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末君臣在海丰的那些事???海陆寻宋迹(二) 一宵留圣迹 南岭书传奇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8-07-02


上回说到南宋行朝在凿通宋溪之后移师丽江浦。在这期间,端宗皇帝与御弟帝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一行登岸漫游至南山岭,并在岭上的岩石留宿。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

[当年,南宋行朝航船停泊在丽江下游后门港一带,端宗皇帝与御弟帝昺和张世杰、陆秀夫、御前侍卫等登岸漫游至南山岭,在岭上的岩石野营住宿,也好借此改变长时间的船上生活,调理晕船的辛苦。]

  当晚,宋朝君臣在岭上休息时,南山附近的青蛙、蚯蚓争先恐后叫个不停,田地里的花生也因生长发出“嘀嘀摘摘”的声音,影响了皇帝的睡眠。皇帝遂命将士探明究竟,原来是这些小动物在作怪,皇帝命侍卫们剪纸作枷,套在青蛙和蚯蚓的身上,命青蛙“勿作声”,勒令地豆“夜勿生长,见日便开”。

  相传,从此以后,花生在日出时才生长,夜间便合上叶子。现在南山岭的青蛙和蚯蚓与其它地方的相比较身上都带有一条白色的纹状,青蛙也不会发出叫声。清同治版《海丰县志·上卷·古迹》就记载了这段故事。据说,当夜适逢地震,地动山摇,陆秀夫奏请皇帝在岩石上书写“壮帝居”三个字,以稳定地壳,方能安寝。

  现存的“壮帝居”三个大字,是明代嘉靖年间,岭东兵备道佥事雍兰(莆田人,号见川)巡视军事管理时,经南山岭,得知南宋端宗皇帝曾至此的事迹,感慨地在这块岩壁上直书题刻“壮帝居”三个大字,字体苍劲雄秀,以表达对这段历史的怀念。

  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梅陇、后门的绅士和群众为纪念南宋和保护“壮帝居”的历史遗迹,以此石刻为中心,建造一座庵宇,称为“宋存庵”,寓意着“江山永在,宋室犹存”,塑造端宗皇帝、帝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的神像,墙壁上有二副对联曰:

风雨难磨王者字;君臣犹享宋时山。

一宵留圣迹;三字寄行人。

  清嘉庆海丰举人林云鹤在宋存庵墙壁题下吟咏壮帝居的三首。诗曰:

波絮风萍丧乱初,蒙尘曾否此山居。

应知题石当年意,只是臣心矢介如。


铜驼荆棘叹家廷,岭海何论旦夕停。

数百年来遗老尽,翻将岩石比冬青。


江潮海飓意何如,王气销沉剩露居。

欲证当年迁播事,空心无语又秋初。


  林云鹤题写这三首诗时,还对南山岭的民间故事和宋史作了研究,并题跋于诗的后面,记述壮帝居的史实,载入清同治版《海丰县志·上卷·古迹》。现在后门镇南山岭下的宋存庵,因年久失修,只剩残垣断壁。在宋存庵西侧还有一座“岩公祠”和《宋陆丞相碑》等石刻文物。

历年来,文人骚客常到宋存庵壮帝居古迹凭吊,留下很多诗词佳作。其中有一七律概括了宋朝君臣在南岭的故事及其处境。诗曰:

荒山古道夕阳斜,帝业飘零暂作家。

野聚蛩蛙鸣夜色,海潮鱼鳌涌云霞。

残云北望中原泪,败马南嘶岭外槎。

一夜悲情惊梦处,挥毫磐石壮天涯。

  南宋行朝航船停泊在丽江下游期间,端宗皇帝还将海丰原名的“小金龙山”(即现附城镇鹿境山)、“大金龙山”(古代称“黑龙山”,即现马宫镇鸡笼山,)二座山改为“小金笼山”和“大金笼山”。据明嘉靖版《惠州府志·五·地理》记载:“海丰,东南十里小金笼山,……。西南八十里为大金笼山,山形如龙,镇长沙海口,旧二山名大、小金龙。宋端宗易今名”。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

[因海丰丽江出了二座山都有“金龙”之称,龙是皇帝的代称,怎么南蛮的海角竟然出了大小金龙,怕海丰会出皇帝,与赵氏皇家争天下,于左承相陆秀夫、大傅张世杰两位大臣上奏端宗皇帝,传下圣谕,将“龙”字上加“竹”头,便成了“笼”字,这两座山名从此称为“大金笼山”、“小金笼山”,后来又俗称“鸡笼山”。]

  南宋行朝在海丰期间,原定是要在大客厅一带建造行宫的。后来,元兵的大举南下,因海丰的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塞可守,最后行朝还是选择移驾,经东莞至浅湾(今香港)一带海面,直到达新会崖门。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