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谈红楼⑨】做事的宝钗,做梦的黛玉

 稻读公社 2020-09-22

阅读《红楼梦》,谈论《红楼梦》,谁也绕不过钗黛二人。这两位一样风华正茂、一样才华横溢、一样美丽动人的少女,在性格品行上却又如此的不一样。也许可以说,正是有她们两人的存在,宝玉的情感生活才显得那样丰富,小说的艺术魅力才那样引人入胜。王昆仑先生说她们两人“一个在做人”、“一个在做诗”。而我忽然也有个感觉:她们两个人,一个在做事,一个则在做梦。

那做梦的便是黛玉。黛玉在小说中简直就是梦一般的存在,这位在仙界就楚楚可怜、靠神瑛侍者浇水活命的“绛仙”,之所以来到凡间,并不是像那块“开化”的石头一样,在绝望之中生出了炽烈的凡心,想“造历幻缘”。她的出发点很简单,一是为了陪伴,因为“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我不求你“能爱我到地老到天荒”,但我定“能陪你到海角到天涯”。二是为了还情,还什么情?神瑛侍者的呵护之情。用什么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她就这样梦想着自己“以泪相伴”的人生,梦想着自己“以泪还爱”的未来,梦想着自己“以泪写情”的诗篇。也正因为这样,她和宝玉既始终坚定着“一同走”、“在一起”的信念,但又始终痛痛悲悲、怨怨泪泪。宝玉的一个不小心,可以让她伤心得以泪洗面、夜不能寐;宝玉的2块旧手帕,也可以让她激动得“神魂驰荡”、泪雨飘飞。

那做事的便是宝钗。她之所以来到贾家,是因为“备选”入宫。然而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备选”一直没有消息,她就和母亲、哥哥一起长期呆在了贾家,而贾家也始终对他们待若上宾。在贾家期间,她也没有闲着,一直不动声色地做着三件事:一是人事。她很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人脉,让贾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对她翘起大拇指点赞,甚至连那个几乎人见人厌的赵姨娘都赞美她是“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服呢”(第67回)二是家事。她不但是薛家的实际当家人,而且在凤姐生病之际,她也被邀请和李纨、探春组成了“临时三人组”,一起管理荣国府的内务,并显现出了自己的非凡才能。三是情事。她对自己与宝玉的感情,看上去没有黛玉那么热烈,但她很好地赢得了王夫人特别是元春的支持,而且也适时地在宝玉看金项圈、看红麝串和自己慰问宝玉时显出了红脸、露酥臂、“弄衣带”等娇羞之态,让宝玉那颗年轻的心灵,也因她的美丽娇羞而不再平静,不时地泛起青春的涟漪。

第34回,宝玉挨打养伤时,黛玉和宝钗先后都去探望。同样都是探望,但所显现的依然是“我们不一样”:一个在不由自主地做梦,一个在认真努力地做事。

首先,两个人的探望时间。宝钗是在宝玉疼痛难忍时,先于黛玉到来,当时宝玉痛得直喊“嗳哟”,而袭人正在给他褪下“中衣”,察看伤情。而黛玉则是在宝玉“半梦半醒”时进来的,当时宝玉正“昏昏默默”地想着忠顺府拿蒋玉菡和金钏儿投井的事,在恍恍惚惚地中,他听到有人在身边默泣,一睁眼,果然看到了“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的黛玉。这个场景,让人想起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的诗词。

其次,两个人探望时所带来的礼物。宝钗来看望宝玉时,带来了疗伤的良药,那可是“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的特效药;随后,更是对宝玉适时道出了“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的规劝。而黛玉来看望时,则两手空空,她所带来的唯一礼物,就是自己的“满面泪光”。但,那对宝玉可是梦一般的“神药”哪,其疗效可能还要远远胜过宝钗的散淤药!宝玉的老祖宗和母亲也因他而“失声大哭”“哭个不了”,但她们的眼泪绝对没有黛玉那样的奇效。

其三,两个人的离去。宝钗来时,宝玉的身边有袭人在伴侍着;宝钗走时,也有袭人相送,这事情做得清清爽爽。而黛玉来时,袭人自去“栉沐”,众人全已“退出”;黛玉走时,也是因人打扰而悄悄“出后院而去”,简直就是梦一样的来去无迹。她“梦一样的来,又梦一样的去”,她“梦一样的摔手,只留下梦一样的记忆”。

其四,宝玉对两个人探望的感觉。对宝钗的到来,宝玉感到畅快之极,在心底产生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的感叹。而对黛玉的到来,宝玉不但在心底生出了怜爱疼惜之情,更还有了“将身子欠起来”“一把拉住”等亲近之极的动作。宝玉这对黛玉梦一样的情感流露,可以说是极会做人又极能做事的宝钗所企求不得的“终生之痛”。

人活着,总离不开各种事情,也不可能不做事情。为了把事情做好,该经营的必须经营,该苟且的总得苟且,必得努力去处理好人与己、进与退、舍与得、出与入等诸种复杂玄妙的关系。人生,也不能无梦,梦想与诗歌,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更精彩、更有光泽。但是,诗再好,仍终归是飘缈之诗;梦再美,仍终归是虚幻之梦。宝钗和黛玉哪个更好?这是很多读者都极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曹公的理想或许是钗黛合一的“兼美”,他在第5回中写到,宝玉游历太虚幻境时见到了一位仙女,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其“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她的字叫“可卿”,乳名即是“兼美”。但,让人唏嘘的是:不管是努力把事做好的宝钗,还是坚持把梦做美的黛玉,也抑或是两者兼具的可卿,最后都如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诗句一般,让我们窥见的是,梦一样的《红楼》,和梦一样的人生之悲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