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兴钢琴演奏(伴奏)在中国——纪念孙维权教授

 美丽的山香草 2018-07-03



孙维权(1938~2016),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76年担任《人民音乐》编辑部副主编。1982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担任文艺理论课、作品分析、和声课等课程的教学。1987年担任上音图书馆负责人。1998年退休后,在音乐教育系担任“钢琴即兴伴奏与即兴演奏” “技术理论综合分析与教学”课程专业教师,同时担任上音院即兴演奏与教学、键盘和声与和声风格分析教学的硕士生导师。曾应聘担任广州华南师大音乐系客席教授、国家教委委托华南师大音乐系举办的即兴伴奏师资培训中心主教教师。主要论著有《课堂教学钢琴即兴伴奏》《键盘即兴弹奏指南》《钢琴即兴伴奏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演奏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等。音乐论文《商代大濩乐探微》获上海音乐学院科研论文一等奖。


孙维权教授是卓越的音乐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长期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为培育音乐人才呕心沥血。孙维权教授也是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即兴演奏与键盘和声学领域勤奋钻研,为促进中国即兴演奏与键盘和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维权教授)


Q: 孙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余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今天很荣幸能零距离地就即兴伴奏方面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


孙老师,您是1963年毕业于上音作曲系,并留校任教于本院,后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即兴伴奏与和声老师,您认为即兴伴奏这门学科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呢?


A: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其实有一个很长的认识过程。当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音乐界的老前辈周大风先生交谈中,是他首先提出让我参与即兴伴奏的教学与研究的,当时我的认识很浅薄,认为不就是编写一本即兴伴奏教材吗,不会有多大的困难,所以当场就答应了。但是这件工作我越是深入地进行下去,就越是发现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当我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全国高校和声课教学和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情况进入比较深入地了解以后,我逐渐明白了这个问题从小处看,可以说抓好即兴伴奏教学,多少可以解决很多人学会了弹钢琴却不会弹即兴伴奏问题;但是从大处看,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几千年来单音音乐欣赏习惯的根本改变。现在和声课大多不联系音响实际的所谓“书面和声”问题的存在,绝大多数音教专业的中国学生缺少多声部音乐思维,这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反映。这个问题的普遍存在,说明问题主要不是出在学生身上,而是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教育的问题。


所以,我现在是把开展即兴伴奏教学,是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建设一个组成部分来看的。这个工作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正因为如此,我会在这件别人看起来可能是很不起眼的工作上花费几十年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来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而且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不断地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Q: 孙老师,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A: 1998年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开设“即兴演奏专业”研究生方向,可以说是标志这门课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标志着即兴演奏教学在我国高等音乐学府被列为正式的教学项目。要说到最初的发展起点,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从那个时候起,就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一些音乐师范院校,但都没有正式独立开课。当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即兴伴奏课就是夹在钢琴课中顺带说一下,谱子也是老师自己准备的;有些学校就是在和声课中稍微涉及一点键盘和声和伴奏织体。总的看来,我国的即兴伴奏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稳定的学科、课程结构。直到“文革”结束后,第一批音乐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年轻的教师面对不带伴奏的乐谱演奏时,完全摸不着头脑,大多就说“不会弹”,或说“从来没学过啊”。校长又不懂,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学了那么久的钢琴连简谱还不会,意见很大,而且是从很多地方反映出来,结果造成了一大批刚上岗的新老师被退回原学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才引起师范院校领导上的重视,可以说是“被迫”开设了即兴伴奏这门课程。当时也完全没有经验,就是靠一面干,一面摸索。这样教出来的毕业生,在当时却非常抢手,供不应求。在1993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即兴伴奏研讨会上,各院间相互交流了即兴伴奏教学的情况与经验。1999年举行第一届“珠江杯师范院校学生五项全能比赛”,后来又相继举办了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其中都设有即兴伴奏的项目。这些活动都推动了教育部门领导对这门学科的重视,以至2000年后,全国大部分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即兴伴奏的课程。


Q: 那目前国内的即兴伴奏发展状况如何呢?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A: 既然即兴伴奏最初是为了应对社会的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可以说是应急,所以各方面的准备都不足,虽然现在成熟了很多,但比起钢琴、和声这些已经在欧洲存在了几个世纪的艺术门类以及学科相比,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使用简谱还是五线谱问题;授课对象问题,也就是培养作为表演的即兴演奏家还是培养教师的问题;再者就是授课的方式,怎样分班,多少人一班,每个班的进度怎么安排等等。这些在很多地方都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审美水平提高,以及专业教师如何培养的问题。所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解决。当然,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总体说来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总体上,中小学教师的即兴伴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近几年的几次学术与演奏交流活动中,选手们的水准也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些青年教师都是以后教学的中坚力量,所以还是很值得欣慰的。


Q: 说到简谱教学,我们当年考学,包括此后在校外的即兴伴奏实践也接触过。用简谱配伴奏,初看上去并不难,但有时很难配出好听的,起码能让自己感到悦耳的和声,反而用五线谱时,却能“歪打正着”配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A: 为什么你会觉得弹简谱有时候配得不好听,甚至有些曲子就不好配,这是简谱本身的原因造成的。简谱是按照单一调性记谱的,在一个调性之内总共就是七个音。你肯定看到过在谱子中间,或者某一段标记了此处转什么什么调,这时你就会觉得太难了,可能就不想弹了。其实这可以说是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它标给你看,告诉你这儿是转调了,你就按这个调弹就好了;但有些就没这么明显了,比如说你们当年弹过的《外国名歌200首》上册中的第一首《国际歌》,旋律很熟对吧,那就应该是很容易弹啊,结果弹到一半,弹不下不去了,怎么弹怎么别扭,为什么,因为它中间转了调,而谱子上没标出来;这时你如果意识到是转到G调的话,即用C调的概念去配和声,就会听起来怪怪的。而五线谱虽然乍一看有点难,但当你学过一定的和声知识后,就是说你有了一定的整体调性概念而不仅仅是单一调性观念时,你会发现其实并不难配。说到底,简谱是属于单一调性思维的记谱;而五线谱则是系统调性思维的记谱。


Q: 单一调性还是比较好理解,那系统调性是什么呢?


A: 和声书上历来是将其他调性的和弦,换算成本调的几级上的和弦来加以标记,副属和弦、大小调交替变和弦等都是如此,你用手算了半天,估计也可以算出来,但这毕竟不是做书面和声题,如果这样算,你的曲子一下子也不可能弹出来了。这里反映了两种思维方法: 单一调性只是看到了一个调性内各个自然音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以一个音为主音,将自然音中的各个音组织起来;而系统调性则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把12个半音上的音,通过不同的调性组织,排列成不同的调性音列,形成密切联系的12个调性。人们认识到不仅在同一调性内,而且在各个不同的调性之间,都有其内在联系的,于是作品就不再局限于一个调性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扩充。古典音乐中的那些变和弦,就像刚才我说的那些变和弦,从单一调性看是变和弦,其实它们就是不同调性上的自然和弦,就看你怎么把它们联系到一起的问题。只要联系起来思考,弹奏就会容易得多。


Q: 听您这么一说,犹如醍醐灌顶,以前只知道理性推算,和弦学得越多,反而越用不上。而如果能将这个理念理解透彻,确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那作用就无穷了。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练习它,从而养成系统调性思维呢?因为原来可能是长期养成的单一调性习惯,不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一般学生脑子里想的大多还是级数,虽然也对上四、下五、低音线条、半音线条有些概念,但通常还是习惯先设定好一个级数,然后再去听效果,运气好还挺好听,运气不好,假如一首曲子不是按套路出牌,就会卡住,紧接着就随意配个和弦完事。您对这种现象的改进有什么建议吗?


A: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有些人学了伴奏技巧,也学了和声,但还是配不出来好的效果。其实即兴伴奏如何弹好,首先就是和声问题,只要和声好听,具有色彩变化,其他织体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织体的弹奏还跟钢琴技术有关,这里就不多去说它了。


我在教材中曾经作过描述,要弹好伴奏,有几点必须掌握。主要是和声状态和手感状态,从简单说,你要对和声功能的走向有个较为清楚的认识,比如有些同学,在简谱中看到“4”就配Ⅳ,看到“5”就是Ⅴ,这还能凑合,但看到“6”就Ⅵ,“7”就Ⅶ,这就麻烦了,低音全是平行八度不算,和声已经没有功能了,是一片混沌。这就属于没养成好的和声状态,首先和声走向就没有搞清楚。其次是手感状态,你们如果知道了五度循环圈、半音线条什么的,手上又能够弹出来,这就是很好的手感基础。但也要用耳朵去听、去试,还要根据风格来演奏,这也就是这些色彩性的效果可以试着记忆,以便用于其他配弹。还有就是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的,要注意培养和声的内心听觉,就是对色彩的把握能力,要时刻倾听各类和弦的不同音响色彩,以及用不同方式连接而产生不同效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Q: 说到听觉,您认为是首调还是固定调更适合演奏即兴伴奏?


A: 这个问题在我教学几十年来一直被人追问,所以说要想弹好即兴伴奏确实有很多制约因素,这就算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调或是固定调并不是唱名法的问题,因为即兴伴奏并没要求要用那种唱名法演唱,首调和固定调其实就是调性思维方式的不同。首调就是旋律音的唱名可以随时根据调性变化而变化,这就带来它的一个好处,就是移调快。而移调对于固定调的同学就会比较麻烦。但是首调在弹奏时,如果碰到和声要求调式交替或者离调,就会受到单一调性的制约,学起来也会很难。我认为,所谓首调还是固定调听觉,其实都各有长处,最好是两种感觉都有,这一点只要加强练习,将两者统一起来,是完全做得到的。


Q: 我们系所开设的即兴伴奏与和声风格分析,您都是教师;而且您还担任全院研究生和声风格课的教授,看得出您对和声情有独钟,您为什么对和声学如此热爱呢?


A: 欧洲音乐中的美,在我看来,和声在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所以我历来认为,中国学生如果学不好和声,就不可能真正学好欧洲音乐。当然音乐中还有很多其他元素,光作曲技术就有四大项,和声只是其中之一。但如果没有和声,欧洲音乐的魅力就会逊色不少。欧洲音乐的美,首先就在于它的和声美,即使是再优美的旋律,也是从和声中派生出来的。和声风格的变化不但能引起作曲家个人音乐风格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变化,你想这其中有多么的玄妙。我在《键盘即兴指南》中说过,弹好即兴伴奏需要掌握四项硬技术: 和弦、织体、调式、调性;还需要软技术,包括和弦连接、声部的横向进行、外声部的框架如何设计、结构布局等。这些要素都与和声紧密相连,结合得好就能纵控自如地演绎,如果疏忽了和声,就会大大影响音乐上的发挥。


Q: 除开古典派、浪漫派的和声之外,比如20世纪现代派的和声,您认为即兴演奏也需要掌握吗?


A: 说到20世纪和声,包括爵士和声,这当然应该掌握,以丰富我们的和声手段。至于说到十二音序列、无调性音乐,将其用于歌曲伴奏中,目前看来可能还没有太多用途。即兴演奏本来就需要良好的钢琴技能与创造性的设计,如果是严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这是需要计算的,基本上没可能“临时”创造出来;如果是自由无调性,还是有可能即兴演奏的,如果作为一个片段,还是会有其特殊的效果。如果是经常性的演出,由于那种音响广大听众听不惯,目前还不会有广大的市场,所以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列入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像爵士等现代通俗音乐应该是作为即兴伴奏演奏者必备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个市场空间很大,将来更会很有需求,所以我正在让我的研究生们努力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