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按 本文作者林月,笔名。浙江杭州人,毕业后至今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本文为《我看李纨悲剧(一):镜像下看李纨的完美性格》的续篇。 作者 林月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李纨所处的时代环境,三从四德是女性最高的“行动纲领”便就是“三从四德”了。在这样的纲领量度,李纨她的一生完全就是当时妇女的典范了。 “未嫁从父”是要求还未出嫁、住在父亲家中的闺女孝顺父母,听从父亲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即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在《红楼梦》中,李纨出场时已经是贾珠的遗孀。就“从父”这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从一些蛛丝马迹也可以看出其从父:李纨其父以为“女子无才便有德”,所以“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而事实上,李纨也是一直遵照着这一点生活的。贾宝玉对李纨亦有评价:“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 “既嫁从夫”是指既嫁从夫”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服从、跟从丈夫。妻妇须对丈夫忠贞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在这点上虽无文本考证,但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李纨在整部书从未如此“失态”过。她字书中流泪,除去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一回哭黛玉香消玉殒外,哪一滴泪不是为贾珠。可见其对贾珠还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夫死从子”是指,假若夫死,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抚养儿子。“《红楼梦》并不是郑重其事的安排下一个场景用尽全力去写一个人物,而只是零零碎碎地写宝玉,写黛玉,写宝钗诸人。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一有机会就写一笔凤姐的精明能干恶毒泼辣,一有机会就写一笔黛玉的口舌尖刻情意绵绵,一有机会就写一笔宝玉对于水做的女儿们之体贴入微爱护备至。而全书百余人中,有一大部分就是在这些零碎的介绍中加深加浓,终于在读者印象中活生生了。”(计开《红楼梦的对话》) 同样对李纨课子的孜孜不倦的描写亦是如此。黛玉弥留,紫鹃去请李纨,顺带写一笔:李纨正在那里给贾兰改诗。一有机会就写一笔:“独有贾兰跟着他母亲上紧攻书。”。贾兰是她这辈子唯一的牵挂了。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点李宫裁做得尽善尽美。 所谓的“四德”是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工。 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所说的“贞顺”是妇德的核心。“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李纨终身从一而终,守寡半生。“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身为妻妇,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顺柔和,与家庭成员相处,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李纨的谦和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浑名叫作‘大菩萨’。身为母亲,要会“教子”,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贾母曾评价过李纨是:“他有的时侯是这么着,没的时侯他也是这么着”。 “妇容”贵端庄敬一,婉娩因时,又细分为“事亲”、“敬夫”之容要柔顺恭敬,有妊之容要端庄,居丧之容要悲哀有节,避乱之容要镇定自若,不失容度。李纨的穿着打扮始终是素净的。“素云一面取来,一面将自己的胭粉拿来,笑道:‘我们奶奶就少这个。’”李纨寡居,不施粉黛,借此写出,而李纨贞静可知。一遇到是是非非,李纨“一听见鸳鸯这话,早带了姊妹们出去”。偶尔因念及贾珠流泪哭泣,未曾见其仪容失态。 “妇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李纨一直是慎言慎行的,从未见其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在各种场合恰如其分用的言辞,未曾有王熙凤那样哗众取宠的讲笑。也没有赵姨娘那样不合时宜:“赵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 妇学四德中的“妇功”就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治家之道。“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李纨出场的回目并不多,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类似于:“尤氏,李纨,凤姐等亲捧羹把盏。” “凤姐李纨等只在地下伺候”这样的场景。侍亲养子,遇事不惊地处理凤姐缺席时的家务。 一直就是这样,李纨生活在“纲领”指导的范围内,甚至都可以被奉为一个样板。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无怪于是要说她“如槁木死灰一般”。 大量的评论的焦点就在这一点上。 1993年安徽文艺出版社版《红楼全咏》(张燮南著,周汝昌评)55页、92页评语:“她一生‘三从四德’”,“李纨评诗是旗帜鲜明维护封建妇德”。 1995年东方出版社版《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李颉著)108页、231页:“李纨显示的是其精神和情感上的僵死……”,李纨“道德的吸毒导致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1992年《红楼梦学刊》第一辑谭宇宏《女性传统价值的失落和裂变》:李纨“能做到古井无波”,“园外的李纨是一具活的遵守三从四德的标本”。 199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版《漫步大观园》(曾扬华著)163页:李纨是“真正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要求的”样板,“李纨确象‘死灰槁木’一般,她的心完全死了。” 这样的评论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怨气,抱怨。仿佛带满恨铁不成钢的口气。她的悲剧就是因为这样典范,这样恪守这扼杀人的封建伦理道德。她成了一个反面教材。看吧,就是因为如此这般死守封建伦理道德,才使得她的生活变得像一口枯井。 言下之意是什么?难道李纨要改嫁?要夺权?李纨应该奋起反抗,冲破就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推翻封建家庭道德伦理,毅然决然地离开贾府这个枯井牢笼。 不是李纨没有胆识,而是我们怎可用现代眼光去评论一个生活在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妇女?向她提出超过她所在时代的要求? 这是就好像我们在探讨秦始皇的时候说他开创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此中国踏上了封建社会的道路长达两千多年。当年我们在高喊反封建的口号的当时,难道还要推翻秦始皇嬴政在社会制度发展进程中的功绩?一切都是他的错?他为什么不在公元前221年就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我们在评论每个人物时都要使用当时的社会逻辑。 明确这一点之后,得出一个关于李纨的结论也是不难的:李纨的确是一个社会行为道德的标杆。她的行为没有任何的过失瑕疵。 《红楼梦》中因行为“过失”而造成的悲剧不甚枚举。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过失说”就是倾向与从人的自身内部去寻找悲剧的根源。他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并不是十全十美,也并非十恶不赦,而是尚有弱点,与普通人相似的好人。“这样的人物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们之所以陷人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因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唤起的。”而产生怜悯之情。又“由于一个与我们自己十分相似的人遭到失败而唤起的”恐惧。悲剧就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熏陶”,陶冶即净化。所以“过失”所引起怜悯与恐惧,才达到悲剧的目的。 但是,李纨并没有过失。她依然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所以李纨并不是“过失”悲剧。 前文回顾 ▼ 苹果用户打赏通道 喜欢本文的读者,可以扫描上方小程序码向作者打赏哦 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