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旧书情缘

 江山携手 2018-07-02
我的旧书情缘

在我家的书柜里,至今保存着厚厚的3捆页面泛黄的书籍,每次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我都会翻开这些爱不释手的书籍细细浏览一番,随着旧书中那些曾经多次拜读过的熟悉的精美文字,我的思绪也慢慢回到了过去……

那是1992年,我还在家乡的一所乡镇中学上初三,这年寒假,我和爸爸来到位于汉阳的姑妈家中做客。由于姑妈所在的厂在武汉市郊,位置也很偏僻,所以我到姑妈家除了看电视外基本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吸引住我了。

那是个星期二的下午,各个电视台还不是像现在的全天候播出节目,在我看完了一个动画片后,电视台就是一惯的停台检修了。没有事情做的我无所事事的在家中四处闲逛,见我百无聊赖的样子姑妈从书房里拿出一大堆的报纸和杂志让我看,还说这些书报是对我的学习是很有益的,多看看能增加我的见识。在这些书报中,除了本地的报纸外就是《读者文摘》(自1993年7月后读者文摘杂志就正式更名《读者》)了。从这时开始,《读者》、《青年文摘》、《飞碟探索》、《星星诗刊》、纯文学类杂志《飞天》、《长江文艺》等都进入了我的视野。

1996年10月,我因故辍学来到了姑妈所在的汉阳造纸厂上班,可能是受家族的影响,我从小就爱好文学写作,从小学3年级开始我就有作文发表在当时的《小学生天地》上,正因为有这个爱好,我当时看了《读者》上的文章时就很有感触并迸发出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既然《读者》上的文章有人能写得那好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呢?说不定我还能写得更好呢!而当时的厂里也有一份职工看的内刊《汉阳纸厂报》,那上面刊登的文学性很浓的文章也无数次地感染了我,使我从心底再次迸发出了一个信念:写作!我要写作!

由于我在厂里上班是实行“三班制”,在连续上完2个白班、2个中班和2个夜班后就是该我连休2天了。在这休息的2天时间里,我除了睡觉外就是闷在单身宿舍里“爬格子”。那时我写得最多的就是些“情诗”,激发我改变写作风格的是当时本地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的“打工作家”王恒绩,那时读他发表在本地晚报的“走近外来工”的系列文章,每次都能把我的眼泪湿润。还记得我发表在厂报的“处女作”是一首诗:《大自然变奏曲》,厂报给我开了15元的稿费。

拿到了这笔钱后,我心里不断嘀咕起来:写作除了能抒发激情外还能赚稿费,我为什么不向外面的报刊投稿呢?下班后,我当即跑到邮局买了50张邮票和信封,接连把我的“作品”发到本地的报刊。可惜,我写的东西绝大多数都“石沉大海”。随后,我及时调整了写作的思路和风格,并且依然在上班之余常常笔耕不辍,接连在包括《湖北日报》等在内的报刊上发表了多篇社会新闻和“读者来信”。后来,在武汉几个文友的指点和《读者》杂志风格的熏陶下,我的文笔和写作方向逐渐向市井和随笔等方面发展,并陆续有很多文章在全国的几家大报上发表。

1999年3月,全国的都市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对于我们这些靠文字吃饭的“文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事——因为市场经济下的报纸的文学副刊都需要很多吸引人的稿件,我不断按照《读者》杂志的风格投稿,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发稿的机会,赚的稿费也就越多。

当年的5月,正好我工作的厂里生产和经营都不景气,我干脆辞掉了工作在汉口的一家超市卖场帮忙送货,晚上的时间我就把经历投入到写些我看到的街头上的“市井新闻”上来。1999年5月10日,我的一个亲戚因敲诈被送劳动教养18个月,我在去看了他2次后觉得他的事例很有新闻性,回来后就连夜花了3天时间将他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大约5000字的特稿《我的违法历程》并在当年5月13日《武汉晚报》的“道德与法”版上发了大半个版面。这篇特稿发表后,我写稿的兴趣更加浓厚,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还先后订阅了包括《读者》在内的一报一刊。

2008年11月9日,我成功地在一家中央级媒体做了一名记者,由于工作需要,我常常在各地采访。而我今天所拥有的“文字情缘”都得益于青少年时代那些励志类的书籍的结果,我感谢这些被珍藏的旧书!希望这些精神食粮能够继续陪伴我走过以后人生的每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