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不成系统。好在我也不是做学问,读书对我来说,就是换血,或者是美容,免得自己面孔太俗气。后来发现自己读书有点像下跳棋,比如读汪曾祺的书,发现他喜欢归有光,而读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后,才发现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等书都是一路子。从这本书跳到那本书,表面上似乎没有关联,其实却是理清了这样的脉络:从古到今,文学史上除了“文以载道”,还有一股清流,就是写“人情冷暖,朴素人生”。 2013年,我特别留意两个老外写的书,一个是写《前朝梦忆》等书的史景迁,另一个是写《江岸送别》等书的高居翰,前者是从历史穿越,后者是从艺术回旋。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崇洋媚外,今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等系列丛书,虽然书名有点俗,内容却让人觉得特别受用。谈到南京总是关注明朝和民国,读了六朝历史才知道南京曾经的“风流倜傥”。我们习惯对历史都以政治标准来评判。其实,对人来说,文化艺术的“文明”,才会更加受用。 我居住在南京,对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格外关注,写南京有几个人是绕不过去的:写《金陵古迹图考》的朱偰,写《金陵五记》的黄裳,写《家住六朝烟水间》的薛冰等。这次我发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寻城记:南京》,虽然是两个四川人写的,但寻访之详细足以让像我这样的新南京人汗颜。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的书再多,说来说去还是死学问,只有亲临现场,才能与你的生命发生对应。就像我读了沈复《浮生六记》后,专程去了苏州大石头巷吴宅——当年沈复芸娘居住的宾香阁,只有你站在那个二楼的窗前,才会真正感受到这对平民夫妻虽然窘迫却是精神充盈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是一只伪昆虫,除了去兰苑小剧场听昆曲,还读了周秦所著的《苏州昆曲》,没想到在前几天,我在桃叶渡贡茶院举行的一次曲会上,居然见到从苏州大学赶来的作者周秦先生,当这位老教授在现场吹起昆笛的时候,我仿佛听到600年前的明朝余韵,那人那曲那景重叠在一起,让你觉得人生在世读点书真是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