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49)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

 翔山 2018-07-02
河源和平林寨古村落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古村以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建筑群著名,位于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内,是广东省省首批27个古村落之一,和平县政府计划将其打造成4A级旅游风景区。
拥有“全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的古村落,现仍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是典型客家风格的四角楼,其规模大、数量多、建筑艺术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在全省乃至全国实属罕见。2012年获得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
据史载,和平县林寨镇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时,南越王赵佗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派一姓林将军
到当地筑寨守关,官府后来便用他的姓而命名为林寨。
自元朝以来,兴井村民凭借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运之利,务农经商,富甲一方。
清代至民国期间,兴井村富裕人家建造了一座座高大的房屋,形成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4座,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
第2页 /(共5页)
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条件,现存历史传统建筑面积须在2500平方米以上,兴井村古民居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已远远超过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标准,且这些古民居集中在2公里范围内,在广东省内也是罕见的。因此,林寨兴井古建筑群是和平县一笔丰厚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地方特色独一无二,具备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基本条件
河源市林寨古村,村廓城墙环成船形,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四周碧水绕环,这里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船艇可通东江,是东江上游小有名气的客家水乡。
河源林寨古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建筑。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
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老八古”文物旧址。以“谦光楼”为代表的古村落,位于林寨镇兴井村。距离省道骆米线仅3公里、县城30公里。“谦光楼”始建于民国6年,正方形,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以四个楼阁为定点,中间以瓦屋连接楼阁。
其中楼阁高4层,以石灰墙、火砖、百年木材及硬麻石条为主要材料彻成。天井、走廊道边以长短不一的麻石条镶成,门匾、横梁、窗、护栏等制作手工非常考究,雕刻有文案图画、黄金材料题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第3页 /(共5页)
谦光楼
古村中最负盛名的客家民居要数“谦光楼”。谦光楼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是屋主陈云亭被母亲用激将法逼成的。其时村中众多叔侄都已建有四角楼,而他们家仍住在老屋,其母亲常常唠叨:“做屋的人已经死了(指其夫),能做屋的又没有出生(指孙辈)”。
无奈之下,云亭只好放下生意,在家筹划建房。现辟为“民俗馆”。谦光楼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正面有4栋骑楼,造型独特,蔚为壮观,两旁各有两栋侧屋,整幢屋层层可以相通,屋内有11个天井采光,有18个厅堂,每层有86个房间,全楼3层共有324间房,楼阁为4层结构。21世纪初(零几年忘了),因为线路老化发生火灾,谦光楼“四角”中的东北角遭烧毁,一直未修缮。
宣仪第
宣仪第是兴堂玄孙陈镜中的新楼,陈镜中字宝三,因该楼阁楼墙上绘有一个时兴的八卦钟,指针永远都是9时正,故乡人称宝三的钟一天两次准点,所以大家直呼此楼为宝三。
赤楼
赤楼是清咸丰辛酉岁(1862年)侯任知府陈肇鉴的祖屋,当年建楼地基需填方,建筑基础不太坚实,建成后墙体出现一些小裂缝,当地人称裂缝为“爆拆”,因是谐音“赤”,村民戏称赤楼;后来因四角楼弟子较早接受革命思潮,举办农民运动讲习班,组织农会,后东纵二支队驻在这里,指挥红色暴动,乡民们将这所红色指挥所称之为革命的“赤楼”。
洋楼
第4页 /(共5页)
"洋楼”是古村中又一座特别的楼,是陈襄廷在其祖屋南薰第前面兴建的一幢仿西洋式建筑。洋楼的建筑与布局,完全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设计,在造型和设计上巧妙地结合西洋建筑艺术,其楼顶按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饰以绿色疏璃檐瓦,护栏用通花窗和花瓶柱,室内和楼梯铺上意大利彩砖,光彩照人,呐喊回音, 美不可言。
永贞楼
永贞楼是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清乾隆甲寅岁驰赠朝议大夫从四品候选知府陈兴堂的新楼。永贞楼是较早建筑的四角楼,它造型独特,气派蔚然,曲径幽巷,通屋连通,炮楼巷道,水井马厩,一应俱全。永贞楼固若金汤,据传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途经林寨,曾久攻不下,后朝廷下旨拆除四个兀角,以安匪患。
薰南楼
薰南楼建于清道光丙午岁(1847年)是林寨富绅陈襄廷祖父陈豫年的当铺,这里是林寨地区早期的乡村银行,其下属在龙川、河源、连平、兴梅、赣南以及广西等地开设分行,体现着东江客商的气派。
林寨八奇
古村第一奇 船艇上楼梯
是指旧时林寨古村由于地势低洼,濒临江河,常常日遭三浸,村上的人为抵御水患,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置造船艇多艘,平日里抬放在村子的门楼上,当洪水漫浸一定高度,就将船艇推下,然后沿着村子大街小巷救助灾民,船艇是村民的保护神。
古村第二奇 蒲艾挂门楣
林寨古村居民先祖是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葛莉藤坳迁入此地,村民们在端午节,把艾叶、菖蒲和沙椋等扎成艾圈,挂在门楣上以避邪;据传古时陈民先祖遭〃安史之乱"时、陈家汉子身背大龄侄儿,手牵稚弱亲子而孝感官兵,后按官兵之嘱,在门楣上挂蒲艾,保得合家平安,此风俗长此传承。
古村第三奇 寿星遍乡里
古村落里,长寿之人比比皆是,单上石街古巷的十多户人家中,就有陈华昌黄年英百岁夫妻等众多的寿星。专家学者归纳结论为:一是古色古香、秀景如画的古村,空气清新、环境干爽,是宜室宜居的家园,二是由于古村民风纯朴、村民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三是凡事看得开,清清白白做人,食得安、睡得安,半夜敲门心不惊;四是古村文化娱乐多,无烦无忧生活;五是村民有文化,领会政策好,心底无欲天地宽,六是坚持饮用千年古井水,注重生命在于运动;六是衣食不奢华,多吃蔬菜粗粮:更重的是村民和睦相待,辈份不设防,无代沟、无礼节、无拘无束,乐享天年。
古村第四奇 木屐当马骑
第5页 /(共5页)
林寨古村落布局合理,巷街纵错有致,有两条石街贯穿全村,交通极为方便,整条村道铺就河卵石,晴雨不会泥泞,旧时尚无胶塑鞋靴,故村民喜穿木屐代步,闲来无事,村民像骑马走街穿巷,脚穿木屐,屐声哒哒,此起彼落,恰似士兵岀操,乡民笑称为“石街烂”。
古村第五奇 摆指游河溪
历代以来,古村居民饱受水灾之苦,游泳也是生存的本能,人们养成会游泳的习惯,这种习俗不分男女,很多家庭为了安全,女孩子从小也会随父兄到浰江河去熟悉水性,所以林寨虽然临近江河,女流之辈丝毫无惧水患。村上的孩童有个约定,只要伸岀实指和中指上下抖动,大家就心照不宣,因为大人们要小孩帮做家务,小孩只得悄悄地伺机溜岀,结伴去大河或小溪里游泳。
古村第六奇 龙王敢晒死
旧时,林寨古村至公白双坳等地,若遇天大旱,人们先到龙王庙求雨;若3天后不下雨,村民就抬龙王神像巡游,3天后再不下雨,村民就抬岀龙王神像让烈日暴晒;若过几天还不下雨,就把熬好的鱼藤草药倒入小河,毒死鱼虾,捞起煮了吃;若再不雨,就把烘干的茶麸撒到大江河,叫闹大河,村民们金鼓齐鸣,鞭炮震天,直捣龙宫,把药死的大鱼——龙王臣民,在龙王庙前煮了吃,逼龙就范……这种民俗,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古村第七奇 从不水浸街
林寨陈姓先祖立基古村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规划设计岀精良的排水导污方案,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明沟和暗沟两种形式的排水系统。暗沟入水处设有窗式滤水孔,以防垃圾堵塞,裸露于路面沟顶都并盖上石板盖,整条村道铺就河卵石,晴雨不会泥泞,沟巷直通村前的大鱼塘,每逢滂沱大雨,雨水沿着通敞的沟渠涌入水塘,古村从不水浸街。
古村第八奇 火堆烧垃圾
自古以来,古村居民十分重视环保,旧时多在门前、巷角设置火池烧垃圾,俗称〃火堆",村民将垃圾烧尽后,把余泥灰烬用人畜粪尿揽拌成农家肥,然后放入储肥室或直接施入田间,施用这种农家有机肥料的蔬菜十分可口
河源林寨古村蕴含神韵,人杰地灵,俊材辈出,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等多人,林寨乡间有盛演粤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习俗,这里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