宽赞》阴符经》传为褚遂良书。楷书代表作为《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另古同州亦有一文字相同的碑刻,称“同州圣教”,与此“雁塔圣教”相区别。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此碑“记”中两个“治”字,为避高宗讳,缺末笔。《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褚遂良用笔,从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褚遂良书法以“线条大师”而闻名,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的飞动之美。    《雁塔圣教序》图例171页

 

五十五、孙过庭            

独尊大王孙过庭,小草书谱冠世名。

           理论精粹成绝唱,精研细究伴终生。

1、    释要:

孙过庭(646~691),中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师承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著《书谱》2卷,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书法名作精品,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它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着。孙过庭提出了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书谱序》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         《书谱》图例172页

 

五十六、张旭

        张旭三杯草圣传,挥毫落笔如云烟。

        古诗四帖稀世宝,狂野纵逸冠千年。

1、    释要:

张旭唐朝开元、天宝(公元714—756年)间吴(今江苏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书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横长195.2厘米,纵高29.5厘米,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人称《古诗四帖》。前两首书写的是南北朝梁代庚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卷后有董其昌等人题跋。《古诗四帖》是历代文人墨客临池学书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张旭唯一流传于世的墨迹。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古诗四帖》图例173页

 

五十七、李北海

        书中仙手李北海,创新求变新风开。

        健劲灵活李思训,行书入碑见奇才。

1、    释要:

李邕,(678年生--747年),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太和。他曾任北海太守,所以人们称他为“李北海”。他是盛唐时代的重要的书家,也是承前启后代表唐代书法中兴的一代大家,在行楷方面,迟于欧、虞、褚而略早于颜、柳。代表碑刻有以下六通。《叶有道碑》、《法华寺碑》、《端州石室碑》、《麓山寺碑》、《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此碑用行书写成,可谓碑之变格,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顾盼有神,历来与《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李思训碑》图例174页

2

 

五十八、颜真卿

           书法革新颜真卿,字体雄厚又雍容。

           铁画银钩劲健美,大字匾额最适中。

1、    释要:

 颜真卿,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盛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勤礼碑》图例175页

a)   五十九、柳公权

        晚唐书家柳公权,书体外松内紧严,

        挺劲疏朗神气透,学王快捷宜此先。

1、    释要: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后柳公权封河东郡公,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但惟悬瘦笔法,自成一格;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代表作品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玄秘塔碑》图例176页

2

60赵孟頫  

           赵体书法最媚健,楷中寓行劲自然。

           潇洒秀丽超一体,真草隶篆古今冠。

释要:

1、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中年曾作孟俯,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俯)之一。赵孟俯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着称于世。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仇锷墓碑铭》图例177页

2

 

后记

2014年十一月,积几十年书法教学经验,在闲暇之余,我撰写了60首“书法要诀”。随后发到qq空间,得到师友、书友、亲友的一致赞许。20153月我以60首“书法要诀”为基础,开始编写我的第一本书法教材。教材以中小学学生(初学者)为对象,以“书法诀句”为引子,重点加以释义,为便于初学,配有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法帖《九成宫醴泉铭》选字和集字,并增加了书法文化“字外功”和部分古代名碑帖简单介绍。经过几个月的伏案工作,20158月拙作终于完成,初定书名为《书法初步》。

拙作完成后呈给渭南市文化名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严安政教授,先生把此书当成自己的书一样认真地阅读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亲自作序,大荔中学校长、中国书协会员魏江先生拨冗为拙作题写书名,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同州书画院院长赵有均先生和蔚科精心设计,还有许多师友、书友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感谢!编写这本小书,是我的一次尝试,如果能对初学者有裨益我就心满意足了。由于学识浅显,编写中存在自我不知的许多问题和错误,祈愿书法行家匡正。

 

 

2015101

 

蔚秉惠编著于北京种德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