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辰课堂】王辰:好孩子的标准

 apaol 2018-07-04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王辰。我们今天继续一起来探讨教育的话题。

做人比学问更重要


我们昨天谈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持续稳定的生长环境,以便于他们建立强大的自我意识(即自信心)和学习如何建立持久的、积极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教导孩子独立、负责任、善于做决定,看自己是个有价值的、重要的年轻人。


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其实这句话就是在强调“做人要比学问更重要”。


我们也强调了,培养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才是目的,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素质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家长和家庭,而学校起辅助作用,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教授孩子知识,这样,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才会教育出好的孩子。


我们说纪律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要让守纪律成为孩子的性格,成为他的素养。


古人也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也一直告诉我们,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是做人好,而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丰富。

高尚的品德是教育的目的

1.好孩子要品德高尚

古代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的《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崇高尚的品德,让我们的人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最后追求每个人的人性完美发展。


《大学》里接着说:“知止而后有定。”当我们知道了目标之后,就能抵御各种诱惑,会做正确的事情,不会做错误的选择。那么,文章中还说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再次强调了修身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只有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倡导的就是“成人之道”,其中有许多篇章都在强调做人的重要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不会犯上作乱,君子就是抓住了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就自然回归了仁爱之道。所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学习仁爱之道最基础的部分。


详情

接着又有一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当孩子(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出门友爱兄弟,做事本分稳重,说话言而有信,能够博爱大众,接近仁爱之道,这些事情都做好了之后,再去学习六艺等文化知识。


那么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评价别人的标准是看重品德,而不是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对君王之事,能够全力以赴;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说这个人没什么学历,但我认为他也是很有学问的人。这些话都是在强调,如果一个人做人做不好,其实再有学问,对社会也不是人才,也许是灾难。


讲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几年国学又流行起来。许多人以国学的名义到处办讲座,其实是在赚钱。许多人并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就开始到处乱讲国学。


中国的文化倡导的是君子之学,要我们学会做一个好的人,而不是让我们去做奴才。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不是过去我们理解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说,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要慈,子要孝。其实,这样讲起来,我们都可以接受。所以我们要学国学,必须去看原文(看原著),不要随便听一些假的大师去阐述。


2.好孩子要身体健康,文化丰富

讲了这么多古文,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比较生涩,那么好孩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罗素在他的著作《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提出了这四条标准:做一个好孩子。


首先要有活力,就是身体要健康;


第二,就是要勇敢,是充满正直的勇敢,而不是鲁莽,不是什么事都敢做;


第三就是敏感,是富有同情心的表现,遇到别人的痛苦会感同身受;


第四,就是智慧,证明他有学习能力,能够举一反三。


其实毛主席说得更简单,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身体健康,文化丰富,这些都是教育孩子要追求的目标。

3.有道德是终极追求

简单地说,我们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美国人劳伦斯·科尔伯格说,道德发展有六个阶段,分别是:我不想惹麻烦(避害)、我想要奖赏(趋利)、我想取悦某人(礼)、我要遵守规则(义)、我能体贴别人(仁)、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道德)。


其实这六个阶段,用我们中国字来讲特别简单。


“我不想惹麻烦”,就是一个“害”字,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做了会得到惩罚,这就是一种方法,叫惩罚,让他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我想要奖赏”,就是“利”,那么惩罚是避害,而奖赏是趋利,我们要知道做哪些事情会得到奖励,那么这些手段相对比较初级,但也是必要的。


“我想取悦某人”,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讲的“礼”,就是我们的礼仪礼节,我们知道对别人要尊重,起码是表面上的。


“我要遵守规则”,就是“义”,就是规则,就是本分,就是必须这样做。当我们明白了有些事情必须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又进了一步。


“我能体贴别人”,就是“仁”,那么就是我们内心对别人的关爱。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就进入了“道德”的层面。


所以,其实我们培养孩子,从高级往下面说就是道德、仁、义、礼、利、害,而我们现实的操作方法,就从害、利,到礼到义到仁,最后追求道德。


《道德经》里说: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终极追求是道德,但有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些最重要的目标,那么却在“礼、义、仁”上做了许多功夫,但都没有错,只要我们坚持一步一步地递进,我们的孩子就会完美地发展,就达到了《大学》开篇说的“止于至善”。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