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赏红楼:黛玉和宝玉的“聚散”哲学

 翠明红枫 2018-07-04
阅读 218

鲁焕清

  聚和散,是人生的两种不同情状。早在几千年之前,《诗经》就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关于聚散的名句。人生在世,聚散终有时,离合总关情,《红楼梦》那支饱蘸着血泪的金曲,也为我们唱响了“冤冤相报实非轻,聚散离合皆前定”的歌谣。


面对聚和散这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状态,在第31回,黛玉和宝玉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黛玉的选择很简单:“喜散不喜聚。”为什么?她的“道理”是:“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相聚自然热闹欢喜,但相聚时光再美好、再久长,也终究都会有离散的那一刻,与其到时候再因为离散后的清冷而心生伤感、惆怅,那就索性不要那欢欣的聚合。

  黛玉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人生哲学!因为花会谢,所以就不要花开;因为生命的终点是灭亡,所以就不要有生命;因为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就不要有聚会。这在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但这跟她的人生际遇和性格直接关联,这个从小就失去双亲、寄居在外祖母家里的女孩,很早就饱尝了“散”的滋味,感知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坎坷的经历,敏感的性格,再加上她那娇弱不堪的身体,让她对人生之“散”有了深刻的感悟。所以,她的馆舍总是“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第35回),她的心里总是在不断的折腾自己,总是自己在跟自己过不去。

  与黛玉不同,在聚和散的问题上,宝玉则喜聚不喜散,其“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人生苦短,既然聚能生乐,那为何不聚?为何不努力去创造聚的机会、不延长聚的时间?既然散则添悲,那为何要散?为何不努力去避免散的可能、不缩短散的时间?在人生观上,宝玉与黛玉其实是走在两条道上的人,一个通向的是散、是悲,一个通向的是聚、是乐;一个在行走过程中始终笑容盈脸,一个在行走过程中却总是愁眉不展。

  窃以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当是“聚散两依依”。换句话说即是:无论聚还是散,都得好好珍惜,都该好好去领略这命运的馈赠,都得好好去享受这生命的过程。聚,固然可喜可乐,却也有龃龉纷争;散,虽可叹可感,却也有距离之美。来了,就欣然接受、坦然面对,努力享受生命的精彩,这或许该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