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大妙招轻松缓解你的耳鸣

 hongzhuanyidui 2018-07-03

耳鸣像蝉叫,可能听力受损?医师指出,耳鸣不是病,但却代表健康出现警讯。网络连日疯传「鸣久必聋」或「十鸣九聋」,其实是错误的说法,事实上,导致耳鸣的因素很多,但不管原因是什么,可以确定的是耳鸣绝对不会造成耳聋。

听觉医学中心主任力博宏在新书《听力完全宝典》指出,「耳鸣」与「听损」基本上是2件事。最新研究发现,耳鸣与大脑听觉皮质区的异常活跃有关,也可能与内耳毛细胞受损有关,且65岁后碰上耳鸣机率高达3成。

耳鸣不是病主观性居多

据估计,全台湾约有300万人,有程度不一的耳鸣症状。其中约1%至3%的人会出现疲乏不堪、沮丧、烦躁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作息,身心都会感到痛苦,甚至极少数病人会有轻生念头。

事实上,耳鸣是一种症状或生理现象,它或许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但也可能是药物副作用,让身体健康亮红灯;一般将其分成「主观性」、「客观性」2大类。

1.主观性耳鸣:据统计,逾9成5的病患会感觉整天有声音在鸣叫,但即使用最精密仪器检查,仍测不耳鸣主因。从门诊上可以发现,大部分因耳鸣来找医师求助的病患,通常多属于这一类的主观性耳鸣,其中有许多与听力受损有关。

2.客观性耳鸣:这类患者比较容易检查诊断出发生原因,例如最常见的血管脉动性耳鸣,可能因为中耳邻近颈动脉,颈动脉球比较贴近耳膜,它的脉动就会震动而容易听到,只是这类病患只占所有耳鸣患者较少。

十鸣九聋,鸣久必聋?5锦囊缓解耳鸣不适

耳鸣是一种症状或生理现象,它或许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耳鸣不是年长族群的专利

力博宏主任医师强调,耳鸣发生的机转,目前尚未全盘清楚,听力损失是普遍被接受的论点之一,其他因素包括睡眠不足、胃食道逆流,或是一些耳毒性药品像水杨酸类、氨基甙类抗生素等,都可能造成或让耳鸣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耳鸣不是年长族群的专利,年轻族群近年有增长趋势,一般大多数耳鸣患者都有听力受损的情形,但听力损伤并不是因为耳鸣引起的。事实上,过度噪音、突发性听力受损、耳毒性药物感染,才是造成听力损失的元凶;面对耳鸣除应找医师治疗外,也有以下5锦囊守则缓解不适:

缓解耳鸣不适5锦囊守则

锦囊1./调整生活环境

尽量不要让自己处在太安静的环境,例如睡觉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或开冷气、电风扇等,或是使用秒针走动声较大的闹钟,原理与耳鸣遮蔽器相同,也同样有效。

锦囊2./心理治疗

事实上,耳鸣的严重程度较多受到主观感知影响。这是因为,耳鸣牵连到掌管情绪控制的大脑边缘系统。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耳鸣的病人中,只有1/4感到困扰,而且比较有困扰及不觉得困扰的两组病人之后竟发现,病人感受到的大小声、频率并无差异,甚至音量大小、音调、可遮蔽性与他们遭受的困扰程度并无关联。因此,抱持正面想法,能帮助大脑扭转耳鸣的负面印象,不再感觉那么扰人刺耳。

锦囊3./调整生活习惯

失眠会加重耳鸣的不适,因此好好睡一觉可以让耳鸣不那么刺耳。此外,晚上6点以后尽量减少运动,以免过度刺激睡不着觉。

锦囊4./放松心情

压力与情绪也是耳鸣的诱发因子。英国有些医院教耳鸣患者打太极,可帮助安定情绪。另旅行也是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而且旅行能让其他感官如眼睛等变得活跃,相对淡化听觉反应。因此,受到耳鸣严重干扰时,别宅在家不动,来趟小旅行,新事物的刺激可让人暂时把耳鸣抛在脑后,身心也放松。

锦囊5./助听器

虽然耳鸣与听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约有七、八成的耳鸣患者会伴随各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对于合并中度以上听力障碍的病人,建议可配戴适当的助听器。因为助听器可以帮助接收正确、较清晰的外来信号,而且是病人想要听到的声音,让听觉中枢神经恢复到去处理这些外来信息,进而忽略由内产生的耳鸣。

欢迎关注公众号:养的都是啥生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