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天祥《曹氏图像谱跋》佚文辨伪

 曹氏文昭堂书馆 2018-07-02

曹裕义1;曹裕雄2

(1湖北阳新;2湖北大冶)

  要:对曹氏豫章梅林派《曹氏宗谱》中的文天祥所撰《曹氏图像谱跋》佚文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辨析,认为《曹氏图像谱跋》为谱匠、谱师假托伪造之作,呼吁若续修《曹氏宗谱》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此文从曹氏宗谱中剔除。

关键词:文天祥;佚文;宗谱;像跋;辨伪

谱序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缘起、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如欧阳修、苏洵、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在各姓家谱之中最为常见。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于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

我曹氏豫章梅林派《曹氏宗谱》谱序中参照同宗宗谱,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也收录了一篇文天祥佚文《曹氏图像谱跋》,查阅北京市中国书店一九八五年版《文天祥全集》,未见收录该文(故可称为佚文):

曹氏图像谱跋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一世,乃留其像。凡事业炳丹青,而仪型罔溯,夫亦无谱之故也。

曹氏像谱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替。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时                  

咸淳八年岁壬申                     前直院学士文天祥敬跋

一、文天祥“像跋”遍地“亮相”

我们通过网络检索,竟然发现近似的文天祥“像跋”佚文不只曹氏宗谱有收录。吴李才先生在《文天祥是否为吴氏写过这篇佚文?》中专门通过网络平台检索做过统计,他发现仅仅只是网络平台上,这篇同类图像谱跋在王、刘、罗、汤、巫、吴、许、樊、胡、方、金、戴、周、徐、谢、汪、蔡、段、顾、张、邓、沈、包、郭、洪、李、凌、陈氏等,合计有28个姓氏家谱中“亮相”,都声称是文天祥写的。现选取三例试作比较(其他姓氏宗谱中的文天祥“像跋”大致相同,文中标点均为笔者所加):

例一:文天祥《题吴氏谱像跋》(无标题,宗谱版心有“文序”字样,草书,落款盖有“文天祥印”和“状元及第”两枚方印)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与。凡摸容虽盛不久夫,亦无谱之故也。吴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吉州文天祥[文天祥印][状元及第]

例二:文天祥《题方氏历代像跋》(下注“编者录”)  

题方氏历代像跋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之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与。凡摹容虽盛不久者,皆以无谱之故也。方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阅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德祐二年陬月之吉  吉州文山文天祥书 

例三:文天祥《题洪氏像跋》(行书,落款盖有“宋瑞”方印) 

题洪氏像跋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廼能晋其像与谱皆永也。洪氏之宗,其以德业辉映后先,呜呼!盛矣!则若谱若像,自可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吉川文山文天祥书[宋瑞]

    (注:“廼”同“乃”。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宋理宗赞其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故有“宋瑞”为字。)            

通过对《曹氏图像谱跋》与《题吴氏谱像跋》《题方氏历代像跋》题洪氏像跋》比较,不难发现,这些类似的佚文大同小异,开头和结尾部分的表述基本一致,开头部分都是“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只是《曹氏图像谱跋》把“道德鸣于斯世”的“”字改成了“”字),而大多数“像跋”中开头部分的“乃能留其像与”这最后一句的表述中,《曹氏图像谱跋》减缩为“乃留其像”;《题洪氏像跋》则为“廼能晋其像与谱皆永也。总体来说,表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结尾部分则完全相同“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而不同点则为中间段。正如吴李才先生所言:“读者一看便知。前段和后段一般难以改动,而多数修补改者或造假者,都在中间段下功夫,甚至把三段都修改过,没有可信度了。”从落款的时间看也有不同,吴氏和洪氏“像跋”均无时间可考,曹氏“像跋”时间为“咸淳八年岁壬申”即公元1272年;方氏“像跋”时间为“德祐二年陬月之吉”即公元1276年正月。

从这些大同小异的文字表述中所承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来看,文天祥的“像跋”类似佚文显然是客观存在的。长期致力于徽州学、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的学者,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学文先生在看过文天祥《题洪氏像跋》后评价道:像跋“字字珠玑,言简意骇,展现了文天祥的文学才能,彰显了文天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表达了他对入谱人物传文与图像相互关系和取材标准的见解。他认为评判历史人物及其人生价值应坚持两个标准:道德和功业。只有道德高尚、功勋卓著的列宗列祖,才能为人立极,为子孙所崇敬。这与中国古训‘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转》襄公二十四年)相一致。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曹氏图像谱跋》辨析

文天祥的“像跋”佚文究竟为谁所写?限于能力和水平,这不是我们所能辨析得清楚的,下面仅就文天祥是否为曹氏撰写过“像跋”试作探析:

1、标题“跋”字置于题干之后不符合文天祥作“题”、“跋”的习惯,且将“题”与“跋”混用更是对文学素养极高的文天祥的贬损。

“题”,是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则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它们总称为“题跋”。而“题……跋”则指题写跋语之意。文天祥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行文字字珠玑。他20岁即中状元,宋理宗评价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查阅北京市中国书店一九八五年版《文天祥全集》(卷十文集  题跋)可见,他一律是将“题”与“跋”严格区分开来的。如:

以“题”为文体的有:《题先人遗墨後》《题陈尚书云萍録》《题刘左使云萍録》《题张德畏心堂》《题戴行可进学》《题勿斋曾鲁诗橐》。从这里看出,文天祥写“题”习惯上是将“题”字置于题干之首的,绝对不会有“题……跋”这样的文题习惯。

以“跋”为文体的有:《跋曾子美万言书橐》《跋欧阳公與子帖》《跋胡景夫书堂字》《跋崔丞相帖》《跋周一遇负母图》《跋李孟博东山梦境图》《跋惠上人诗卷》《跋周汝明自鸣集》《跋彭道士虚碧堂》《跋李氏谱》等。也就是说文天祥写“跋”习惯上也是将“跋”字置于题干之首的。

无论是《曹氏图像谱跋》还是《题吴氏谱像跋》《题方氏历代像跋》题洪氏像跋》等,均将“跋”置于题干之后,这显然不符合文天祥作“跋”的习惯,他从来就没有使用过“题……跋”这样的格式为文题,也没有如《曹氏图像谱跋》那样将“跋”字置于题干之后的习惯。除了《题吴氏谱像跋》是当今《文天祥是否为吴氏写过这篇佚文?》的作者吴李才先生为表述的需要而自加的标题外,其余均为原标题。文天祥这个写“跋”为题的习惯,轻易是不被人发觉的,这就充分证明了这些类似的“像跋”标题都是谱匠留下的假托痕迹。文天祥作跋更不至于连题目都不写,没有题目也是谱匠遗漏造成伪托的痕迹。

2、《曹氏图像谱跋》存在“像谱”与“谱像”语义错误。

“谱像”,是指宗谱上的画像。如《春秋吴国君王谱像》。“像谱”,则无法搜索其含义,不过“百度”上倒是有个《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实际上是专门收录由元明清画家绘摹手迹的历代名人的画像集。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像谱”理解为专门收集历代列祖列宗的画像的专谱?但实际上还从来没有这样的像谱出现,一般都是在谱首有专门的多页历代先祖的“像赞”。

语言学范畴里的语义是指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是指话语在语言意义的基础上由于语言使用者及语境的作用而产生的意义;所谓语义错误通俗点说就是语言使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使用出现了错误。语序颠倒,则造成逻辑歧义,最终造成语义错误。

因此《曹氏图像谱跋》无论是标题中的“图像谱”与文中的“曹氏像谱灿然”都将“谱像”错写成了“像谱”,这又是谱匠失误或者是水平低下造成的语义错误假托痕迹。对比其他几谱则没有这个语义错误。 

3、《曹氏图像谱跋》在开头段最后的话语及中间段通常最易被谱匠修改处留下了文字苍白的假托痕迹。

第一处更改痕迹:“道德鸣于一世”的“”,与其他谱中的“道德鸣于斯世”中的“”字作比较,我们知道“”字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而“”只是单纯、苍白的“全”和“满”的意思。

第二处更改痕迹:“乃留其像”只有简略的四个字,看上去似乎很简洁,但看其他谱中的“乃能留其像与”和“廼能晋其像与谱皆永也”相比,“乃能留其像与”中增加“”这个字,也是有出处的,如“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这里的“”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助词,能够突出“道德鸣于斯世”。“廼能晋其像与谱皆永也”中的“”即同“”,“像与谱皆永”则不仅仅只是言“像”,其强调了“像”与“谱”的关系,“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廼能晋其像与谱皆永也。”更体现了文天祥对修撰宗谱的重要见解,尤其值得当今修谱者学习和垂范。我们不难发现《曹氏图像谱跋》中的乃留其像”显得有点白话化。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才明了。这不能不说又是谱匠的假托。

第三处更改痕迹:《曹氏图像谱跋》是凡事业炳丹青,而仪型罔溯,夫亦无谱之故也”;其他谱则分别是“凡摸容虽盛不久夫,亦无谱之故也”“凡摹容虽盛不久者,皆以无谱之故也”,而《题洪氏像跋》则干脆没有了这句。这里语句表述均强调了“事业”和“德行”若不相得益彰,则就“亦无谱之故也”。“罔溯”“摸容”“摹容”三个词让人似懂非懂,而需要逐字理解,难不成还需要诂训学专家来解释?我则认为是杜撰的词汇,让人似懂非懂。

第四处更改痕迹也是被谱匠视为最重要的地方,他们分别为:“曹氏像谱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替。”“吴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方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洪氏之宗,其以德业辉映后先,呜呼!盛矣!则若谱若像,自可千百世而不朽。”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笑了!难怪吴甄源先生感叹道:“于是我埋怨朱熹、文天祥、真德秀等名家作序时为什么没申请专利;于是我佩服“谱匠”、“谱师”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何以如此之强;于是我明白了张三婚宴的优美证婚词只要换一下新郎、新娘的名字是可以用于李四的,有了去年的年度总结底稿,还怕今年不会改签个日期吗?

从文字内容的文学角度综合比较,《曹氏图像谱跋》被修改的痕迹较大,文字比较苍白,文学性较其他的“像跋”弱了点,这应该是能被大家所发现和认可的假托说的理由吧。 

4、《曹氏图像谱跋》落款考辨。

《曹氏图像谱跋》的落款有上下款之分,上款为时间“咸淳八年岁壬申”,即宋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也就是公元1272年。下款为撰写人“ 前直院学士文天祥敬跋”。

咸淳六年(1270)九月,当时三十四岁的文天祥被权臣贾似道陷害免官后回到庐陵故里,他深感人心险恶,世道污浊,决意息影林泉。1271年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庄,隐居于此,寄情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然而,他的内心一点也不宁静,每见落叶萧萧,凉月堕阶,忧国忧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三十七岁的文天祥“起前直学士院文天祥为湖南提刑”。朝廷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他推辞不了,惟有启程上任。直至1276年,文天祥任临安知府,在元大军逼近临安城外的皋亭山时,贪生怕死的左右丞相均开溜逃命去了,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对于文天祥生平中的1272年这个时间空白来说,他为《曹氏图像谱跋》的历史背景是合乎情理的。比他为方氏写“像跋”时间为“德祐二年陬月之吉”即公元1276年正月更合乎情理。

问题就在于落款的下款“前直院学士”本应是“前直学士院”才正确,文天祥不可能连自己的头衔也写错了吧!再说,当时他正被罢官赋闲在故乡,按他“一身正气”的品性来说,这个“前直学士院”头衔他根本就会不在乎,若直接落款为“吉州文山文天祥”则更令人信服。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他在序中写道:“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政殿学土”的头衔只是文天祥在辞掉丞相后所授获的官职。

因此,本来从时间节点上看,咸淳八年岁壬申”(1272)年是很能佐证文天祥为曹氏写“像跋”的,可偏偏糊涂的谱匠把这个故意吸引人的头衔放在这里,暴露了伪托的痕迹。 

5、文天祥受哪位曹氏之托而跋?

按常理,受人之托而写跋,一般都要在文中或标题上得以体现,显然这篇佚文没有提及委托人。

    但文天祥确实也为曹氏写过《贺曹尚书孝庆兼给事中》: 

  选髙春伯,光映夕郎。剑履摩云。焕清朝之文物;簪裾照日,侈丹地之恩辉。皷舞风雷,动揺鸳鹭。恭惟某官名髙二陆,才备百参。风云上下之交,撝呵龙虎;天日清明之瑞,鞭驾鳯皇。春行霄潢之三麾,星焕江湖之四节。兰台璧水,安定龟山。彤管青蒲,欧阳司马。出袖磨霜之钺,浩吟卷雨之帘。阶转松阴,旗翻栁色。白马盘陀之觐日,紫囊笔橐之生风。矧批敕琐闱,任朝廷之纲纪;而侍言经幄,启帝学之光明。用颁一命再命三命之荣,特懋大书特书屡书之绩。却髙丽使,止西蕃马。读青史而犹香,还谏臣敕缴内。侍官凛清,游其未逺。必兼广申公之十论,必细陈温国之五规。要看久逺之功名,尽展平生之经济。某滥巾逺服,望履层霄。星度文昌,遥想蓬莱宫之气;云行石镜,尚磨蛟龙字之碑。心曲葵葵,毫端草草。

    此外还有《与广东曹提刑》和《回广东曹提刑》《赠曹子政剑客序》等,这些都收录在《文天祥全集》之中。

三、对《曹氏图像谱跋》辨析的结论

鉴于以上几点,可见《曹氏图像谱跋》是谱匠的伪托之作,它蒙蔽了我们曹氏多少代人了!假如我的这些辨析能被大家普遍接收,在没有新的证据能证明这篇佚文是真实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后续的修谱人士应将其从曹氏宗谱中剔除。

责任当然不在当今之修谱者,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以地望为高,不以声华为贵,不以寒微为耻,不以攀附为荣”。“无考者略之,疑者阙之”,“必据实直书,使后人有所考” 概言之,即对记载家族世系、先祖迁徙行迹的文献史料,务必鉴别真伪信疑。这需要时间,任何人没有能力做到一蹴而就,我们应广泛发动,让有志于研究家族历史的人参与进来,集思广益。“辨误、存疑”,正是为历来史家所称道的“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遗法在家谱中的应用。 

注释:


仇家京.家谱“攀附”、“杜撰”现象探析与辨伪[R].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

吴李才. 文天祥是否为吴氏写过这篇佚文?华夏吴氏网. 《题吴氏谱像跋》文天祥书,载自安徽-泾县-延陵吴氏宗谱[12]-12册,1793.120126.

官桂铨.文天祥佚文[J].学术研究,1988年第6,99. 《河南方氏族谱》,民国三十四年(1945)福州德兴印务局石印本.

吴李才. 文天祥是否为吴氏写过这篇佚文?华夏吴氏网. 《题洪氏像跋》文天祥书,载自江苏-丹阳-丹阳洪氏宗谱.1628.274275.

陈学文.新发现的文天祥一篇佚文[J].天中学刊,第20卷,第6期,2005.12.

诂训,指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吴甄源.朱熹、文天祥也兼职?!吴甄源的博客.

宋纪·宋纪一百八十○,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九年.

参考文献:

[1]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2] 仇家京.家谱“攀附”、“杜撰”现象探析与辨伪[R].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

[3] 陈学文.新发现的文天祥一篇佚文[J].天中学刊,第20卷,第6期,2005.12.

[4] 官桂铨.文天祥佚文[J].学术研究,1988年第6,99.

[5] 吴李才. 文天祥是否为吴氏写过这篇佚文[EB/OL]http://www./Article/art/

suibi/201508/19992.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