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化的网络暴力:伤害我,还一笑而过

 不知足亦常乐 2018-07-02

 

 


南京市民童先生因儿子被咬摔死咬人泰迪,遭网友辱骂威胁。舆论嘈嘈背后,折射的是猖獗的网络暴力。自互联网出现以来,网络暴力就不断地“演进”,从开帖谩骂到电话骚扰,如今,借着获取个人隐私的便利,网络暴力已从虚拟走入现实,成为威胁人身安全的不安要素。无论是童先生一家的悲剧,还是此前的菲妥妥一家,其中都可窥见网络暴民的身影。这些网络暴民似乎永远占据着正义的制高点,可以习惯性地对受害者的悲惨境遇视而不见。


南京市民童先生的儿子不小心被邻居陈女士家的泰迪犬咬伤了手指,喝了酒的童先生拎起咬人的泰迪,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泰迪犬因此死亡。


在警方的调解下,童先生不向陈女士索赔儿子的医药费(治疗加上狂犬病疫苗,至少也要几百块),而陈女士也没让童先生赔死去的泰迪。看起来,这是一起处理得很得体的邻里纠纷。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件事所能产生的争议,往往不受当事人所控制。有目击者把这件事发在了网上,躺在地上死去的泰迪,让狂热的爱狗人士非常生气。一场针对童先生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报复就此展开,童先生的妻子王女士不堪其扰,精神崩溃,割腕自杀,想以此“偿还狗命”,所幸童先生及时发现了妻子的状况,送往医院就医。


童先生摔死泰迪一事曝光以来,恶毒的网络评论纷至沓来。(网络图)


从虚拟到现实的网络暴力


这不是第一起因为狗的死亡而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几个月前,在成都,一个女孩所养的柯基犬走丢,捡到狗的女士拒绝归还。双方在微信沟通时,这位女士还流露出要杀狗的意思,丢狗的女孩找上门去,那位女士把狗从窗户上扔下,柯基犬不治身亡。


事后,爱狗人士对那位摔狗的女士展开网络人肉搜索,拨打威胁电话,并且在该女士所在的小区楼下摆了花圈、点了蜡烛。最终,成都警方介入,有网友因此被拘留。


很明显,这两起事件的核心,并不是如何如何养狗,而是实实在在的网络暴力,极端爱狗人士不过是把网络暴力推向了新阶段而已。他们是有组织的行动,而且又能进行持久战,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就更大。


互联网的诞生,也催生了网络暴力。最初只是语言上的攻击,大家在一个论坛,开一个帖子,可能互相辩驳、辱骂很久。每个人都是顶着一个ID作战,偶尔会发展到在线下的约架。后来,这种谩骂发展到了“人肉搜索”阶段,网友会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当事人信息并且公布到网上,拨打骚扰电话。


“人肉搜索”,助长了网络暴力的气焰。(网络图)


当下,网络暴力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可怕的新阶段:骚扰电话变成威胁,打电话到当事人所在的公司、学校,甚至找上门去当面进行辱骂。网络暴力终于从最初的语言攻击,变成了充满现实性的肉体伤害。


我们都是信息社会的“裸奔者”


网友是通过外卖网站搜索到童先生的个人信息的。智能手机时代,没有谁再能守住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今你使用的任何一款APP,都会搜集你的个人信息、身份证、电话号码,甚至你的“位置”。


从前,个人信息泄露是偶发性事件,而如今,个人信息泄漏、被开发甚至被售卖,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事情,甚至你都无法查证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微信用户已经接近10亿人,每个人每天发布的朋友圈或微博,都为潜在的网络暴力提供了可利用的素材。


郑州空姐遇害后,好事者把她的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到处传播,也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造成了对遇害者父母的二次伤害。北京女孩菲妥妥陷入高利贷困境,写了一封公开信自杀,被救出后遭遇网络暴力,很多人骂其炒作,并且以她社交媒体中所记录的信息来质疑她,最终菲妥妥一家三口选择了再次自杀。


菲妥妥。(网络图)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正在面对的网络生存处境。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注定更加猖獗。过去要想对一个人进行“人肉搜索”,需要相当的技术难度,往往需要很多网友接力才能完成,而且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如今,别有用心的人要想获得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实在太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社会的裸奔者,我们只能祈求自己有一个好运气,永远不出现在网络热点之中。

 

此外,社交媒体时代,同时也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对那些网络巨头来说,大数据意味着财源滚滚,在他们心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数据”,而不再是活生生的人。你的兴趣偏好,乃至你的肉身活动轨迹,都在平台的掌握之中,他们会随时监控你,从你的钱包里赚得利润。但是,对个人来说,在获得方便的同时,也意味着实实在在的风险: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机构的掌握之中,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为网络暴力蔓延到现实世界打开了通道。如今遭遇网络暴力,已经不再是被辱骂,而是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人身安全问题。


冷酷的网络暴民


人们习惯用“网络暴民”来称呼那些在互联网上喊打喊杀的人。这些人的心理相当耐人寻味,也是我们理解网络暴力的一把钥匙。

 

在菲妥妥自杀这一事件中,这种心理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菲妥妥第一次自杀时,很多热心网友都呼吁她不要死,她的同学在微博上看到消息后,联系海南警方,并救了菲妥妥。但是,很快就有网友发现,菲妥妥发微博用的是最新的苹果手机,而且到国外旅游过,于是舆论也从同情变成了质疑。

 

警方证实,很多网友打电话骚扰菲妥妥,让她很困扰。菲妥妥再次选择自杀,和网络暴力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是那些在网上质疑她的人,却不会把她的死和自己联系起来。这就是网络暴民的典型思维,当他们的行为造成实质性伤害的时候,他们可以潇洒地转身而去。他们似乎永远站在正义的一面,可以习惯性地对受害者的境遇视而不见。

 

网络暴民们从来不认为是自己的言语不当造成了受害者的困境,他们似乎永远站在正义的一面。(网络图)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每个人都有可能像南京的童先生那样,一觉醒来发现已经成为很多网友的攻击对象。或许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安全策略。

 

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要让自己置身于舆情风暴之中,这些当然是有效的,但是一旦面临网络暴力的威胁,却很少有人能够抵抗得住。通常的情况是,被网络攻击的人,特别在意那些舆论,被网络暴民牵着鼻子走,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像南京童先生的妻子那样,通过割腕自杀这种极端措施,让自己摆脱出来。

 

这让人感到悲哀,善良的人对一切批评都很在意,而那些批评者则是完全无心的家伙。

 

关掉手机或者网络,从互联网中消失一段时间,或者直接报警寻求帮助,都是比较好的办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向“敌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冷漠。在遭遇网络暴力时,让自己冷漠甚至冷酷起来,不要太在乎那些声音。


责任编辑:张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