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精神:用变态级的认真,去做一件事!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18-07-01




关于匠心,听得不少,不知道从何时起,它成了“高逼格”的代名词,不管是做什么的,都能跟匠人、匠心沾上边,很多商家的广告宣传都以“匠心”来造势,目的其实也就只有一个。

 

匠心这个词,从古至今就有,你在诗词中也可以看到,比如“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在《庄子·达生》中,有个人叫做工倕,是尧舜时代的能工巧匠,被人称为“百工之首”,他不用借助工具就能准确画出方和圆,干活的时候随心所欲,每次都会达到忘我的境界。

 

庄子于是感慨:“故其灵台一而不桎。”专注于一点,内心没有什么桎梏,因此灵感无穷。

 

这种专注忘我的境界,其实就是匠心的体现。



 

前段时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故事,他们看似普通,却身怀“绝技”——修理陶瓷、绣品、书画、青铜器等等。

 

件件都是磨人的功夫,要经过大量的工序,少则几个月,多则超过一年。

 

此片的走红,引起了观众对于“匠心”的讨论。

 

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能看到的,用芒草捆扎而成扫帚,用竹条编织的草帽等等,都能看到手工制作的精细,它们摸上去,是有温度的。

 

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即便是在乡村地区,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也逐渐失传。

 

匠心,是古老中国的传承,根深蒂固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只是有的人忘了,有的人还在坚守。


而我们对匠人描述是: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用精细的手工艺反复打磨自己的作品。



 

在当代,匠心不在局限于手工艺范畴,而是扩展到各个领域里的人追求专业和极致的心态。


有着“寿司第一人”称号的小野二郎,对寿司有着极致的追求,一辈子都在做寿司,一做就是60年。

 

在他86岁时,被评为“全球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厨。” 日本为此拍了一部名叫《寿司之神》的纪录片,来介绍这位料理匠人的。

 

说到米其林餐厅,很多人想到的是高大上。对于一家餐馆和大厨来说,被评上米其林,可谓无限风光。

 

米其林有三个评级,评审很严谨,甚至苛刻。评上星级已经不容易,米其林公司每隔一段时间重新考核,不过关就会被降星级,这是一个很丢脸的事,曾有厨师因为被降星而自杀。

 

有心想要获得和保持星级的主厨,时刻都在追求技艺的精进。这是匠心的体现。


正如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所说:“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瑞士钟表一向出名,这离不开那些钟表制作者对于技艺的极致追求。钟表是精密的仪器,要花费极大的耐心去打磨。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提到一个古董钟,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在1829年制造,70厘米高的钟里面,有7套引动装置,多套动力系统。

 

运转时,钟里戏法老人手中的小球可以变色,钟顶的小鸟会张嘴和挥翅膀......修复师王津说这是他修过的最复杂的钟,和专家、助手花了一年才修好。

 

技艺之精湛,别说在那个年代难以企及,在今天看来也依旧敬佩不已。因此,瑞士的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也一样出名。


中国的手工业向来发达,工匠精神其实也深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


只是在讲求效率、减少成本的当下,市场的利益驱动,常常会让人忘了初心。导致出现很多山寨、假货、粗制滥造。


万科创始人王石提到,“中国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缺少一种东西,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在中国就有,但是我们缺失了”。


但好在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保持匠心的重要性,随着消费的升级,市场更青睐的是那些有特色、高质量的东西。


匠心,不该只是商业宣传的噱头,而是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用极致的认真和恒心,去打造出极致的产品或作品。



转载声明 :转载附带作者 、公众号昵称 :老板手记 ID(laobanshouj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