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名 | 听古籍修复师讲这技艺里的毫米与千年

 zdjphoto 2018-07-04


满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怀

记录被忽略的庸常琐碎

没有华服盛景或耀眼星光

又鲜少在影院上映

不过在这里

Docusinan思南纪实空间

让我们感受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7月5日 Docusinan NO. 45

特别呈现




活动时间:7月5日 晚18:15 开始入场


入场时间说明:互动吧报名成功的观众:18:15凭互动吧报名二维码入场,未在互动吧报名的观众18:45开始入场


活动地点:复兴中路505号1楼 思南纪实空间


特邀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

张品芳

纪录片《我在上图修古籍》导演

唐程茜


现场分享

“古籍修复的毫米与千年”


报名活动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如有疑问,请看文末相关说明

(大家要抓紧时间报名,未在互动吧上报名成功的只能领站票和地板票啦,下手要快哦!)


特邀嘉宾



张品芳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


从事古籍修复、碑刻传拓及拓片书画修复装裱工作30年,技艺精湛而全面,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全面掌握该领域技艺的专家。


抢救修复了大量濒临损毁的古籍善本、碑帖拓片、名人档案等珍贵历史文献,曾主持重大修复项目,参与众多重要市政、高校及名人手迹碑刻项目。


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聘为专业导师,受聘湖北、上海传习所导师。被复旦大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分别聘为校外兼职导师和兼职教授。以培训授课、课堂讲授和面对面的方式传授技艺,培养古籍修复接班人。




唐程茜


纪录片《我在上图修古籍》导演


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导演,毕业于上海大学。



关于纪录片


导演说这个选题让她这样的急性子拍到抓狂,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各种等待的工作——古籍修复。



等待是因为每一个修复步骤的精细严谨,毕竟经年累月的破损,同样需要时间一点点将其补回,那些伏案的背影仿若静止,走进细看,才发现小心翼翼动作的手腕。


这门平心静气的技术,练得不仅是手上的功夫,修的也不只是破损的薄薄书页,修复师们说,他们在修心。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修行呢?


我们从这部纪录片走进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的日常。修复团队位于上图二楼,这里共有三间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修复室。



团队一共10人,其中80后有6人,男女比例和谐。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每年修复的古籍数量达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张品芳是修复部的主任,也是上图古籍修复的第三代传人,一般的古籍修复团队主要修复文献,但因为张品芳还会传拓、篆刻、裱画、石刻等技艺(和古籍修复不同类别),因此团队中的年轻人也有机会学习这些技艺。而张品芳的技艺全都源于恩师赵嘉福的传授。



1961年,赵嘉福进入上图工作,当时,社会上有名的裱画、文献修复、石刻、篆刻等技艺的大师们进入了公有单位,赵嘉福就这样通过长年累月,学习了各位前辈的技艺,再传授给了徒弟们。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代代相传,注定了上图古籍修复团队的高起点。


这是一门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古老技艺,需要在纪录片中慢慢了解,需要在修复师的娓娓道来中悟出些门道。



7月5日晚七点,我们请来了修复师为你更详细地讲解古籍修复的方方面面:


(1)古籍修复师需要修复哪些文献?各有什么特点?

(2)修复古籍的具体步骤?主要的修复工具?(说不定会有现场展示哦)

(3)修复古籍的过程中,遇到过的最难的一次修复?

(4)上图古籍修复技术全国领先的原因?

(5)古籍修复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6)古籍修复行业未来发展?出手工外,高科技在这门技艺中有哪些运用?


更有现场提问环节,你心中的疑问,不要客气,抛给专业人士解答吧!




7月5日,来思南纪实空间,和嘉宾、主创团队一起来静下心听听古籍修复师们修心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