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次打针都哭闹? 4招让宝宝不再害怕打疫苗

 渐近故乡时 2018-07-01



打疫苗,是每个宝宝必须经历的事情。每次去社康都像进了“杀猪场”一般,此起彼伏的宝宝哭闹、尖叫声不绝于耳。


我的一个医生朋友说,给婴幼儿看病和给小动物看病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往往既不会表达也不会配合。所以,家长就只能强制再强制,毕竟打疫苗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算不情愿也必须完成


然而,打针就医就真的只能依靠对抗?孩子就真的不可能配合吗?


我家娃每次打完疫苗,都会和医生说谢谢,也没有恐惧和抗拒下次接种。打疫苗过程中虽有疼痛抵抗,但大体甚为配合。

今天我就结合娃的经历,对帮助宝宝克服就医恐惧,提出几条具体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 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医生打针不是用来吓唬孩子的“法宝”


不久前带娃在新加坡旅行期间,有一次娃坚持要在出租车上脱鞋(手动汗颜)。司机是个戏足的大叔,假装接电话说:“喂,警察啊,哦哦,你有看到小孩子要脱鞋要来抓她啊,好的好的,我知道了~”……


“不听话?再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再不好好吃饭就生病要去医院打针了!”这是两句经常被用来吓唬孩子,让孩子听话的“法宝”,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了。



然而,如果孩子经常被如此强化,可能会认为警察就是来抓孩子的,那真有一天孩子遇见坏人,看见警察就跑而不是求助,要怎么办?同理,孩子也会因为看见医院、医生而感到恐惧。


所以我提出的第一个克服就医恐惧的建议,是在就医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当给宝宝树立正确的医生形象。因此我经常会对娃说,医生是来帮助我们的,生病了就要找医生帮忙。


2. 事先诚恳告知,未知和突然袭击才是最大的恐怖


在陪娃等候打疫苗的时候,我经常能看到一类突然袭击的打疫苗方式。比如一直高兴地哄宝宝玩,然后带去猛地扎一针,甚至有的家长会趁宝宝睡着的时候,先打了针再说。从配合就医效果来说,突然袭击似乎可以大大提升打疫苗成功率,怎么样都会哭闹,反正先打上针事后再安抚。


但这种突然袭击方式,第一次或许有效,但在随后的就医经历中会越来越困难。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忽然疼一下,或者前一秒还高高兴兴,忽然吓一跳,所受的惊吓岂不是比疼一下本身更加恐怖?

因此,每一次就医前和就医过程中,都应该事先告知孩子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特别是可能产生的疼痛,一定要在打针前跟宝宝耐心讲明,接下来会打针、会疼,但这都是为了宝宝的健康。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宝宝会害怕、会反抗,但我每次都会继续讲解,温柔而坚定。


事先告知是对宝宝的尊重,我愿意花时间,事先告知并劝导安抚,这必定好过蒙骗过关造成宝宝对我的失望甚至不信任。疼痛在所难免,事先告知可以让宝宝有个心理准备,也让宝宝对下次就医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了适当的预判。


3. 全程科普解释,让每一次疼痛和抗拒都被理解


当打针结束后,宝宝必然会因为疼痛而哭闹失控。这个时候,有很多家长会说不疼不疼,有什么疼的,或者你看谁谁谁就没哭,你还哭,更有甚者讽刺、威胁勒令宝宝停止情绪宣泄。


对此我想说,每一次疼痛和抗拒都应该被充分理解,更可以成为学习管理情绪的大好时机。

每次娃打针后哭泣时,我都会首先共情,认可疼痛难忍,然后为情绪和状态贴标签,从不试图强制停止。目前的经历中,我家娃会在1分钟内停止哭泣,待宝宝情绪确实稳定之后,我往往会带宝宝回顾这个过程。


4. 坚持礼貌程序,每一次就医都是职业启蒙的良机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大家的梦想是什么,80%的同学会说是老师。我想这不光是个人志向,更多是因为,除了自己的父母,老师往往是我们能够深入接触的第一个职业,这也就是职业启蒙。


那么,就医同样也可以成为接触医生和护士,做好职业启蒙的良机。日常绘本阅读中,我会介绍多种职业,在就医前也会着重介绍医生和护士的工作。


每次的就医过程,我都坚持引导礼貌程序,比如见面和医生说你好,你能不能帮我看病,治疗结束后说谢谢。


记得娃2周岁打疫苗,打针之后哭了不到30秒,眼泪还挂着就和打针的护士说谢谢。当时护士非常惊讶地说:“不要说谢谢,是我对不起你,还没听过小朋友和我说谢谢。”


当然,注重就医的礼貌程序,但也应该不强迫、不勉强。如果宝宝不愿意说谢谢,那么家长可以自己以身作则进行示范。我想这不光是为了克服就医恐惧,也是对医生工作起码的尊重。


就医是场长远战,我们和医生的关系其实是亲密合作的战友。因此,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不光是一种不恐惧的就医态度,更应该是尊重医生、配合治疗的科学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