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学有所能 2018-07-03

      2017年,在投资高位运行、消费依然旺盛、外需好于预期等有利因素拉动下,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省统计局公布的24项经济指标中(财政支出位次暂未反馈),增速居全省前八位的有19项,前4位的有17项,前三位的有15项,第一位的有3项。省政府通报考核的10项指标中,增速居前八位的有9项,前三位的有6项,第一位的有2项。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84亿元,与全省第10位的宣城市的差距由上年的11.7亿元缩小到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67亿元,跨入“千亿”行列,超过了淮南市和淮北市,由上年的全省第14位提升到第12位;完成财政收入171亿元,超过了铜陵市和淮南市,由上年的全省第12位提升到第10位;完成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超过了淮北市,由上年的全省第14位提升到第13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37亿元,超过了淮南市和宣城市,由上年的全省第11位提升到第9位。

      (二)提速争先得到新提升。GDP同比增长9.2%,领跑全省,增幅居全省第1位,为建市以来最好位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连续3个月居全省第1位,增速创24个月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连续7个月居全省第2位。财政收入增长16%,连续12个月稳居全省第3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9%,连续4个月居全省第3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9%,增速居全省第2位

      (三)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9.7:38.7:41.6调整为17.7:40.1:42.2,一产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比分别提升了1.4和0.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9.7%提高至60.4%,综合考核居全省第3位。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64.4%提高至67.9%。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2%,增幅居全省第7位。

      (四)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5.2%,农机总动力位居全省第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1位,粮食总产量增速居全省第2位,农业产业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340亿元、增长28%,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已有55家落户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1%和15.3%。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0亿元,增长11%,已连续四年在三次产业中领跑,对GDP的贡献率达49%,比第二产业高出7.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业务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5位。

      (五)发展活力获得新释放。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私营企业新增1.8万户,同比增长26.6%,增速居全省第4位。“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工作被省政府作为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扬。颁发全省首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开出全省首张“互联网+自助办税终端”税票,实现国税、地税联合办税。重点领域创新有声有色。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新增四板挂牌企业76家,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

      (六)质量效益展现新进展。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企业利润显著增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1.2亿元,增长28.2%,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9.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246元和11591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9.6%,增幅分别居全省第4位和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35,低于全省的2.48。

      二、支撑GDP增速全省第一的因素分析

      (一)第一产业好于预期。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快于上年1.4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由上年的7.2%提高到9.5%,拉动GDP0.9个百分点,比上年多拉动0.3个百分点。

      (二)规模工业强力支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居全省第3位,增幅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多拉动0.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度达35.4%。

      (三)建筑业加速发力。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年全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上拉GDP0.6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2.8亿元,同比增长68.9%。

      (四)服务业贡献近半。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49%,接近一半,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多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营利性服务业拉动GDP1.9个百分点,以财政八项支出为主要测算标准的非营利性服务业拉动GDP0.8个百分点,金融业上拉0.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拉动0.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拉动GDP0.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拉动0.1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拉动0.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拉动0.1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减弱。全市10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下降企业达383户、占比37.1%;停产、半停产企业达96户、占比9.3%。受此影响,全市传统资源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减弱。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4%,比全省低3.4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增长4.7%,比全省低4.3个百分点;纺织业下降1.7%,而全省为增长8.0%;木材加工业下降9.8%,而全省为增长25.7%。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于依赖房地产,而房地产销售面积连续5个月回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3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6.9%,且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0.1%,居全省第2位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58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7%,增速已连续5个月出现回落。

      (三)载体经济运行不均衡,部分指标增速差距较大。从GDP增速看,增速最高的市经开区(13.1%)比最低的利辛县(8.7%)高4.4个百分点。从全部财政收入增速看,谯城区、涡阳县、亳芜产业园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增速最高的市经开区(33.7%)比增速最低的亳芜产业园(10.4%)高23.3个百分点。从规模工业增加值看,增速最高的亳芜产业园(26.9%)比最低的蒙城县(10.7%)高16.2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利辛县、蒙城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增速最高的亳芜产业园(52.6%)比最低的利辛县(11.5%)高41.1个百分点。从进出口总额看,增速最高的谯城区(48%)比最低的涡阳县(0.5%)高47.5个百分点。从战新产业产值看,增速最高的亳芜产业园为72.6%,而最低的利辛县为下降3.8%。从工业投资看,增速最高的亳芜产业园为136.5%,而最低的利辛县为-39.5%。

      四、几点建议

      (一)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方式,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优化配置,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打通资源整合的“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减少报审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南部新区、北部新城建设,推进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及美丽集镇建设,推进高等级公路及航道、隧道、绕城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已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对尚未开工项目加快前期准备、简化手续,争取迅速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积极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沟通衔接,着力谋划2018年投资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笼子。

      (三)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生物医药研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高新技术发展,着力培育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等新兴消费热点,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新兴消费的需求。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商平台与电商企业,支持实体店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不断优化消费路径。

      (四)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做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运用财政、金融等有效手段鼓励传统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土地供应,严厉打击各类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等行为,确保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以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培育为契机,实现经济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