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高桥办事,顺便去东街看看。
以前的东街为对面街,长约二百米。可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掉了绝大部分房子,这是幸存的几间街面房。我站着拍照的地方原来是东、西、北三街交汇处,也是青浦港(俗称小浜)和界浜相接的地方。1972年小浜被填掉,现为季景北路。往前走看见几个师傅正在修葺留存的几间民居。
 房子的女主人是熟人,打过招呼后我问“修房子侬要出钞票哇?”依笑嘻嘻回答:“公家出。”我心里总是想:事体蛮好,但又何必当初呢?要是高桥镇能完整保存下来该多好。现在虽投入不少资金,但老街的韵味能恢复如初吗?
再往前便是东街临界浜一面仅存的一幢私人住宅“仰贤堂”,现为高桥镇历史文化陈列馆。工作人员蛮热心,耐心地回答着我的咨询。走到一排依墙而立的陈列柜边我说:“柜里的一本古籍原是我的,后来高桥镇志办的毛老师几次和我说镇上要办陈列馆让我出点力把古籍交给他,我也只好忍痛割爱了。”那位工作人员朝柜里看了看说:“就是这本《清溪三十二咏》是哇?侬就是黄老师?”我笑笑点点头。离开的时候,那位工作人员客气的说道“黄老师再会。”
。
下午去高桥办事,顺便去东街看看。
以前的东街为对面街,长约二百米。可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掉了绝大部分房子,这是幸存的几间街面房。我站着拍照的地方原来是东、西、北三街交汇处,也是青浦港(也称小浜)和界浜相接的地方。1972年小浜被填掉,现为季景北路。往前走看见几个师傅正在修葺留存的几间民居。
 房子的女主人是熟人,打过招呼后我问“修房子侬要出钞票哇?”依笑嘻嘻回答:“公家出。”我心里总是想:事体蛮好,但又何必当初呢?要是高桥镇能完整保存下来该多好。现在虽投入不少资金,但老街的韵味能恢复如初吗?
再往前便是东街临界浜一面仅存的一幢私人住宅“仰贤堂”,现为高桥镇历史文化陈列馆。工作人员蛮热心,耐心地回答着我的咨询。走到一排依墙而立的存列柜边我说:“柜里的一本古籍原是我的,后来高桥镇志办的毛老师几次和我说镇上要办陈列馆让我出点力把古籍交给他,我也只好忍痛割爱了。”那位工作人员朝柜里看了看说:“就是这本《清溪三十二咏》是哇?侬就是黄老师?”我笑笑点点头。离开的时候,那位工作人员客气的说道“黄老师再会。”
 仰贤堂斜对面是义王弄,清乾隆二十四年,宝山县设高桥分防,县丞官廨就在此弄中。现在的弄堂和原来的弄堂已是大相径庭。
当年的分防公署早已荡然无存。
 仰贤堂西墙边跨界浜的“胜利路桥”。此桥稍西原是“典当桥”,石结构。后拆掉后建混凝土桥并改名“胜利路桥”。桥南是砖桥街。一河之隔,却属几个朝代的两县分治。
  界浜边有好几个人在垂钓,我凑上去一看,桶里已有好几只蟹。说明水质不错。但愿一切都好。
0
喜欢
 仰贤堂西墙边跨界浜的“胜利路桥”。此桥稍西原是“典当桥”,石结构。后拆掉后建混凝土桥并改名“胜利路桥”。桥南是砖桥街。一河之隔,却属几个朝代的两县分治。
0
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