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音乐与健康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7-01

 

 

20150709

 

医学研究证明,音乐的节奏、旋律可以影响人的大脑、心脏的生理反应,继而产生心理作用乃至社会作用。

今年2月份,在国大医院心脏中心的石雕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艺术表演。演出内容涵盖印度古典舞蹈(Bharatanatyam)、日本舞踏(Butoh)等形式。在中国乐器古筝、琵琶以及印度长笛伴奏下,舞曲《我带上你的心》演绎出爱与离别的缠绵情感。

建在国大医院心脏中心庭院内的石雕园是由国际著名艺术家、我的叔叔陈瑞献先生设计完成。其最初的灵感来自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康明斯(E. E. Cummings)的动人诗篇《我带上你的心》。石雕、诗篇结合,孕育出了这场舞蹈演出。技术先进的心脏中心、诗情画意的石雕园、美轮美奂的音乐舞蹈,三者有机结合,揭示“艺术、医学与仁心”深刻内涵。连续两晚的演出,呈献给嘉宾以艺术的盛宴,备受赞赏。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医院是一个既冷漠又不愉快的场所,与艺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如果把艺术融入医院却能营造温馨、安宁的氛围,舒缓患者郁闷的心情,起到心灵治疗的作用。从医学的角度出发,美感和美学总体上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正性作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音乐。

 

音乐是感情的语言

自古以来,人类和音乐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没有文字的原始部落,也一定存在其部落的音乐,而且,越是原始的文化中,歌舞所占的份额越高。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情感的艺术。音乐中,音节与音节的链接或重叠,对人的心理产生高低、刚柔、沉浮以及浓淡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音乐是感情的语言”。大家欣赏时,对于音乐不同的节律、旋律、音调作出兴奋、松弛、镇静、昏昏欲睡的反应都能感同身受。节奏明快、轻松的旋律可振奋人心,带来欢愉向上的感觉;音调柔和、节奏徐缓的乐章可以产生镇静、轻松和安宁的作用。

医学研究证明,音乐的节奏、旋律可以影响人的大脑,心脏的生理反应,继而产生心理作用乃至社会作用。音乐能在生理上调节睡眠、缓解疼痛;在心理上克服负面情绪,身心放松,从而提高注意力、判断力和记忆力;在社会层面上,音乐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消除隔阂与猜忌,从而摆脱孤独,增进情感。在当今快节奏生活时代,音乐缓解精神压力,解除忧郁苦闷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心灵治疗的作用。

音乐治疗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业已存在,早期的很多宗教仪式载歌载舞,往往达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其本质就是音乐治疗。医学研究显示,适当的音乐能减慢心率、松弛肌肉。为什么音乐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主要是由于音乐能使人体内的荷尔蒙分泌发生变化,肾上腺素分泌明显减低,脑部分泌内啡肽(endorphin)增加,这些内分泌荷尔蒙的变化让人心情愉悦。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首先,最常用的领域是儿童精神科,如孤独症、学习障碍、社会行为障碍等等。音乐可以作为这类儿童与他人建立感情,沟通交流并且表达自己的特殊方式。通过这种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治疗效果往往令人难以置信。另外,音乐也可以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音乐能够刺激脑神经,活化大脑细胞,达到防止老化的目的。音乐治疗还用于抑郁症患者,帮助他们开启封闭的心灵,调节情绪。音乐还能镇痛!内啡肽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特别适用于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和孕妇分娩疼痛。

 

A型性格的人亟需音乐疗法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A型性格的人(脾气急躁,渴望成功的欲望强烈,做事迫不及待,行动迅速没耐性)容易患心脏病发作(急性心梗)。其性格和情绪可以通过音乐治疗得到纠正,在这类病人的心梗预防和康复中,音乐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的作用在于消除紧张的情绪,平衡心理,释放苦闷,这是积极正面的体验,是我们自救的一种力量。

美感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你对生命一切感觉都是美好的,证明你的心理快乐和健康。音乐这种既抽象又美好的艺术恰恰能给人带来最强烈的,来自内心的美的体验。当然,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因人而异,依据服从内心的原则,择其所爱,弃其所恶,让患者充分体会到欣赏音乐是享受。音乐之美,润泽心灵,疗效自现。

国大医院心脏中心决心秉承上述理念,将艺术与医疗结合,全方位地为心脏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奉献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