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东园埭尾村闽南古厝群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台·2010年8月7日中午1点45分。











埭尾村位于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有843户3091人,分为:埭尾、岸尾、顶詹、下詹、前厝、后厝、
厝仔、郑厝、六壁、过港、后柯、横河共12个社。
埭尾村在清朝属龙溪县四、五都。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陂内乡,分为埭尾保、后柯保;36年隶属峨山乡。1956年7月改属
城关区,1958年改属东园乡,时于过田、枫林、新林合并为新林营,1960年改属浮宫公社,1961年改属东园公社。
埭尾、岸尾为陈姓聚居地,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七世后裔分别开基。
前厝、后厝、厝仔、郑厝、六壁、后柯、横河为甘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河南固始,启居东园鹭田始祖甘仙游的后裔开基。
郑厝、过港为郑姓聚居地,由白水山尾村郑氏后裔郑科甲开基。
风味小吃:粉粿又称(绿豆粿)。
龙海:东园镇埭尾村发现现存最完整古村落
埭尾村位于龙海市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其中埭尾社为陈姓聚居地,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这里的古厝傍水而建,布局具有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即便是梁上的漆画、贴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磨损,但从古厝精妙的构造和装饰,仍能看出当时埭尾富贵人家富甲一方的家世。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都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这么形成了。老人们说,当时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抄的就是这条捷径。古厝前面大都留着十多米宽的埕,平常的农事、大型活动就在这一片大埕中举行。其中一幢两落的古厝,埕前还留有空着的旗杆位,可惜旗杆已经在文革中由于保护不当被废弃。
据介绍,埭尾村古村落是龙海市目前发现存有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及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