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檮杌

 黑龙江波涛 2018-07-02

【宋】張唐英 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载记类

△《蜀檮杌》·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一名《外史檮杌》。宋张唐英撰。唐英字次功,自号黄松子,蜀州新津人。丞相商英之兄。熙宁中官至殿中侍御史,事迹附载《宋史·张商英传》。其书本《前蜀开国记》、《後蜀实录》,仿荀悦《汉纪》体,编年排次。於王建、孟知祥据蜀事迹,颇为详备。欧阳修《二蜀世家》删削太略,得此可补其所遗。今世官署戒石所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四语,自宋代以黄庭坚书颁行州县者,实摘录孟昶广政四年所制官箴中语。其文全载於此书,凡此之类皆足以资考证。唐英尝撰《嘉名臣传》及此书,今《名臣传》已佚,惟此书存。然考楼钥《攻檮鬼集》引《外史檮杌》,王建四年书张琳始末,有大顺初忄喜实为黔南节度使,辟为判官一条。今本无之,则亦非完帙矣。

著者简介

  張唐英(1029-1071),字次功,一作次公,自號黃松子,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張商英兄。慶曆三年(1043)進士,調渝州掾。上《興王正議》五十篇,翰林學士孫夢得奇其文,舉薦應賢良方正科試。再調歸州獄掾,襄州谷城縣令,作《諭民》十篇,以警風俗。改著作佐郎。英宗即位,轉秘書丞。明年,轉太常博士。神宗即位,轉屯田員外郎。熙寧二年,除殿中侍御史裏行。四年六月卒,年四十三。唐英有史才,著有《宋名臣傳》五卷、《唐史發潛》六卷、《君臣政要》四十三卷、《蜀檮杌》十卷。今僅存《蜀檮杌》一卷。
  《蜀檮杌》,一名《外史檮杌》,宋張唐英撰。《郡齋讀書志》著錄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同,唯宋末《玉海》作一卷。十卷原著,久已無存,今見傳本,明刊本皆為一卷;清時叢刊,乃析前後蜀為二卷。唐英蜀人,以路振《九國志》所載前、後蜀事尚多疏略,因據《前蜀開國記》及《後蜀實錄》,編年敘事,以成此書,所記王建、孟知祥據蜀事跡頗為詳備,可補其他史書的不足。今傳刊本有《說郛》、《續百川學海》、《歷代小史》、《學海類編》等本,鈔本有明萬曆焦竑合校本、天啟馮已蒼重鈔本、清乾隆鮑廷博校鈔本等。(以上按《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中華書局,2004年;《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及王文才之《蜀檮杌校箋序》)
  是次錄文,據王文才、王炎校箋之《蜀檮杌校箋》(巴蜀書社,1999年)一書。該書是以北京圖書館藏天啟七年馮仲昭鈔焦竑校本為底本,參校《說郛》、《四庫全書》、蜀刻三本及其他五代、兩宋之著。原書箋校頗詳瞻,除正文外並繫年補入佚文,又依王孟四朝析為四卷。網絡版為免煩瑣,祇採校勘之要者,不錄佚文,仍為一卷,恢復舊觀。過錄時,並參黃純艷整理之《蜀檮杌》(見《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八冊,大象出版社,2003年)-此書是以《四庫全書》本做底本,校以《學海類編》本-對個別字有所酌改,並增寫[補校]數則。

 

蜀檮杌   [宋]張唐英

 

目錄

自序 

正文

後序

 

自序[1]                    宋張唐英[字汝功號黃松子尚書屯田員外郎]
    唐英嘗觀自古奸雄竊據成都者,皆因中原多故,而閉關恃險,以苟偷一時之安。譬夫穿窬之人,利於昏暝之夕,至於白晝皎然,則無能為也。且韋皋守蜀二十餘年,其材智機權過於王、孟遠矣,止欲求兼兩川節鉞而不能得。劉闢惑術士之言,自謂才過項羽,不數月已就檻車之縛。蓋是時朝廷清明,刑政修舉,賢智在位,紀綱整葺,彼雖欲不臣,勢不能為也。使皋、闢在五代時,其為惡必有過於王、孟者。以此知朝廷治則蜀不能亂,朝廷不治則不惟蜀為不順,其四方藩鎮之不順,亦有不下於蜀者。當王衍之入洛也,三蜀之人盡喜中國之有聖人,而莊宗總制失馭,中外繼叛。蒲禹卿慟哭曰:「觀天下事勢如此,蜀人豈有安泰之期耶?必重不幸爾。」洎知祥入蜀之後,明宗頗以蜀人為疑,凡高貲有力者,盡令東徙。張丕立嘆曰[2]:「蜀中之叛,非蜀人為之也,皆朝廷所委用之臣所為也。」其言蓋有激而云爾。善乎田龍游之論曰:「僭偽之主,改廳堂為宮殿,改紫綬為赭袍,改僚佐為卿相,改前驅為警蹕,改妻妾為后妃,何如?常稱成都尹永無減族之禍耶!」玆可謂藥石切至之言也。王、孟父子四世,凡八十年,比之公孫述輩,最為久遠。其間善惡之跡,亦可為世之鑒戒。然編錄者如《耆舊傳》、《鑒戒錄》、《野人閑話》之類,皆本末顛倒,鄙俗無取。真宗時,知制誥路公振修《九國書》,有前蜀、後蜀《世家》、《列傳》,然而繁簡失當,尚多疏略。如張扶、馮涓、張士喬、段融、蒲禹卿、張雲、陳及、田淳之徒,諫諍章疏皆有益於世教[3],盡棄而不錄,此觀者所以惜其有未備也。予家舊藏《前蜀開國記》、《後蜀實錄》凡一百三十卷,嘗欲焚棄而不忍。今因檢閱始終,削去煩冗,編年敘事,分為十卷。其間事實未顯,如髯鬚、肥遺、遠望、續長[4]、禹糧、蒲騷之類,各為解其失誤。凡《五代史》及《皇朝日曆》所載者,皆略而不書。名曰《蜀檮杌》。蓋取楚史之名,以為記惡之戒,非徒衍其小說,蓋亦使亂臣賊子觀而恐懼耳。

    王建字光圖,其先潁川郾城人,後徙居項城。隆眉廣顙,身長七尺。少與晉暉輩以剽盜為事[5],被重罪繫許昌,而獄吏縱之使去。武當僧處洪謂曰:「子骨相異常,貴不可言,何自陷為盜?」建感其言,因隸軍於忠武,而節度使杜審權拔為列校,從討王仙芝有功。所乘馬死,剖之,得一小蛇於心間,私自異之。秦宗權據淮西,募建補軍虞候。廣明中,僖宗幸蜀,建與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同謀,率三千人奔行在。僖宗大喜,乃分其兵,使建等五人主之,號隨駕五都,田令孜皆錄為假子。駕還,分典神策軍。光啟元年,令孜與河中王重榮有隙,移鎮易、定。重榮遂舉兵向闕。二年正月,僖宗再幸興元,以建為清道使,負玉璽以從。至堂塗驛[6],而邠寧李昌符[7]、朱玫等遣人焚棧道,建翼僖宗過於煙焰中。夜宿(土反)下,僖宗枕建膝而寢,賜以金券。至褒中,以建遙領壁州刺史[8]。令孜懼禍,求為西川監軍,以楊復恭代為觀軍容使。復恭慮建不附己,出為利州防禦使。十月,駕還。楊守亮鎮興元,屢召建。建疑其圖己,遂招豪猾八千,攻陷閬州,殺楊行遷,入據其城,自稱刺史。十一月,昭宗即位。陳敬瑄叛於成都,慮建與東川顧彥朗膠固為患,頗憂之。令孜曰:「建,吾子也,可折簡召之。」遂與建書曰:「中原多故,惟三蜀可以偷安。陳公恢廓無疑,同建大事。吾父子輔之,無不可也。」建大喜,領兵趨成都。敬瑄參謀李乂謂曰:「建,今之奸雄,狼顧久矣,必不為人下。若為將校,亦非公之利。」建至東川,敬瑄遣人止之。建怒,進攻破鹿頭,入據漢州,進攻成都。顧彥朗亦懼建反戈相襲,上表雪其罪。建亦奏請擇大臣帥蜀,乃召宰相韋昭度為成都尹,割邛、蜀、黎、雅,置永平軍於邛州,以建為節度使。建發兵迎昭度於劍門,敬瑄不受代。昭度於城東置行府,以建為衙內都指揮使。大順元年十月,建度敬瑄垂敗,心冀全蜀,乃入白昭度曰[9]:「相公興數萬之眾,未有討賊之效,而饋運不繼,大眾囂然。今關東藩鎮相噬,圖傾國家社稷,朝廷姑息不暇。相公為國大臣,其心安忍,不如東還,以清中原,此根本之策也。劍外之事,願以相委,必不負驅策。」昭度猶豫未決,建陰令軍士擒昭度帳下吏駱保、蒼頭保祿,臠食之。昭度大懼,乃以符節付建,即日東還。詔復敬瑄官,令建罷兵歸邛州。建不從,急攻成都。令孜懼,登城與建語曰:「老夫與八哥素厚,何為相扼如此?」建曰:「建與軍容有父子之恩,何心敢忘。但太師負國,而朝廷使建討之。苟太師改心,便可釋憾。」令孜與敬瑄議,以勢不可敵。其夕,令孜持符印即建營授之。翌日,以成都讓建,自稱留後,表陳其事。龍紀元年春,制授成都尹、西川節度副使仍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敬瑄廢處雅州,以其子為刺史。既行,建遣殺於三江[10]。令孜仍監其軍。四月,以令孜陰附鳳翔,擒下獄餓死。光化三年,詔建私門立戟,加中書令,封琅琊王。四年,封建西平王。

    三年,昭宗還長安,建奉表貢茶布等十萬。八月,封建司徒、蜀王。四年八月,朱全忠弒昭宗,建率將吏百姓,舉哀制服。七年,全忠篡位,改元開平。巨人見青城山,鳳皇見萬歲縣,左右勸進,三遜而後從。九月,僭即偽位,號大蜀,改元武成。以王宗佶為中書令,韋莊為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唐道襲為樞密使,任知元、潘峭為宣徽南北院使,王宗裕為太傅,王宗侃為太保兼侍中,以唐觀軍容使嚴遵美為內侍監,授唐室舊臣王進等三十二人官爵有差。十月,下偽詔改堂宇廳館為宮殿,其略曰:「帝王之居,上應辰象。朝貢臻集,華夷會同。宮闕殿閣之深嚴,臺省府寺之宏壯,頒分名號,以正觀瞻。況我肇啟丕圖,數有嘉瑞,允協上玄之貺,式光萬世之基。至於廚廄之標題,倉庫之曹列,並宜從革,用永維新。」

    大衙門為宣德門,獅子門為神獸門,大廳為會同殿,毬場門為神武門,毬場廳為神武殿,蜀王殿為承乾殿,清風樓為壽光閣。西亭子廳為咸宜殿,九頂堂為承乾殿,會仙樓為龍飛閣,西亭門為東上閣門,亭子西門為西上閣門。節堂南門為日華門,行庫角門為月華門。萬里橋門為光夏門,笮橋門為坤德門[11]。大東門為萬春門,小東門為瑞鼎門,大西門為乾正門,小西門為延秋門,北門依舊大玄門。子城南門為崇禮門,中隔為神雀門,東門為神政門,西門為興義門,鼓角樓為大定門,北門為大安門,中隔為玄武門。昌橋為應聖橋。舊宅為昭聖宮,堂為金華殿。摩訶池為龍躍池,賞設廳為韶光殿[12]。軍資庫為國計庫,衙庫為內藏庫,衙內麴佑庫為齊天庫,衙內雜庫為廣潤庫,賞設庫為常盈庫,賞設行庫為殿前庫,南倉為天富倉,贍軍東庫為左金藏庫,北倉為大倉,甲仗庫為天武庫。舊三使院為彰信門,尚書省於舊使院置,御史臺於府司置。府城為皇城使,防城使司依舊,兩馬步使為左右街使,廂虞候為街巡使。後槽為飛龍廄,客司為客省使,樂營為教坊,使廚為御食廚。戟門添置三十六戟,神策營為糧料司,六軍為支計院。成都府移在子城外,逐穩便處制立府所司。新西宅為天啟宮,堂為玉華殿。

    武成二年正月,祀南郊,御樓肆赦。以韋莊為吏部侍郎,張格為中書侍郎,並平章事。因謂曰:「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三月,灌州奏武部郎中張道古卒。道古,臨淄人,少有文詞,慕朱雲、梅福之節。景福中舉進士,釋褐為著作郎,遷右拾遺。時播遷之後,方鎮阻兵。道古上疏,言五危二亂七事,責授施州司戶參軍。未幾,以左補闕徵,由蜀赴闕。陳、田之亂,乃變姓名,賣卜於溫江。建聞其名,奏為節度判官。又上建詩,敘二亂五危七事[13],為同僚所嫉,送茂州安置。開國召為武部郎中。至玉壘關,謂所親曰:「吾唐室諫臣,終不能拳跽與雞犬同食。今雖召還,必須再貶於此。死之日,葬我於關東不毛之地,題曰唐左補闕張道古墓。」至蜀,果不為時所容,復貶茂州,卒於路。五月,立周氏為皇后,宗懿為太子。十月,講武星宿山,步騎三十萬。遂宴於行宮,謂左右曰:「得一二人如韓信而將之,中原不足平也。」宗佶跪曰:「臣雖不才,自顧可驅策。」兵部郎中張扶進曰:「陛下雄才大略,尚不能得岐隴尺寸之土。宗佶小子狂妄,願陛下無以中原為意。」宗佶憾之,諭庖人置藥而毒殺之。扶字子持,廣都人。博學善文,凡書奏箋檄皆屬之,贈諫議大夫。制封諸子為王。建十一子:馬姬生宗仁,白姬生宗懿,宋姬生宗輅,陳姬生宗智、宗時,喬姬生宗傑,褚姬生宗鼎、宗澤、宗平,徐姬生宗衍。撲殺晉國公王宗佶。宗佶本姓甘氏[14],建未有子,錄為養子,以戰功累遷中書令。恃位隆功高,所為不法,連上表求為太子。建勉諭令出,而不肯去,言詞甚悖,因叱衛士撲殺之。

三年六月,下詔勸農桑,曰:「昔劉先主入蜀,武侯勸其閉關息民,十年而後舉兵,震搖關內。朕以猥眇,托於人上,爰念烝民久罹干戈之苦,而不暇力於農桑之業。今國家漸寧,民用休息,其郡守縣令,務在惠綏,無侵無擾。使我赤子樂於南畝,而有《豳風˙七月》之詠焉。」八月,吏部侍郎平章事韋莊卒。莊字端己,杜陵人,見素之後。乾寧中舉進士,建奏為掌書記。昭宗遇弒,梁祖即位,遣使宣諭。興元節度王宗綰馳驛白建。建謀興復,莊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乃為建答宗綰教,其略曰:「吾家受主上恩有年矣。衣衿之上,宸翰如新;墨詔之中,淚痕猶在。犬馬猶能報主,而況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二月,車駕東還,連貢二十表,而絕無一使之報。天地阻隔,叫呼何及。聞上至谷水[15],臣僚及宮妃千餘人,皆為汴州所害,及至洛,果遭弒逆。自聞此詔,五內糜潰。今兩川銳旅,誓雪國恥,不知來使,何以宣諭。示此告(束力),令自決進退。」梁使遂還。梁祖復遣使通好[16],以建為兄。莊得書笑曰:「此神堯驕李密之意也。」建之開國,制度、號令、刑政、禮樂皆莊所定,拜平章事,卒。有《浣花集》二十卷。十二月,大赦,改元永平。

    永平元年十一月,周德權卒。德權,汝南人,建之妻弟。從建入蜀,以戰功累遷眉州刺史。梁祖既篡,德權上表曰:「按讖文,『李祐西王逢吉昌,土德兌興丹莫當』。李祐者,唐亡也;西王者,王氏興於西方也;逢吉昌者,逢字如殿下之名也。土德,坤維也。兌興,亦西方也。丹莫當者,丹,朱也,言朱梁不敢與殿下抗也。願稽合天命,仰膺寶籙,使天地有主,人神有依。」建大悅,曰:「成我者,叔舅也。」建即位,累遷太保中書令。卒,贈太師。

    二年正月,贈張魯扶義公,諸葛亮安國王。二月朔,遊龍華禪院,召僧貫休坐,賜茶藥綵段,仍令口誦近詩。時諸王貴戚皆賜坐,貫休欲諷之,因誦《公子行》曰:「錦衣鮮華手擎鶻,閑行氣貌多輕忽。艱難稼穡總不知,五帝三王是何物?」建稱善,貴倖皆怨之。貫休,本蘭溪人,善詩,與齊己齊名,有《西岳集》十卷。三月,詔平章事張格專編纂開國以來實錄。獲玉璞於田令孜之故第,以為國寶,其文曰:「有德承天,其祚永昌。」八月,什邡縣獲銅牌石記,有膺昌之文。改什邡為通計縣,改太子名為元膺。

    三年七月,大昌軍使徐瑤等脅太子元膺,舉宮中以叛[17]。諸軍討之,斬元膺,瑤伏誅。以衍為太子。瑤字伯玉,長葛人,從建入蜀,勇猛善格。建初在韋昭度幕府,其兵皆文身黧黑,衣裝詭異,眾皆稱為鬼兵,稱瑤為鬼魁。建克成都,瑤多污辱衣冠士女,富人李希妻俞氏有異色,瑤虜而逼之。俞氏曰:「吾夫夙嘗為鄉貢進士,風流儒雅,人比之相如,我尚以非我匹。爾健兒也,焉得無禮於我!」瑤仗劍謂曰:「爾畏此乎?」俞氏曰:「吾寧死,必不受辱。」瑤欲殺之,左右謂曰:「城中婦人無限,何必逞暴於此。」遂杖而釋之。

    四年二月,太子衍判內外六軍事。詔以東宮為崇賢府。凡文學道德之士,得以延納訪問。重陽,建出游寶曆寺,妃后皆從。其日宮女四人逃匿,搜尋不獲。明日得之,乃寺僧誘之,藏於民家。與僧二十二人同斬於龜化橋。十月,內樞密使潘炕卒。炕字凝夢,其先河南人。與弟峭同掌機衡,號大樞小樞[18]。有器量,家人未嘗見其喜怒。然嬖於美妾解愁,遂風恙成疾。解愁,姓趙氏,其母夢吞海棠花蕊而生,頗有國色,喜為新聲及工小詞。建嘗至炕第見之,謂曰:「朕宮中無如此人[19]。」意欲取之。炕曰:「此臣下賤人,不敢以薦於君。」其實靳之。弟峭謂曰:「綠珠之禍,可不戒耶?」炕曰:「人生貴於適意,豈能愛死而自不足於心耶!」人皆服其有守。十二月,御大安門,受秦、鳳、階、成之俘。大赦,改元通正。時大霖雨,禱於奇相之祠。

    唐英按:古史,震蒙氏之女竊黃帝玄珠,沉江而死,化為此神。即今江瀆廟是也。

    通正二年正月,梁遣使來聘。二月,翰林學士庾傳昌卒。傳昌,後周義成侯信之後,富文藻,著《金行啟運錄》二十卷、《青宮載筆記》十五卷、《玉堂集》二十卷。三月,弘農郡王晉暉卒。暉,許州人,少有膽勇,初與建為盜,夜泊武陽古墓中,聞人呼墓中鬼曰:「潁州設無遮會,可同行否?」墓中應曰:「蜀王在此,不得相從。」二人相謂曰:「蜀王,誰是也?」暉曰:「八哥狀貌有異於人,必有不常之事。」建嘗與飲敘舊,暉曰:「武陽墓中言,果不誣耳。」建笑曰:「始望不及此。」卒,建親往臨弔。十一月,大赦,改元天漢元年,國號改稱天漢。以廣成先生杜光庭為戶部侍郎。

    天漢元年正月,封張飛為靈應王,鄧艾為彰順王,張儀為昌化王。五月,祀黃帝於南郊。翌日,祀地祇於方丘。六月,賜百官飛雪丸。十一月,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大風拔木,幕幄皆裂。改元光天,依舊稱大蜀國。

    光天二年四月,有狐嗥於寢室,鵂鶹鳴於帳中,鶢鶋集於摩訶池。建因感疾甚篤,召大臣賜坐,示手書曰:「朕比遭亂離,以干戈定秦蜀,賴卿等忠勤夾輔,遂正名號,撫有神器,兢兢業業,懼不負荷。幸托天地之靈,廟社之貺,方隅底定,民黎樂康,二氣(口十)暢,五穀豐稔。然以萬機之大,不免勤勞於夙夜,感此疾恙,藥石弗救。太子雖幼,有賢德,然次不當立。卿等固請於外,后妃亦甚篤愛,朕不能違,立為儲貳。勉力輔戴,無墜我邦家之休。」又謂曰:「太子若不克荷,但置之別宮,選立賢者,慎勿害之。徐氏兄弟,但優與俸祿,以豐其家,勿令掌兵,以速其禍。」詔太子入侍疾。六月,建薨,年七十二。偽謚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廟號高祖,葬永陵。

    黃松子曰:唐自廣明之亂,天下凌遲。姦猾亡命之徒,攘袂誓眾於雈蒲之下,而所在橫潰。建於此時,乃與晉暉輩攘竊於許、蔡之郊,藏匿於墟墓之間,其暴固不足以警動郡縣。及抵罪被繫,死在旦夕,而孟彥暉縱之使去,此豈獄吏知其必貴而佑之耶?抑天為之耶?遂能奮跡士伍,奔赴行在,忠義感激,誠貫白日。執戈披銳,翼衛乘輿於煙焰之中,其勤至矣。巨閹猜忌,自壁遷利,遂舉兵據閬,止謀自全之計。洎陳、田召而不納,遂抗表請師,猶有勤王之節。韋昭度章句書生,柔雅醞藉[20],非有將帥之才,駕馭之術。建察其可取而代,中以機智,奪其符印,遂摧敵克城,節制全蜀,而納貢述職,道不絕使。及梁祖受禪,非有湯、武、高、光之德,建誓師雪恥,而為岐隴所阻。自視才略不在梁下,其肯甘心俛首而為之臣耶?因僭竊位號,亦時使之然也。觀其委任將佐,擢用才智,撫養士卒,惠綏黎庶,勸課農桑,輕省徭賦,始似如此。及其[21]臨終顧託,至誠無疑,前視劉備,可以無愧。予嘗始終考究建之誠心,使全忠不篡,昭宗尚克享國,必不忍為鼎足之勢。此予所以不深罪之也。

    衍,字化源,建幼子,舊名宗衍。八歲封鄭王,為左奉駕軍使。元膺死,建以淮王宗輅類己,信王宗傑明敏有才,欲選立之。衍母徐氏有寵,密以金百鎰遺宰相張格,言上已許衍為太子,願相公助之。格遂抗表,言:「衍才器英武,實堪社稷之托。」遂得立。開崇賢府,置僚屬,頗好經史詩賦。即位,年十八,時梁貞明五年也。立妃周氏為皇后。十月,詔選良家女二十人備後宮。十二月,拜永陵。詔以來年正月有事於南郊,改明年為乾德元年。以龍躍池為宣華池,即摩訶池也。

    二年八月,衍北巡,以宰相王鍇判六軍諸衛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絕。衍戎裝披金甲,珠帽錦袖,執弓挾矢。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神。后妃餞於昇仙橋,以宮人二十人從。至漢州,駐西湖,與宮人泛舟奏樂,飲宴彌日。九月,駐軍西縣。自西縣還,至益昌,泛舟巡閬中,舟子皆衣錦繡。衍自製《水調˙銀漢曲》,命樂工歌之。郡民何康女有美色,將嫁。衍取之,賜其夫家百縑,其夫一慟而卒。

    三年三月,衍還成都。五月,宣華苑成,延袤十里,有重光、太清、延昌、會真之殿,清和、迎仙之宮,降真、蓬萊、丹霞之亭。土木之功,窮極奢巧。衍數於其中,為長夜之飲,嬪御雜坐,舄履交錯。嘗召嘉王宗壽赴宴,宗壽因持杯諫衍,宜以社稷為念,少節宴飲。其言慷慨,激切流涕,衍有愧色。佞臣潘在迎、顧在珣[22]、韓昭等奏曰:「嘉王從來酒悲,不足怪也。」乃相與諧謔戲笑。衍命宮人李玉簫歌衍所撰宮詞,送宗壽酒。宗壽懼禍,乃盡飲之。在迎曰:「嘉王聞玉簫歌即飲,請以玉簫賜之。」衍曰:「王必不納。」衍宮詞曰:「輝輝赫赫浮五雲,宣華池上月華新。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癡人。」宗壽字永年,王建之族子。八月,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光庭字賓聖,京兆杜陵人,寓居處州。方干見之,謂曰:「此宗廟中寶玉大圭也。」與鄭雲叟應百篇舉,不中,入天台為道士。僖宗召見,賜紫衣,出入禁中。上表乞游成都,隱青城山白雲溪,卒於蜀,年八十五,顏貌如生,眾以為尸解。有文千餘卷,皆本無為之旨。九月,詔置賢良方正、博通經史、明達吏理、識洞兵機、沈滯丘園五科,令黃衣選人、白衣舉人投策就試,吏部考較。十月,以韓昭為吏部侍郎判三銓。昭受賂徇私,選人詣鼓院訴之。又嘲曰:「嘉、眉、邛、蜀,侍郎骨肉;導江、青城,侍郎親情;果、閬二州,侍郎自留;巴、蓬、集、壁,侍郎不惜。」衍召而問之,昭曰:「此皆太后、太妃、國舅之情,非臣之情。」衍默然。昭字德華,長安人。衍北巡,以為文思殿學士京城留守。判官李台嘏云[23]:「韓公凡事如僧剃髮,無有寸長。」昭以便佞,恩傾一時,出入宮掖。太妃愛其美風姿,而專有辟陽之寵。唐兵入蜀,王宗弼與之有隙,先捕而殺之,梟首金馬坊,百姓皆溺之。

    四年二月,文明殿試制科。白衣蒲禹卿對策,其略曰:「今朝廷所行者[24],皆一朝一夕之事;公卿所陳者,非乃子乃孫之謀。暫偷目前之安,不為身後之慮。衣朱紫者,皆盜跖之輩;在郡縣者,皆狼虎之人。奸諛滿朝,貪淫如市,以斯求治,是謂倒行。」執政皆切齒欲誅之。衍以其言有益,擢為右補闕。三月,禁百姓不得戴小帽。衍好私行,往往宿於倡家,飲於酒樓,索筆題曰「王一來」云。恐人識之,故令民間皆戴大帽。四月,流軍使王承綱於茂州。衍嘗私至承綱家,悅其女有美色,欲私之。承綱言已許嫁,將適人。衍不從,遂取入宮。潘昭與承綱有隙,奏其出怨言,故被貶。女聞承綱得罪,剪髮求贖其罪,不從,乃自縊死。自五月不雨,至九月,林木皆枯,赤地千里,所在盜起,肥遺見紅樓。

    後蜀幸寅遜修《王氏開國紀》[25],以肥遺為旱魃。唐英按:肥遺,蛇名,角上有火,見則大旱,非魃也,出《山海經外傳》。華山亦有此蛇。

    五年三月上巳,宴怡神亭,婦女雜坐,夜分而罷。衍自執板,唱《霓裳羽衣》及《後庭花》、《思越人》曲。四月,游浣花溪,龍舟綵舫,十里綿亙。自百花潭至萬里橋,游人士女,珠翠夾岸。日正午,暴風起,須臾雷雷冥晦。有白魚自江心躍起,變為蛟形,騰空而去。是日,溺者數千人。衍懼,即時還宮。重陽,宴群臣於宣華苑,夜分未罷。衍自唱韓琮《柳枝詞》曰:「梁苑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東風。何須思想千年事,誰見楊花入漢宮。」內侍宋光溥詠胡曾詩曰:「吳王恃霸棄雄才,貪向姑蘇醉綠醅。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衍聞之不樂,於是罷宴。七月,天富倉奏:米中生蟲如小蜂,尾後如米粒,曳之而行。十月,彗星見,長丈餘,在井鬼之次。司天言:「恐國家有大災,宜修德以禳之。」詔於玉局建置道場,以答天變。右補闕張雲上疏言:「此是百姓怨氣上徹於天,成此彗星。彗者,除舊布新之義。此乃亡國之兆,豈祈禳之可弭!」衍怒,流於黎州。雲,唐安人,立朝謇諤,自比朱雲,權倖多嫉之。宣徽使景潤澄嘗謂曰:「昔朱雲請斬馬劍以腰斬張禹,今尚方只有殺雞刀,卿欲用乎?」雲曰:「雞刀雖小,亦可斬群狗。」潤澄憾之,至是奏雲謗國,遂有黎州之貶。雲多病,行至臨邛,卒。

    六年正月,禁民戴危帽。其製狹中,俛首即墜,在位者惡之。九月,唐莊宗遣李稠來通好,市珍玩錦繡。衍不許,以為落草。莊宗怒曰:「衍豈免落草乎!」

    咸康元年正月朔,受朝賀,大赦改元。三月,衍朝永陵,自為尖巾,民庶皆效之。還,宴怡神亭,嬪妃妾妓皆衣道服、蓮花冠,髽髻為樂。夾臉連額,渥以朱粉,曰醉妝,國人皆效之。四月朔,衍會群臣,舉觴不飲,容色不悅。特進顧在珣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陛下臨軒不樂,臣願請罪。」衍曰:「北有後唐,南有蠻詔。朕既不能弔伐,彼又不為臣子,此所以憂爾。」在珣曰:「朝廷有十臣在,陛下何憂?」退而令太子洗馬林罕著《十在文》以進曰[26]:「只如興土木於禁中,選驍雄於麾下。爰持斧鉞,出鎮藩籬。飾宮殿於遐方,命鑾輿而遠幸,為釁之端,為禍之原,有王承休在。摧挫英雄,吹揚佞媚,全無才智,謬處腹心。斷性命於戲玩之間,戮仇讎於樞機之下,有功勞而皆棄,非賄賂而不行,有宋光嗣在。受先皇之付囑,為大國之楝梁,既不輸忠,又不知退。恣一門之奢侈,任數子之驕矜[27],徒為貪饕之人,實非社稷之器,有王宗弼在。謬陟煙霄,殊非謇諤,興亂本則逞章程之妙,恣姦謀則事頰舌之能,心口傾危,尚居左右,有韓昭在。性懷慘毒,心恣貪殘,焚爇軍營,要寬私第,不顧喧騰於眾口,惟思自任於忿懷,有歐陽晃在。酷毒害民,市利聚貨,叨為郡守,實負天恩,瘡痍已遍於陽安,蒙蔽尚憑於內密[28],有田魯儔在。為君王之元舅,受保傅之尊官,但務奢華,不思輔弼,第宅迥同於上苑,金珠求滿於貪心,有徐延瓊在。出為留守,入掌樞機,無諤諤以佐君,但唯唯而徇旨,有景潤澄在。搜求女色,取悅宸襟,常叨不次之恩,每冒無厭之寵。敷對惟誇於便捷,佐時不識於經綸,素非忠勤,實為忝竊,有嚴凝月在。唱亡國之音,衒趨時之伎,每為巫覡,以玩聖明,致君為桀紂之昏,使上乏唐虞之化,有臣在。陛下任臣如此,何憂社稷不安?」衍覽之大笑,賜在珣綵五百段,加開府,在珣以綵之半遺罕。罕字仲緘,溫江人,博通經史,獻《車駕還都賦》,除溫江主簿,遷太子洗馬。落托不羈,文多譏刺,執政惡之,故不得大用而卒。四月,唐遣客省使李嚴來聘,以覘虛實。笏書記敘興亡,其略曰:「伏自朱溫肆逆,運屬昭宗。三年痛別於西秦,一旦遽遷於東洛。誅夷宗室,焚爇宮闈。雖列藩悉是唐臣,無一處不從偽命。由是大唐中興皇帝,念高祖、太宗之業,倏爾隳隤,憤朱溫、崔胤之徒,同謀篡弒。遂乃神機迅發,心鼎獨然,竭滄溟而誓戮鯨鯢,芟林莽而決除虎兕。十年對壘,萬陣交鋒,慮久困於生靈,乃選揀其死士。纔過汶水,縛王彥章於馬前;旋及夷門,斬朱友貞於樓上。劍霜未匣,槍雪猶揮。段凝領八萬雄兵,倒戈伏死;趙喦知一人應運,引頸待誅。遂使賊將寒心,謀夫拱手。取乾坤只勞八日,救塗炭遂定四維。備闡皇猷,咸遵帝力。今則三秦貢表,兩浙稱臣,淮南陳述職之儀,回紇備朝天之禮。才安宇宙,便息干戈。未順梟兇,方議除翦。豈謂蜀國皇帝,柔遠懷邇,居安慮危,喜帝祚中興,群妖悉滅。特遣蘇張之士,將追唐蜀之歡。吾王迥感於蜀王,國禮遠酬於厚禮。臣等叨承元造,獲奉皇華,載馳得面於彤庭,戰汗實深於跼地。臣等無任感恩荷聖,踴躍屏營之至[29]。」宣徽使宋光葆召嚴宴飲,與語終日,伏其機辯。料嚴東還,必有鄧艾之謀,乃謂衍曰:「我先皇承天正命,惠養全蜀,有鼎足勢。今以奸雄相喻,是鄙我也。可斬其使,以威天下。」衍不從。既還,言衍荒淫失政,可一鼓而下。光葆聞之又上疏,時衍荒於游宴,不能悉用其策。光葆字季正,內樞密使光嗣之從弟。隨光嗣為閹,給事黃門,累遷東川節度使。及衍敗,託疾留閬中,為刺史安重霸所殺。七月丙午,衍應聖節,列山棚於得賢門。是日,有暴風摧之。翌日,雷震應聖堂,摧兩柱。太常少卿楊玢上言,其略曰:「陛下誕聖之日而山摧者,非不騫不崩之義也。在於得賢門者,示陛下所用不得賢也。應聖堂柱震摧者,示陛下柱石非材也。」衍不以為意。九月,衍與母同禱青城山。宮人畢從,皆衣雲霞之衣。衍自製《甘州詞》,令宮人歌之,其詞哀怨,聞者悽愴。衍至青城,住旬日,設醮祈福。太妃、太后謁建鑄像,及丈人觀、玄都觀、金華宮、丹景山至德寺,各有所唱和,詩刻於石。次至彭州,幸陽平化,漢州三學山,夜看聖燈,亦各賦詩。回至天回驛,各又賦詩。太后詩曰:「周游靈境散幽情,千里江山喜得行。所恨風光看未足,卻驅金翠入龜城。」太妃詩曰:「翠驛江亭近蜀京,夢魂猶是在青城。此來出看江山景,卻被江山看出行。」徐氏父名耕,成都人。生二女,皆有國色,耕教為詩,有藻思。耕家甚貧,有相者謂之曰:「公非久當大富貴。」耕因使相其二女。相者曰:「青城山有王氣,每夜徹天者一紀矣。不十年後,有真人乘運,此二子當作妃后。君之貴,由二女致也。」及建入城,聞有姿色,納於後房。姊生彭王,妹生衍。建即位,姊為淑妃,妹為貴妃,耕為驃騎大將軍。衍即位,冊貴妃為順聖太后,淑妃為翊聖太妃。兄延瓊、弟延珪,皆致位太師、侍中。衍既荒於酒色,而徐氏姊妹亦各有倖臣,不能相規正,至於失國,皆其致也。十月,衍還成都。是月,莊宗遣興慶宮使魏王繼岌、樞密使郭崇韜來伐,中外皇駭。衍有所私秦州節度使王承休妻嚴氏[30],至是,自統精兵入秦州,以巡邊為名。左右切諫皆不聽,補闕蒲禹卿上疏,衍不納。禹卿,成都人,從衍入洛。及衍被誅,乃慟哭曰:「蜀人自此重不幸也。」乃題詩於驛門而逃,不知所終。衍離成都日,天地冥晦,兵不成列。有群鴉泊於旗杆上,其鳴甚哀。次梓潼,大風暴起,發屋拔木。知星者趙延乂言曰:「此貪狼風,千里外必有破軍殺將之凶。」衍親禱張惡子廟,抽籤得「逆天者殃」四字,不悅。次綿谷,唐將李紹琛[31]等圍鳳州,刺史王承捷以城降。衍乃以王宗勳、宗昱、宗儼為三招討以禦之。唐師至三泉,諸將皆棄城寨遁還。衍令斷桔柏津梁[32],自綿谷還,留王宗弼以兵固守,仍令斬宗勳等三將。俄而,宗弼亦棄綿谷奔白芀[33],與三將同謀,納款於魏王。十一月,衍至成都,宮人及百官迎謁於七里亭。衍入妓妾中,作《回紇隊》以趨城中。知唐師已逼,但掩袂泣下。既而,宗弼擁兵還成都,遂劫衍及母妻諸子,遷於天啟宮,收其璽綬金寶[34]。後魏王至德陽,衍報曰:「比與將校,謀歸朝廷,為樞密使宋光嗣、景潤澄,宣徽使李周輅[35]、歐陽晃等異謀熒惑,各已處斬。謹函首以獻。」又邀李嚴相見,以母妻為託。因上表曰:「臣先人受鉞坤維,作藩唐室,一開土宇,垂四十年。屬梁室梃災[36],皇綱解紐,不能助逆,遂至從權,勉?輿情,止王三蜀。逮臣纂紹,罔敢怠遑[37],自保土疆,以安生聚。皇帝陛下,嗣唐虞之業,興湯武之師,廓定中區,奄征下國。梯航畢集,文軌大同。臣方議改圖,便期納款,遽聞致討,實抱驚危。今則委千里封疆,盡為王土,冀萬家臣妾,皆沐皇恩。輿櫬有歸,負荊俟罪。望回日月之照,特寬斧鉞之誅。顒佇德音,以安反側。謹奉表歸命。」翌日,魏王至七里亭,衍備亡國禮以降。魏王入居東內,崇韜止天策府[38]。十二月,魏王斬宗弼、宗勳、宗儼於東內,夷其族。宗弼姓魏名洪夫,隸忠武軍,隨建有功,賜姓名。莊宗下詔慰勞衍曰:「固當裂土而封,必不薄人於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衍捧詔忻然,曰:「不失為安樂公。」乃率其宗屬及偽宰相王鍇等,及將佐家族上下數千人,東赴洛陽。四年三月,至鳳翔。是時,關東危急,蜀中未寧,莊宗令宦者向延嗣往,中路誅之。四月,衍至長安。延嗣至,與留守張筠,誅衍於秦州驛[39],夷其族,時年二十八。母徐氏臨刑呼曰:「冤哉!吾兒以一國迎降,反以為戮。信義俱棄,吾知爾禍不旋踵矣。 」建自唐光啟三年冬入蜀,父子相承,凡四十年而亡。天成三年,衍舊臣王宗壽上表乞改葬。明宗下詔,追封為順正公,以諸侯禮葬於長安南三趙村。

    黃松子曰:衍幼無英特之質,長於綺紈富貴之中。及元膺被誅,次當以輅、傑為嗣,而衍母專寵,大臣表裏(口十)謀,遂得嗣立。襲位之後,不能委任忠賢,躬決刑政。惟宮苑是務,惟宴游是好,惟憸巧是近,惟聲色是尚。閹官執政於外,母后司晨於內。張士喬輩以諫諍而得罪,王宗壽輩以鯁忠而見侮。既不卑詞厚禮以睦鄰,又不選將練武而守國。唐師壓境,尚謀宣淫於藩臣之家,而不採光葆之議。其滅亡也宜哉!然予觀莊宗之才,非司馬文王之比,崇韜、繼岌,庸兒繆將,非鍾會、鄧艾之比。是時,天下郡國,十未得五六,藩鎮跋扈,經略未暇。雖意在伐蜀,亦未有必然之計,止於求金帛錦繡,以自足其所欲。衍誠能啗之以利,結之以好,勤勞霸政,勇於為治,尚可延數十年。俟真主應運,納土歸命,不失為竇融。而以鄙吝召禍,不免面縛。及拜裂土之詔,忻然自得,以不失為劉禪。屬天未厭亂,中外有變,非辜殞命,可哀也哉!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人,為郡衙史。以咸通十五年甲午歲四月二十一日生,有火光照室,鄰里皆異之。有僧見而撫曰:「此五臺山靈也。」弱冠,補太原衙內都指揮使。李克用鎮太原,妻以其弟克讓之女,累遷親衛軍使。天祐五年,莊宗嗣晉王位,改馬步軍教練使,出知嵐州,召為中門使。莊宗與梁祖夾河頓兵,知祥參謀應變,事無留滯。中官屢以罪被誅,知祥懼禍,乃薦郭崇韜為副而辭疾,補馬步軍都虞候。莊宗即位於鄴,除太原尹、知留守事。同光三年十二月,魏王繼岌與崇韜伐蜀,崇韜素德於知祥,臨行奏曰:「西川平,陛下擇帥,無如知祥。」因以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大使。朝於洛陽,有司出內府幄幙珍玩,館於宮中。莊宗既疑崇韜有異志,戒知祥誅之。知祥曰:「崇韜國之勳舊,必無二心。俟臣至蜀觀之,如無他志,即遣歸闕。」知祥之石壕,中使馬彥圭至,言往誅崇韜。知祥自洛至蜀,凡十七日,時天成元年正月[40]。至則崇韜已被誅,諸將忷忷。知祥承制宣慰,人心稍定。初,蜀人擊拂,以初入為孟入[41],又王氏宮殿,皆題匠人孟得姓名,及知祥至,人以為先兆。時魏王尚駐於府舍,知祥乃館於徐延瓊之第。延瓊即衍之舅,衍嘗幸其第,悅其華麗,於壁上書孟字以戲之[42],蓋蜀中以孟為不佳故也[43]。延瓊以紅紗籠之,知祥見而笑曰:「疏狂霸豎,亦預知我代,知我居此耶?」四月,明宗即位。十月,加知祥檢校太傅、兼侍中。長興元年二月,南郊,加知祥中書令,改封其妻瓊華公主為福慶長公主。三年,長公主薨,朝廷遣使來歸賻冊,贈晉國雍順長公主。六月,進封蜀王。承制行賞,諸將進秩有差。九月,葬長公主於星宿山。四年二月,命修王建墓,禁樵採。三月,宴府僚於王氏宣華苑,因謂左右曰:「使衍不荒於政,有賢臣輔之[44],繼岌小子豈能遽取耶?」趙季良曰:「亦天時也。不有所廢,君何以興?」知祥大喜。九月,立三廟。十一月,明宗崩,制服大臨。五年正月,黃龍見犍為,白鵲集玉局苑,白龜游宣華苑。季良上表陳符瑞,率百官勸進。知祥曰:「德薄不足辱天命,以蜀王而老於是,孤足矣。」季良曰:「將士大夫盡節效忠於殿下,止望攀鱗附翼。今不正大統,無以足軍民推戴之心。」閏正月二十八日,遂僭即位,其日大風晝暝。以季良守司空平章事,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趙廷隱、張業為左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三月,追尊曾祖佚為孝元皇帝,廟號太祖。祖察為孝景皇帝,廟號世祖。考巘為孝武皇帝,廟號顯宗。遣宗使持書至洛,稱大蜀皇帝。四月,受玉寶、玉冊,追冊長公主為皇后,冊夫人李氏為貴妃。御得賢門,大赦,改元明德。六月,往大慈寺避暑,觀明皇、僖宗御容,宴群臣於華嚴閣下。七夕,與宮人乞巧於丹霞樓。是月寢疾,命子昶監國。季良召術士周仲明問知祥壽,仲明曰:「上合為真王,食蜀中二十年祿,既登九五,於壽無益。」季良曰:「可為金縢乎?」曰:「此天數也,非人力可為。」季良又問子孫壽何如。曰:「二紀外有真人出,天下一統爾。」季良默然。二十六日,薨,年六十一,偽謚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葬和陵。初,有丐者自號醋頭,手攜一燈檠,所至處卓之,呼曰:「不得登,登便倒。」至是人以為應。知祥好學問,性寬厚,撫民以仁惠,馭卒以恩威,接士大夫以禮。薨之日,蜀人甚哀之。

    昶字保元,知祥第三子。母李氏,雍順公主之媵,生昶於太原。天成初,知祥迎入蜀,累遷西川衙內馬步軍都指揮使。明德元年七月,知祥寢疾,以昶監國。翌日[45],冊為太子。知祥薨,於柩前即位。加季良司徒,仁罕兼中書令判六軍事,廷隱兼侍中六軍副使,張業檢校太尉,李肇兼侍中。十月,仁罕伏誅。仁罕字德美,陳留人。十一月,李肇以太子太傅致仕。肇,汝陰人。二年二月,尊母李氏為皇太后。李氏,長公主之媵,嘗夢大星自天墜落其懷,以告公主。公主曰:「此婢有福相,當生貴子。」乃令知祥幸之,遂生昶。六月,江原縣民張元母死,負土成墳,有白兔馴繞其廬,群鳥銜土置於墳上。賜帛三十段及米酒,仍付史館編錄。七月,閬州大雨,雹如雞子,鳥雀皆死,暴風飄船上民屋。女巫云:「灌口神與閬州神交戰之所致。」三年四月,吳越遣使來聘。十月,遣使報聘。十二月,晉高祖即位,改元天福。四年三月,晉高祖遣使來聘,敘姻親之舊,其書略曰:「大晉皇帝奉書大蜀皇帝[46]。伏自中原多故,而大憝繼興,朱氏不道,而皇天不親,沙陀背義,而蒼生失望。不期景運,猥屬眇躬。方鼎足以分疆,宜鄰好之是睦,況有姻親之舊,敢交玉帛之歡。機務方殷,保攝是望。」十月,百姓譙本罵母,忽然化成虎上城,趙廷隱射殺之。因見昶言曰:「虎,山林之獸,而人化之,入於城市,疑虎旅中有謀不軌之士。」其夜,張洪謀叛。翌日,為其黨所告,伏誅。洪,太原人,剛勇猛厲,軍中號為張大蟲。至是有虎上城被誅,即其驗也。十一月[47],昶耀兵大玄門。翌日大赦,改元廣政。

    廣政元年,上巳,游大慈寺,宴從官於玉溪院,賦詩。徘優以王衍為戲,命斬之。二月,民訛言後宮產蛇,取人心肝食,百姓驚恐,踰月方止。十一月,地震,屋柱皆搖,三日而後止。

    二年六月,地震,恟恟有聲。

    三年正月上元,觀燈露臺。舞娼李豔娘有姿色,召入宮,賜其家錢十萬。五月,地震,昶問大臣曰:「頃年地頻震,此何祥也?」對曰:「地道靜而屢動,此必強臣陰謀之事,願以為慮。」六月,教坊部頭孫延應、王彥洪等謀為逆。延應,趙廷隱之優人,以能選入教坊。有尼謂曰:「君貴不可言。」至是,謂其徒胡圭曰:「今苦竹開花,侯侍中家馬作人言,銀槍營中井水湧出,地又數震,此叛亂之兆也。」搆得十二人[48],期以宴日,因持仗為徘優,盡殺諸將,而奪其兵,為其黨趙廷規所告,盡擒而誅之。九月,眉州刺史申貴責授維州司戶。貴,潞州人,殘虐聚斂,諭主獄吏,令賊徒引富民為黨,以納其賂。常指獄門曰:「此吾家錢壚。」被訴下獄,責於維州。至犀浦賜死,民家相賀。十月,地震從西北來,聲如暴風急雨之狀。

    四年五月,昶著官箴,頒於郡國,曰:「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託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踰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昶好學,凡為文皆本於理。常謂李昊、徐光溥曰:「王衍浮薄,而好輕豔之辭,朕不為也。」

    五年正月,地震。二月,湖南遣使來聘。三月,宴後苑,賞瑞牡丹,其花雙開者十,黃者三,白者三,紅白相間者四,從官皆賦詩。十月,地震,摧民居者百數。

    六年春,大選良家子以備後宮,限年十五歲以上,二十以下,州縣騷然。新津縣令陳及之疏諫,昶嘉其言,賜白金百兩,然採擇不止。於是後宮位號,有十四品:昭儀、昭容、昭華、保芳、保香、保衣、安宸、安蹕、安情、修容、修媛、修娟等,秩比公卿、大夫、士。

    八年九月,寧江軍節度使張公鐸卒。鐸,太原樂平人[49],涉獵文史,為政清嚴,民受其賜。及卒,昶哭曰:「嚴而不猛,清而不虐,張公而已。」

    九年八月,司徒趙季良卒。季良字德彰,濟陰人,謚文肅。

    十年八月,諸王宮侍讀劉保乂卒。保乂,青州人,治《尚書》、《左氏》。性嚴急,日施檟楚於諸王及昶諸子。乳媼密令諭之,保乂曰:「膏粱之性,不撻之,則他日為豚犬耳。」八月,漢州奏,西水縣令范義死,其子文通居喪以孝聞。有盜發義冢,群虎逐之,文通廬於墓側,虎見之,弭耳而去。賜羊酒束帛以旌之。是歲,漢高祖即位,改元天福。

    十一年十二月,宋王趙廷隱卒。廷隱,開封人。

    十二年八月,昶游浣花[50]。是時,蜀中百姓富庶,夾江皆創亭榭游賞之處。都人士女,傾城游玩,珠翠綺羅,名花異香,馥鬱森列。昶御龍舟觀水嬉,上下十里,人望之如神仙之境。昶曰:「曲江金殿鎖千門,殆未及此。」兵部尚書王廷珪賦曰:「十里水中分島嶼,數重花外見樓臺。」昶稱善久之。

    十月,召百官宴芳林園,賞紅梔花。此花青城山中進三粒子,種之而成,其花六出而紅,清香如梅,當時最重之。

    十一月,漢兵陷鳳翔。王景崇自焚死。

    十三年五月,昶第三子玄寶卒,年七歲。昶因此乃封弟仁殷為夔王,仁資為雅王,仁裕為彭王,仁操為嘉王,子玄(吉吉)為秦王、判六軍諸衛事,玄(吉吉)為褒王。玄寶幼而奇異,既齔,誦詩書萬言。昶悲悼不已,乃下詔封為遂王,贈青城大都督。九月,令城上植芙蓉,盡以幄幙遮護。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斗米三錢。城中之人,子弟不識稻麥之苗,以筍芋俱生於林木之上,蓋未嘗出至郊外也。村落閭巷之間,弦管歌誦,合筵社會,晝夜相接。府庫之積,無一絲一粒入於中原,所以財幣充實。城上盡種芙蓉,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昶謂左右曰:「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十一月,左丞歐陽彬卒。彬字齊美,衡山人。博學能文,昶以為嘉州刺史,喜曰:「青山綠水中為二千石,作詩飲酒為風月主人,豈不嘉哉!」

    十四年春,周高祖即位,改元廣順。三月,宴後苑,放士庶入觀。時徘優有唱《康老子》者,昶問李昊等其曲所出,昊不能對。徐光溥曰:「康老而無子,故製此曲。」

    唐英按:老子即長安富家子。開元中,落拓不事生業,好與梨園樂工游,一旦家資蕩盡,窮悴而卒。樂工歎之,因為此曲。又一名曰《得至寶》。光溥不知而妄對也。

    四月,太子太傅致仕王處回卒。處回字亞賢,彭城人。初 ,有道士朱桃椎謁之,於階前以劍撥土取花子三粒,種之,須臾成花三朵,謂處回曰:「此仙人旌節花,公富貴之兆。」處回後歷三鎮,果如其言。性寬厚,愛養士,家資巨萬。初幼時,相者周玄豹見之曰:「此寶精也,當大富。」故處回積鏹比內藏三之二。

    十五年正月,下詔勸農。三月,以趙廷隱別墅為崇勳園,幅圓十餘里,臺榭亭沼,窮極奢侈。六月朔,宴教坊,徘優作《灌口神隊》二龍戰之象。須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江大漲,鎮塞龍處[51],鐵柱頻撼。其夕,大水漂城,壞延秋門,水深丈餘,溺數千家,摧司天監及太廟。令宰相范仁恕禱青羊觀,又遣使往灌州,下詔罪己。十一月,地震。十二月,天雨毛。

    十六年三月,地震。五月端午,昶侍其母游凌波殿競渡。[前蜀宣華苑也。]八月,以翰林學士范禹偁兼簡州刺史。禹偁,九隴人,父虔為衙史。禹偁少落拓,雞走狗,隨母改適張氏,因冒姓張名諤。有道士謂曰:「子骨法異常,若讀書,他日必大貴。」遂入丹景山,從師苦學。天成中登第,始復姓。上郡守啟曰:「昔年上第,誤標張祿之名;今日故園,復作范睢之裔。」知祥以為蒙陽令,召入侍太子。昶嗣位,累遷翰林學士。性吝嗇,好聚財,求守外郡,昶不欲其出,令兼簡州刺史。乃召陽安白直至成都,歲令輸錢數千緡。三掌貢舉,賄厚者登高科,面評其直,無有愧色。馮贊堯為布衣交,家貧無資,終不放登第。後從昶歸朝,為鴻臚卿,有門生自陽城至,相見甚歡,延話終日,乃曰:「吾近鑿一井,水甚甘。」乃各飲一杯,竟不設席,其鄙嗇如此。九月,有鶢鶋集瑞鼎門,觀者以為不祥。

    十七年,周世宗即位,改元顯德。

    十八年,周世宗伐蜀,攻自秦州。昶以韓繼勳為雄武軍節度使,聞周師來伐,嘆曰:「繼勳豈足以當周兵耶!」客省使趙季札[一作禮]請行,乃以季札為秦州監軍。季札行至德陽,聞周兵遽至,不馳奏事。昶召問之,季札惶懼,不能道一言,昶怒殺之。乃遣高彥儔、李廷珪以拒周,彥儔大敗走青泥,於是秦、成、階、鳳復入周。昶懼,分遣使者,聘於南唐、東漢,以張形勢[52]。

    十九年正月,大赦。賜民今年夏租,以周師出境也。

    二十年六月,周世宗歸我秦、鳳之俘[53]。昶遣使致書謝,稱大蜀皇帝,世宗不答。昶曰:「朕郊祀天地,稱天子時,爾方鼠竊作賊,何得相薄耶?」十二月,旌表蓬州縣孝子程崇雅門,以割股啗父,及泣竹林而得冬筍,以療母疾也。

    二十一年十二月,天雨血。

    二十三年正月人日,昶謁和陵。正月,龍見玉壘關。時藝祖皇帝建隆元年也。十一月,宰相李昊請對,言曰:「臣觀大宋啟運,不類漢周。天厭亂久矣,一統天下,其在此乎。若通職貢,亦保安三蜀之長策也。」昶曰:「卿且去,朕徐自圖之。」昊字穹佐,唐相紳之後。王師來伐,昊勸封府庫以降。太祖知其始有歸國之謀,拜工部尚書,賜宅一區。其妻劉氏至夷陵卒,昊追感亦卒,年七十二,贈右僕射。昊事前後蜀五十年,資貨巨萬,奢侈踰度,妓妾數百。嘗讀《王愷石崇傳》,笑曰:「窮儉乞兒,以此為富,可笑可歎。」王衍及昶降表,皆昊為之。蜀人鄙其所為,夜書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十二月,太后夢青衣神,言是宮中衛聖龍神,乞出居於外。乃於昭覺寺廡下建堂,自內引出,置於寺中,識者以為不祥。

    二十四年十月,漢州什邡縣井中,有火龍騰空而去。昶書「兆民賴之」四字,誤以兆為趙。十一月,民訛言國家東遷於天水,皆不祥也。

    二十五年正月,以玄(吉吉)為太子。玄(吉吉)字遵聖,昶長子,歸朝受泰寧節度,知貝州,封縢國公,知滑州、滁州,卒於十九年。弟玄(王玉),入朝為統軍,卒。二月,壁州白石縣巨蛇見,長百餘丈、徑八九尺。三月,王師平荊湘,昶懼,將發使朝貢,樞密使王昭遠固止之。

    二十六年四月,遂州方義縣雨雹大如斗,五十里內飛鳥六畜皆死。

    二十七年春,昶遣使齎帛書,通好於太原,尊劉鈞為天子。至境上,為疆吏所獲。太祖怒,命王全斌、顧彥進等六將由鳳州路,劉光乂等二將由夔州路,領兵來討。遣王昭遠、趙崇韜、韓保正、李珪率兵拒戰。昶謂昭遠曰:「今日之師,皆卿所召,勉力為朕立功。」命宰相李昊等餞於城外。昭遠酒酣,攘臂言曰:「此行非止克敵,當領此雕面惡少數萬人,取中原如反掌。」及行,執鐵如意,指揮諸將,自比孔明,人竊笑之。十二月,王師至興州,所在不戰而下,遂拔利州。崇韜布陣將戰,昭遠據胡床不能起,免冑而逃,為追騎所獲。昶大懼,出金帛募兵,令玄(吉吉)統之,守劍門。成都震恐,皆怨昭遠召禍,而恨誅之不逮也。昭遠,成都人,依東郭院僧為小沙彌。知祥飯僧,見其惠黠,留給侍昶左右。累遷捲簾使、通奏使知樞密院,未幾,節制山南。巡邊至汶州,見古冢有屍如生,誌云:「大中年汶州步軍都虞候文和之墓」,命判官文谷作文重葬之。夢文和謂曰:「我已為太乙真人侍者。子當有兵刀之厄,既能葬我,可以免禍。」至是,為王師所獲。至闕下,太祖詰曰:「汝何誘昶而結劉鈞?」昭遠曰:「臣愚無知,但忠於本國耳。」太祖釋之,以為領軍大將軍,開寶中卒。

    二十八年正月,王師陷夔州,節度使高彥儔自焚死。彥儔,太原人。是月,劍門不守,玄(吉吉)奔還。問計於左右,老將石贇曰:「北軍遠來,勢不能久,可堅壁以老之。」昶沉吟久之,乃彈指歎曰:「吾父子以豐衣美食養兵四十年[54],無一人為我東向發一箭。今若閉壘,誰肯效命。」乃遣通奏使伊審微齎表詣魏城乞降,其表略曰:「臣生自并州,長於蜀土。幸以先人之基構,得從幼歲以纂承。只知四序之推移,不識三靈之改卜。伏自皇帝陛下,大明出震,聖德居尊,聲教被於遐荒,慶澤流於中夏。當凝旒正殿,虧以小事大之儀;及告類圜丘,曠執贄奉琛之禮。蓋蜀地居遐僻,路阻闕庭。已慚先見之明,因有後時之責。今則皇威電赫,聖略風馳,干戈所指而無前,鼙鼓纔臨而自潰。山河郡縣,半入於提封,將卒倉儲,遂歸於圖籍。但念臣中外骨肉二百餘人,高堂有親七十非遠。弱齡侍奉,只在庭闈,日承訓撫之恩,粗勤孝養之道。實願克終甘旨,保此衰年,其次得子孫之團圓,守血食之祭祀。伏乞皇帝陛下,容之如地,蓋之如天,特軫仁慈,以寬危辱。臣敢輒徵故事,上瀆嚴聰。竊念劉禪有安樂之封,叔寶有長城之號,皆因歸款,盡獲全生。顧眇昧之餘魂,得保家而為幸。庶使先人寢廟,不為樵採之場;老母庭除,尚有問安之所。見今保全庫府,巡遏軍城,不使毀傷,將期臨照。臣昶謹率文武見任官,望闕上表歸命。」全斌至昇仙橋,昶備亡國之禮,見於軍門,全斌承制釋罪。翌日,舉族并其官屬詣闕,自眉陽乘舟至荊州,出安陸。太祖遣使迎勞,并遺其母湯藥。五月至京,素服待罪,赦之,封秦國公,時乾德三年也。錄其子弟舊臣僅百人,具《皇朝日歷》。是歲卒,年四十七,追封楚王,謚恭惠,葬洛陽。昶幼聰悟才辨,自襲位,頗勤於政,邊境不聳,國內阜安。其後用王昭遠、韓保正掌軍國事,其母謂曰:「如昭遠者,始以微賤,事汝左右,保正世祿,素不知兵,一旦邊境有急,此輩制敵,必先敗衄。惟高彥儔是汝父故人,可以委任。」昶不能用。及卒,其母不哭,以酒酹地曰:「汝不用吾言,不死社稷,貪生以至今日。吾所以不死者,以汝在。汝既死,吾何用生為!」因不食,亦卒。先是,蜀人質錢取息者,將徙居,必書其門曰:「召主收贖。」周世宗尤欲平蜀而不果,至太祖始克之。蜀未亡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工,昶命筆自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賀長春。」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長春乃太祖誕聖節名也,其符合如此。昶之行,萬民擁道,哭聲動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慟絕者數百人。蓋與王衍不同耳。

    黃松子曰:知祥以戚里之親,領三蜀之寄,館留宮中,日宴臥內,其恩可謂隆矣。及明宗即位,重誨專政,始搆疑貳,遂變誠節 。擅誅李嚴,專留季良,遂結董璋攻遂閬,其跋扈之心著矣。議者以王孟僭竊,其惡均一。予以建之不臣,猶有可恕,嘗論之於前矣。知祥始末,臣於後唐,託葭莩之援,階將相之貴。故當勤王戮力,為國藩輔,而乃僩然自帝,不復顧忌,跡其素心,真亂臣賊子也。昶戒王衍荒淫驕佚之失,孜孜求治,與民休息,雖刑罰稍峻,而不至酷虐,人頗安之。然不識天時,用庸臣之謀,結并州之援,此至愚極昏者之所不為,而昶為之,固宜誅之無赦。及王師弔伐,能翻然束手歸命,生享大國之封,死有真王之贈[55],子孫俱享厚祿,太祖皇帝真有恩於降虜哉!

 

後序[56]
    治平四年夏六月,兩當縣尹鄧君惟良顯甫自京師歸[57],傳殿中侍御史裏行張唐英次功[58]前在閬中監徵時所編蜀春秋十卷[59]。予嘗得而觀之,其編年敘事之體,若荀悅《漢紀》之例,至於褒貶善惡,本末貫穿,駸駸乎馳於漢魏作者之間,有古良史風。英召試秘閣[60],在仁宗時,上《大水災異書》時政十四事,又在英宗朝上《慎始書》、《水災封事》二道[61],皆究極乎治亂之變,而探索乎天人之際。今天子特排群議,而擢為御史,以其勇於敢言也。方將攄其所蘊,而大有為於時,彼春秋者,乃區區龍斷時無所用心,而寄之空言,以寓勸戒。豈比夫陳壽、譙周輩、齪齪弄筆硯,紀一方之事,而無補於政教耶[62]!次功舊有《國體論》十卷、《唐史誅姦發潛論》五卷、《總要監今論》五卷、《渝南集》十卷、《補北楚書》十三篇、樂府歌詩千餘篇,皆秘而不傳於人。而春秋最後出,顯甫好事,密購以歸,予因為刊行,以廣其傳。昔人得王充《論衡》,藏之以自衒其辯,豈予之志哉!陸昭迥。


[1] 據嘉靖本《全蜀藝文志》補。
[2] 丕立,原刻及《蜀中著作記》俱作「不立」,不即丕字。蜀刻《檮杌》作「丕立」。
[3] 「世」字原脫,據諸本補。
[4] [補校]續,原本作「績」,據《學海類編》本改。
[5] 據《說郛》本補「少」字。
[6] 堂,應從《說郛》作「當」。
[7] 據《說郛》本補「李」字。
[8] 壁州,諸本皆誤作「璧州」,據史志改。
[9] 蜀刻本「入白」作「紿謂」。
[10] 三江,《說郛》作「江中」。
[11] 坤,原鈔誤「乾」,諸本作「坤」,是。
[12] 韶,原鈔誤「韻」,諸本作「韶」,是。
[13] [補校]敘,原書作「序」,據《四庫》本改。
[14] [補校]宗佶,原書缺,據諸本補。
[15] 谷水,《說郛》誤為洛水,字應作「穀」。
[16] 復,據《說郛》本補。
[17] 原抄奪「中」字,諸本有之。
[18] 「與弟」二句,據《類說》本補。
[19] 諸本無「中」字,據《類說》補。
[20] 雅,原抄似「睦」字,據諸本改。
[21] 以上六字,據《說郛》本補。
[22] 據《說郛》及庫本補下「在」字。
[23] 嘏,諸本皆作「(暇去日)」,蜀刻改「瑕」,茲從《瑣言》。
[24] 廷下原有「之」字,各本及《全唐文》俱無,與下對文。
[25] 幸,原作「辛」,據《宋史》本傳改。
[26] 十在文,明抄本「在」作「臣」,茲從《說郛》、四庫二本。
[27] 數子,明抄與四庫作「數力」,據《鑒戒錄》原本改。
[28] 尚憑,抄本、庫本作「由憑」,據原本及《說郛》改。
[29] 「臣等」以下六句,據《鑒戒》補。
[30] [補校]有,據《四庫》本及蜀刻補。
[31] 紹琛,原抄作「彥琛」,據史改。
[32] 柏津,原抄誤「津柏」,茲乙正。
[33] 芀,原抄作「芬」,據史改。
[34] 明抄本脫「璽綬」二字,據諸本補。
[35] 諸本皆脫「李」字,據史補。
[36] 抄本「梃」字空格,據諸本補。
[37] [補校]怠,原書作「迨」,據《四庫》本改。
[38] 策,原抄空一格,據史補。
[39] 原抄脫「衍」字,據諸本補。
[40] 元年,明抄、《說郛》、庫本皆誤為「九年」,據蜀刻改。
[41] [補校]孟入,原書缺「入」字,據《四庫》本補。
[42] 字,抄本作「氏」,據諸本改。
[43] 抄本「故」字空格,據補。
[44] 原抄脫「臣」字,據諸本補。
[45] 翌,明抄誤「翼」,據蜀刻改。
[46] 奉,原作「奏」,據《全唐文》改。
[47] 一,諸本作「二」。
[48] [補校]搆,原書作「構」,據《四庫》本改。
[49] 樂平,原作「平樂」,據史改。
[50] 「花」字下,諸本有「溪」字。
[51] [補校]鎮,原本作「鎖」,據《說郛》、《四庫》本改。
[52] 今《蜀檮杌》,自《說郛》以下,俱無此段,唯焦竑校本有之。
[53] 鳳,明抄原空一格,據諸本補。
[54] 美食,原抄作「足食」,據諸本改。
[55] 真,明抄誤「封」,據諸本改。
[56] 見嘉靖本《全蜀藝文志》卷三十,從《學海類編》本移名文末。
[57] 尹,嘉靖本原缺空,據《蜀中著作記》補。
[58] 次功,《著作記》及《四庫》本皆據焦鈔本首行題款改作「汝功」,下同。
[59] 蜀春秋,三字泛稱,非本書名,《著作記》及《四庫》本改作《蜀檮杌》。十卷,二本改作「二卷」。
[60] 英,原刻及二本為「正」字,《學海》本改作「英」。
[61] 又,原作「書」,從《著作記》及《四庫》二本改。
[62] 「方將」以下十句六十字,他本皆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