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31)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

 翔山 2018-07-02

桑园村,因“屋舍前后桑树成萌,以养蚕著称”而得名,东临赣江,距金滩镇1公里、县城5公里、吉安市城区20公里。明洪武间(1368-1398)建村,距今已有700余年。村落规划整齐,青山绿水樟树环绕,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和精巧雕琢的马头墙鳞次栉比,又蕴藏着深厚的庐陵文化,被建筑界称为“东南半壁独一无二的古村落”,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桑园村历代人才辈出,或进士举人,或恩贡荐授,其中以夏积为著。夏积,字孚英,号贞斋,生于明洪熙乙巳十月十五日(14251015日),殁于明天顺甲申年(1464年);1454年乡试中举人,1457年会试第一名,次年殿试赐进士出身,观政兵部,刑部郎中致仕;其曾祖父即桑园村开基祖夏伯时,祖父夏子先;其父夏汝昭,号静庵,以子荣,诰封刑部郎中。

桑园村,现有人口约1160人,由夏、杨、曾三姓构成,以夏姓为多。古村背靠赣江,面朝西南方而立,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微倾。桑园村整体布局遵循风水原则,最有特色的是护村河和护村墙。整体村落原先均被护村河围绕,护村河宛若一条水龙,盘踞在村子周边。护村墙沿河而建。现护村河仅存西侧一段,护村墙也仅存部分墙基。据说,村西南面原本竖有一座风水性质的塔,惜已不存。可以想像当年:村民以塔为笔,以护村河为砚台,祈求文运兴盛。

桑园村特别重视水口桥、水口塘等景观的营建。村民认为,水是财源的象征,水口形势直接关系到财气。水口桥、水至今留存,水口塔被毁于“文革”时期。

桑园村现有建筑200余栋,其中古建筑100余栋。建筑以祠堂为中心,呈棋盘式分布,整齐划一,规模恢弘;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大的山墙。房子规模大小一致,装饰手法相似,室内陈设简洁明了;一般设有双套大门、左右厢房、正房、偏房、大厅、后房、宝壁和独成一体的落廒;门楣上浮雕人物故事,门窗宝壁阁楼悬雕,桌椅床描金绘彩,中廊柱石雕石刻着或仙猴献桃、或狮子滚球、或红梅迎春等。巷道纵窄横阔,砾石铺砌。下水设施,全盘互通。这些特点,构成一组硕大的建筑群,显示了宗族的力量,也展示着曾经的繁荣。桑园村建筑概略分为三片,夏、杨、曾三姓各占一片,以夏姓片最为壮观。

夏氏古民居群有40栋建筑,又分为东西两片,西边主体横五栋纵三行;东面群体仅存外围,纵四排横二栋。各横排房屋山墙间设外门直通横向巷道,横向第一排住户大门直接对外,最外围山墙开侧门及小的高窗。纵横皆为高大实墙所围,外观似连为一体。各户间随双坡屋面走势砌三叠式封火马头墙。山墙间纵向巷道较窄,约1.5米宽,两侧凿排水明沟;横向巷道约3米宽,单侧凿排水明沟。巷道均由鹅卵石铺就,排水沟为砖石所砌,四通八达,雨天入内无泥泞之患,自古如此。

夏氏“儒林堂”,原名“崇先堂”,是全村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建筑。夏氏祠堂“振宗以敦人伦,以端风化”,传承着传统的宗族文化和儒家思想。

金滩镇-桑园村

吉水 县金滩镇桑园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为 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据悉,这是该镇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燕坊古村, 江西 省历史文化名村仁和店古村之后获得的又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来金滩 镇原 意是游览桑园村。
桑园村毗邻金滩镇。满心期待一睹 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感受老祖宗的生活方式,体会前人的智慧,而眼前所见的桑园村,不禁大失所望,无论造型、规模与燕坊村无异,且尚未修缮,一片因经年失修的荒凉与萧条,恍如隔世。

正所谓“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随意步入金滩镇,却获意外惊喜,漫步 老街 ,一排排旧时繁华的街道,一座座跨时代的建筑,让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捧一册古书,煮一壶清茶,道一段人事沧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