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Tenux(一)

 圆锥的布袋 2018-07-02
在我国国内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最多的是μC/OS-II,但是,我不敢说,用μC/OS-II的人都敢大张旗鼓地说出来,原因是μC/OS-II在商用上不是免费的。随着ARM的32位Cortex构架大行其道,JJ.L团队又推出了适合32位机的μC/OS-III,其性能还有待认证,在大学的推行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过国内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也逐渐成了气候,对于μC/OS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饥渴的国人来说,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福音。
μTenux——国产开源免费高安全高实时性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团队全部在大连,你不需要支付任何商用费用,如果仅仅进行简单的产品研发,不需要进行技术支持的话,就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开发团队的服务费用是按年收取,对于大公司来说根本不算大的开销。(而且,就我看来,仅仅应用操作系统的话不需要团队的技术支持,μTenux的资料非常全面,API也非常友好,常用的芯片都有现成的软件包。团队在国内,有问题完全可以打个电话或者坐上高铁直接来大连软件园,这就是研发核心团队在国内最大的好处。)
如果嵌入式产品中涉及到LCD、文件管理、网络,那么使用操作系统是个躲避不了的问题,μC/OS-II在中国占用60%左右的份额(其中包括偷偷用的),人们肯定会问μTenux和μC/OS-II比起来,优势在哪?其实,单从性能上来讲,操作系统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一般的嵌入式设备都会对操作系统进行剪裁,不完整的操作系统互相比较都有自己的优劣势,而全功能的操作系统互相比较几乎没什么功能性差异,只能说用户体验上来讲,哪个受众更广,目前来说,μC/OS-II占了上风,因为μTenux在中国2009年才开始推广,但是就如安卓在谷歌的推行模式一样,μTenux的生命力非常之顽强,除了潜心几年的研发,2013年在商业推广上会有大手笔的举动。μTenux主推ARM7/9/Cortex内核的32位芯片,其接口API129个,现在的μC/OS-III和μTenux目前的版本功能更像,μC/OS-II相比较而言就没有μTenux的函数功能强大。μC/OS的接口API的数量越来越少,在我看来不是件好的事情,当然,用JJ.L自己的话来讲,第三版的μC/OS考虑了很多用户体验后的反馈意见,大版本的升版也可窥见其内核改动之大,但恐怕顾此失彼,API少了,功能少了,新开发的产品功能是否都能支持?我不知道,所以我也在心里打一个问号!
μTenux不是无名小卒,其内核大有来头!研发团队给μTenux的内核起名为μT/Kernel,将其定位为面向小规模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它的目标系统是假设为32位单芯片的微控制器,带有有限的ROM/RAM,或者没有MMU的系统等。(从一开始就是针对32位机的内核。)因此,这个规范允许开发人员在小规模嵌入式系统上容易的进行优化和剪裁。研究系统内核的人肯定知道名为Tron/T-Kernel的内核,其创始人坂村健教授是世界上研究计算机结构的知名学者、工学博士,现任日本东京大学信息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也是日本政府研究开发/标准化战略委员会委员等。
坂村健教授在1984年领导TRON项目,采用结构自由开源、“弱标准化”的方针,对推动日本电子产品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了实现更理想的实时嵌入式计算结构,2002年启动了T-Engine项目,成立了T-Engine论坛,TRON的新一代T-Kernel规范由此而来;2007年随着ARM发布Cortex-M后,微控制器已经进入了32位的时代,为了支持32位的微控制器,坂村健教授对T-Kernel规范进行了剪裁,发布了μT-Kernel规范。大连的研发团队在2009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支持Cortex-M3和μT-Kernel规范的实时性操作系统内核,后来逐渐加上Linux上成熟的轻量级开源中间件,推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物联网开源实时操作系统μTenux,在μTenux中遵循μT-Kernel规范的内核被命名为μT/Kernel。之前,周立功有本书介绍详述了T-Kernel内核,虽然不是μT-Kernel,但是目前对于这部分的印刷资料比较少,还是可以借鉴一下的。(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