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望岳》一诗自诞生后,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未登上和登上岱顶的人都想要体会诗中"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诗作诞生后,后代文人墨客登泰山,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留下了墨迹。记者从泰山景区文物局了解到,从岱庙到岱顶,就有四处不同人题的石刻,石刻的内容就是这首《望岳》。 第一处石刻在岱庙,是清代乾隆年间泰安知县何人麟草书的《望岳》诗碑。何人麟,字瑞安,四川绵州人,乾隆四十八年由蓬莱训导调任泰安知县。据说他的草书写得不错,字迹流畅奔放如云烟飞动,颇具怀素之风,堪称泰山石刻作品中的书法上品。 第二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至斗母宫坊沿途的摩崖石刻,石刻刻于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是清末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瀓(吴大澄)所题的篆书。这处石刻落款是"杜工部诗吴大瀓书"。吴大瀓,江苏吴兴人,有《说文古籀补》存世,是研究古文字学的权威著作。 第三处石刻是位于对松亭东侧,梦仙龛西的摩崖石刻,石刻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为真书,落款为:"嘉庆戊辰三月,书杜少陵望岳诗一首,前巡抚山东、两江总督铁保。"铁保,姓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进士,嘉庆间任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官名。清初设江南总督,治今江苏安徽两省后兼辖江西,改称两江总督)擅诗、工书法,与刘墉、翁方纲并称,著有《惟清斋全集》《长白诗介》《淮上题襟集》等。所刻《清翟帖》,为艺林珍视。 第四处石刻是位于仙人桥附近的,当代学者李一氓留下的行书《望岳》摩崖石刻,就在在望海石稍西岩石上,落款为:"杜甫望岳,一九八三年,李一氓。"李―氓,(1903 —— 1990),四川彭州市人,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革命家,著名诗人、书法家。 从岱庙到岱顶,约两百年的时间里,不同时期的四位文人没有商讨,不约而同在泰山上不同的地方都留下了《望岳》诗石刻,不同位置也正恰巧再现了《望岳》诗的四个层次,囊括了四种书法书体。 此外,除了整首《望岳》诗的石刻,中天门处还有"造化钟神秀"刻石,云步桥附近有康熙年间山东总镇铁岭李树德书的"荡胸生层云"刻石,大观峰、玉皇顶石刻群有"一览众山小"刻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