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道人为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插图 李蔚
曼殊的感动过千万青年男女读者的著名小说《断鸿零雁记》,全27章,分92节,于1912年在上海《太平洋报》连载首发。前22节,均署:“曼殊旧著、朽道人画”,有朽道人插图5幅。从第23节起,未见插图,署名也仅留“曼殊旧著”。“旧”者何谓,不详。 朽道人者,陈衡恪(1876-1923)之号也。他就是因在逆境中饱尝苦难,依然坚持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百折不饶,誉满全国的“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哥哥。他们的祖父陈宝箴、父陈三立作为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在清末曾同被革职。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梁启超评价陈衡恪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尚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称陈衡恪之死为“中国文化界之大地震”。 陈衡恪是位全才艺术家。工篆刻、诗文和书法,长于绘画,其山水画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谓等,并结合写生,聚诸家之长而别具新格。为曼殊小说所作的五幅插图,则构图简约,笔法古拙,韵味深长,别具特色,与小说内容,互相发明,结合而为一体,显得十分珍贵。 遗憾的是:在后来印制的曼殊作品中,包括全集、文集、选集、单行本等,就我见到的而言,都没有收录插图。广大读者甚至不知道世上还有插图本的《断鸿零雁记》的存在。而没有插图,单是文字表达,小说就显得相当孤独单薄了;这五幅珍贵的绘画,同时也就被埋没了一百多年。 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开头,以肃穆的笔调叙述了主人公“余”(三郎)出家的海云寺的历史并现状: 百越有金瓯山者,滨海之南,巍然矗立。每值天朗无云, 山麓葱翠间,红瓦鳞鳞,隐约可辨,盖海云古刹在焉。相传宋亡之际,陆秀夫既抱幼帝殉国崖山,有遗老遁迹于斯,祝发为僧,昼夜向天呼号,冀招大行皇帝之灵。故至今日,遥望山岭,云气葱郁;或时闻潮水悲嘶,尤使人欷歔凭吊,不堪回首。今吾述刹中宝盖金幢,俱为古物。池流清净,松柏蔚然。住僧数十,威仪齐肃,器钵无声。岁岁经冬传戒,顾入山求戒者寥寥,以是山羊肠峻险,登之殊艰故也。
这段苍凉、悲壮地叙述,情绪落寞,而内蕴激昂慷慨,以此为基调,整部小说的情节徐徐展开。朽道人风格古拙的插画,与曼殊深沉的文字描绘,相形益彰,把读者引入历史的深处。 ![]()
“余”(三郎)尊师命,下乡化缘,化得的粮食却在途中被抢,亡命海边,呼渡被拒,莫审所适,怅然涕下。忽耳畔微闻犬吠声,念是间殆有村落,遂循草径行。渐前,有古庙,就之,中悬渔灯,“余”入,蜷卧石上。俄闻户外足音,整衣起,瞥见一童子匆匆入。此处的插画,为二童入庙:
![]()
“余”以师命下乡化米,量之可十余斤,负之行,思觅投宿之所,忽有强者自远而来,将余米囊夺去。余付之一叹。尔时天已薄暮,彳亍独行,至海边,已不辨道路。徘徊久之。表现这一情节的插画,笔法洗练,突出显示了少年的孤独无奈。画则被植入第二章之末、情节已经完成之时,读起来,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
主人公三郎先在江户固为公子,出必肥马轻裘,今穷途末路,遵乳母意,携花出售,暂作花佣,预计二三年后,可望攒足东归之费。异日东归日本,仍为千金之子,前途光明。此间,插画一幅,无任何背景,人物形象由是突显。
![]()
三郎的未婚妻雪梅从卖花声里,辩出“余”乃河合三郎,遣女仆约见,而”余”已出家,如何是好?加以是日,天气阴沉,“以须臾即赴名姝之约”,三郎“觉方寸中仓皇无主”,此处插图,反而无人,仅见空荡荡室外一片茫茫,衬托出、强化了人物孤独迷离的内心世界。
![]()
面对我们今天大批“白面书生”式的出版物,这篇名家写作、名家插图、图文并茂、精美绝伦的小说,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曾经有过怎样丰满美好、令人神往的艺术享受啊!
(2013.4.25撰稿)(2018.7.2首发)
|
|
来自: 昵称16627923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