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政府的开支和投资只能取之于民,它的开支和投资增加,民间的开支和投资就要等额减少。这是自明之理。”“货币扩张所能产生的效应就是对真实储蓄在新钱先后入手者当中的重新分配。”和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的截然相反,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从根本上说都无助于带来社会当中财富的增长,甚至更可能引起社会的贫困化。 凯恩斯乘数到底有多么神奇? 文 弗兰克·肖斯塔克 Frank Shostak 禅心云起 译
对大多数经济学家和财经评论员来说,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这个观点认为,需求的增加或减少,是经济当中商品和服务产出上升和下降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政府、消费者或企业开支的变动,成倍增加了经济总产出。 举例说明,支出的增加如何让总产出的增加数倍于这笔支出。
乘数的魔法 假设每额外得到1美元,个人支出0.9美元,省下0.1美元。另外,假设消费支出增加1亿美元,零售收入因此也增加1亿美元。零售商对收入增加的反应,是把1亿美元的90%用于支出,也即商品和服务支出增加9,000万美元。这9000万美元的接受者,又把9,000万美元的90%即8,100万美元用于支出。然后,8100万美元的接受者把这笔款项的90%即7,290万美元用于支出(…)请注意,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特点,在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在支出链条的每个阶段,人们把他们额外收入的90%用于消费。当这个过程最终结束时,有人认为,比起先前消费支出增加的1亿美元,总产出会增加100亿美元(10×10亿美元)。 注意到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的越多,乘数越大,初始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也越大。例如,人们如果改变自己的习惯,每1美元有95%用于支出,则乘数变为20。如果相反,他们决定只支出80%并节约20%,那么乘数变为5。这一切意味着,节约(储蓄)越少,总需求增长对总产出影响也越大。 遵循这一逻辑,就难怪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过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可以防止经济陷入衰退。 事实上,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甚至提议,有充分证据表明,中低收入人士的现金更有可能在短期内用于消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乘数魔法力量的普及者凯恩斯写道:
乘数是真实的吗? 真像乘数模型所表明的那样,越节俭就越不利于经济? 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者使这些商品达到某个产出水平。如果这个水平只能满足生产者个人所需,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生产者的商品和服务。换言之,除非产出高于维持该生产者生存所需的水平,这名生产者对其他生产者的产出就不会有任何需求。 这同样适用于整个经济体系的所有生产者:没有剩余产出(即剩余供应),就没有任何需求,也就没有消费别人产出的能力。 现在,最终消费品的所有者,不是用它们来交换其他消费品,而是决定用它们来获得更佳性能的工具和机器。有了更好的工具和机器,未来才可能得到更多产出和更高质量的消费品。 请注意,把节约下来的部分消费品转移到工具和机器的生产上来,拥有消费品的个人,实际上把他们的真实储蓄转借给了那些专门制造这些工具和机器的个人。真实储蓄在(工具和机器)制造者忙于生产这些工具和机器的过程中维持着他们的生计。 消费之前需要生产
一旦这些工具和机器建成,就会增加消费品总产量。消费品产出流扩大,其他条件不变,储蓄就会越来越多,进一步允许工具和机器制造的增加,接着又提高了消费品产量,也即提高经济中的购买力。所以实际上,与流行思维相反,储蓄增加,消费品产出流扩大而非萎缩。 消费品需求的增加,真能让总产出按需求的初始增量成倍增加吗?不可能,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受到真实储蓄增加的制约。 请注意,一旦最终商品的供应增加,其他条件不变,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正是商品生产的增加引起了商品需求的增加,这是因为增加的剩余产品超出了自给自足(注:从而可以把这些多余的产品拿来和别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我们看到,扩大最终消费品供应的因素是资本财货(也即工具和机器)增多。反过来让工具和机器增多的因素又是真实储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消费增长必须与生产增长相一致。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可以推断,消费不会按自身的增量成倍地扩张产量。产量增加取决于真实储蓄,且不受消费需求本身的制约。如果没有真实储蓄的支撑,生产就不能扩张,也就是说,东西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
不先增加生产和 储蓄时增加需求
我们来看看政府需求增加对经济整体增长的影响。
这种需求是否真像主流意见所说的那样引起了更多产出?正相反,它会让生产者变穷。生产者被迫舍弃他们的产品,用于交换在其偏好排序中极可能靠后的商品和服务,这反过来让最终消费品的产出出现枯竭。再一次可以看出,政府开支的增加,不但没有以正的倍数扩张总产出,反而削弱了一般财富的形成过程。米塞斯说,
但也许,引入货币可以让乘数成为可能? 引入货币不会改变我们的结论。货币只是有助于促进生产者之间的交易,它本身不会产生任何真实的东西。 米塞斯改述萨伊的话:
当一个人的支出增加100美元,这意味着他对货币的需求减少100美元。也可以说,这个人以100美元的价格,行使了他对真实储蓄财货的请求权。商品卖家现在获得了100美元的真实储蓄请求权。也可以说卖家对货币的需求增加100美元。但这一切并不会像流行看法那样,引起产出的整体增长。这里所说的是,真实储蓄的请求权从一个人转移给另一个人。货币支出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经济当中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同样,如果卖家现在支出100美元的90%,这里遇到的情况就是,他的货币需求降低90美元,即他对当前90美元的商品行使了请求权(其他人的货币需求现在增加了90美元)。 另外,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个人增加他对某些商品的支出,那么他们也被迫在其他商品上花费更少的钱。这意味着一个经济体的总支出保持不变。 只要这个经济体中货币量增加,其他一切条件不变,以货币为单位的支出也会跟着增加。但在这种情况下,支出增加也不是缘于某种乘数,而是缘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过,随着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支出的增加不会像流行故事所说那样带来真实产出的扩张。它造成的一切,无非是现有真实储蓄的重组。它会让新钱的较先接收者富有,代价是较迟接收者变得贫困。 显然,那些旨在提振消费者需求的宽松货币政策,无法按消费需求的初始增量来成倍提高实际产出。宽松货币政策非但不能提高产量,反会和政府需求增加一样,让财富创造者变穷。 今天,凯恩斯的作品仍然有和八十年前一样具有影响力。他的想法依旧是美联储和政府机构经济决策者的动力。这些想法渗透在华尔街和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和作品当中。 凯恩斯主义哲学的核心在于,经济的驱动力是对于商品的需求。经济衰退主要源于需求不足。在凯恩斯框架中,需求增加不仅提高总产出,而且产出按需求的初始增量成倍增加。在这个框架中,东西可以无中生有。 在真实世界中,缺少生产支持而由人工提振的需求,导致了真实储蓄的损耗,与凯恩斯主义观点相反,带来了实际财富的枯竭萎缩,也就是说,其结局是陷入经济上的贫困。 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