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凉是病人感觉胃脘部有明显的寒冷感,吃了生冷食物后还可能引起胃脘不舒服。 书上常把胃凉辨证为寒证,而用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良附丸之类的温药。此种治法在临床上有时有效,有时候却疗效欠佳。 疗效欠佳就说明胃凉不一定是寒证,那胃凉到底说明什么问题? 其实,胃凉要么是胃中阳气不足的寒证,要不就是阳气不能到达胃脘的阳郁证。
所以,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胃凉并不是寒证,而是阳郁证。 导致阳气不能到达胃脘的情况主要的有:气郁、血瘀、湿郁、热郁、痰郁。 热邪也是会导致胃凉的。这样的患者多半舌质偏红,脉滑而有力。 刘启泉教授遇到热邪导致阳气郁滞而出现胃凉的患者,以石膏清热,屡见奇功。 湿郁也会导致胃凉。湿性粘滞,容易阻滞气机、阳气,多伴有大便黏腻不爽、便溏,舌苔厚腻润。所以叶天士才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医案举例 李某,女,55 岁。胃凉,伴胃胀、怕冷 6 年。曾服用右归丸、理中汤、姜附辛桂,或是益气养阴之品等加减治疗而无效。 刻诊:胃凉,自觉胃脘如覆冰块,喜热烫饮食,胃胀,身体怕冷,尤以胃脘及后背部为甚。时值立夏节气之后,患者仍身着棉衣棉帽,腹部触诊皮温偏低。 口干,口苦,纳呆,寐差,大便 1~ 2 日 1 行,质粘,排便不尽感。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属:湿热壅滞,阳郁不达。治则:清热化湿,理气开郁。 处方:生石膏30g,黄连6g,蒲公英20g,石菖蒲20g,郁金12g,砂仁10g,白豆蔻12g,白花蛇舌草15g,佛手12g,香附15g,芦根15g,防风6g,当归12g。 服上药7剂后胃凉即缓解,后随症加减 2 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刘启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通降心法》 按:本案患者以胃凉为主要症状,以往的医生都执着于“胃凉为寒证”,而用温药却无效。患者还有大便黏滞、舌苔黄腻等湿热表现,所以此证为湿热阻滞,阳气不能到达胃脘,而导致胃凉。所以服上药而愈。 我们这个时代,物质丰富,常吃肥甘厚腻、大鱼大肉,加上工作压力大。胃病的病因病机也和古代不太一样了。在以前可能大多数胃凉是寒证,而现代大多数却可能是阳郁证。 因此,我们辨别胃凉这个症状,还是要结合舌脉、其他症状进行判断,不能固执地以为是寒证。 |症状研究| 一叶障目,是临床上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容易被很多症状误导,如见到五心烦热就以为是阴虚,见到口苦就以为是肝胆热,见到舌苔黄厚腻就以为是湿热。所以本专题就选一些有误导性的症状来研究探讨。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