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毅伐齐时为什么没有攻克最后两城?

 齐家平国 2018-07-04

乐毅是战国名将。我记得在初中之时曾学过一篇课文《乐羊子妻》,其中的乐羊子,就是乐毅的先祖。乐毅一生为人所知的功业是为燕将,率东方五国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几乎灭掉齐国。仅剩莒与即墨二城未能攻下。成为燕国与乐毅的遗憾。这个遗憾,在历史上,常常引起发思古之幽情之人的评论。这里的一问,也是如此。

个人觉得,乐毅伐齐所留下的遗憾,是政治遗憾。与军事才能与谋略关系不是很大。二城不下,完全是燕国局变化造成的。

燕昭王在继位之前,燕国经历了子之之乱。几乎被齐与中山所灭。燕昭王继位之后,欲伐齐报仇。当时,乐毅在魏国,做为使者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礼待,便委质为臣。与燕昭王谋伐齐。

当时齐国强大,齐湣王恃强而霸。乐毅联络东方五国赵楚韩魏燕一同伐齐。在济西大败齐王。这时,四国之兵罢归,只有燕军乐毅独追齐军。最后攻破齐国都城临淄。把齐国的财宝,祭祀之器,统统拿到燕国去了。燕昭王大喜,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之后,乐毅继续攻打齐国,五年间,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与即墨二城,还没攻下。这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是为燕惠王。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太喜欢乐毅。等到继位的时候。齐国的田单知道了乐毅与燕惠王的关系。便派人到燕国使反间计。传播谣言说,乐毅之所以攻不下二城,是因为他想在齐地自立为王。齐国最破燕国换将。这个手法,与秦国对付廉颇完全一致。最后,燕惠王中计,派骑劫为将代乐毅。

乐毅觉得燕惠王是不会信任自己的了。回去之后,有被杀的可能。于是,便投降了赵国。赵国很器重乐毅,封乐毅于观津,号为望诸君。骑劫代乐毅为战之后,结果比赵括代廉颇好点有限。很快被田单打败。乐毅攻下的七十余城,尽被齐国收复。

这个结果出来之后,燕惠王肯定明白怎么回事了。对于乐毅降赵之事又恨又怕。恨的是,这么一个厉害人物不跟自己干了。怕的是,燕国战败,如果赵国落井下石,派乐毅来打自己怎么办。于是,便给乐毅写了封信,告诉毅,自己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功劳。乐毅也给他回了封信。这就是有名的《报燕惠王书》。

在这封信中,乐毅回顾了自己一心为燕国所做的贡献。并直言不讳的告诉燕惠王,自己之所以投赵。就是因为怕失去信任后被杀。投赵是保身之举。对于伐齐的攻败垂成。乐毅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通过书信往复,燕惠王与乐毅尽释前嫌。并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对于乐毅伐齐的讨论,历史上有很多。最有名的大概是三国时期的夏候玄。他的《乐毅论》经王羲之抄写之后,就更有名了。其次是北宋时期的苏东坡也写了《乐毅论》。

夏候玄字太初(泰初)是著名玄学家,出身名门,父亲是征南大将军夏候尚,叔叔是夏候霸。他的《乐毅论》因曾被王羲之书写过,因而被许多人所知。夏候玄的观点认为,乐毅之所以不很快打下莒与即墨,是想以“王道”征服齐国,以王道收服齐国之人心。

他在《乐毅论》一开始便说:“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可见,他写此论的目的就是想论述这什么乐毅为什么没有尽快拿下此两个城市?夏候玄说:“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意思是说,乐毅的志向,是以王道治理天下,他的目光在于天下,而非齐与燕一国的强弱上。他说,假如以武力强行攻破燕国。则“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之几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相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如果以武力取得了成功,失去了仁义与大道,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他说,乐毅难道不知攻克两城很容易么,只是考虑到城池攻克时也就背离霸业了;难道不知不能迅速攻克会产生变故?只是考虑到背离了霸业与产生变故是一样的。因此说来,乐毅没有屠戮两座城池,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夏候玄的说法虽说有些道理,但却是书生气十足。从大道理上来说,虽然也通,但不免有些迂腐。燕王以一个小国吃掉大国齐国,人心不服的话,必然也会消化不良,引起后遗症。所以,乐毅不期望迅速平齐,而想慢慢收服人心。这一点是没有错的。可是,囿于大道,不知变通,正是书生的缺陷。夏候所论,是他自己所想,却未必与乐毅全合。苏东坡的评论,指出了这一点。

苏东坡说:“自知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论之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苏东坡的话,恐怕正是针对夏候玄的论点而说的。夏候玄不是说乐毅欲行王道吗?行王道不成功了,退而求其次,还可以行霸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霸之争。苏东坡说,王道有王道的条件,霸道有霸道的条件。假如齐桓公和晋文公当初以王道行事,既以理服人,(霸道是以力服人。)他们大概早就被人灭了,也成不了五霸之一了。在没有行王道条件的情况下,强行王道,只能是妇人之仁,君子不为。

苏东坡认为就算没有反间计,燕国吞并齐国也是不会成功的。说白了,其根本的原因是,以小国吞并大国,不可能短时期内消化的了。况且还有其它国家虎视眈眈。苏东坡在他的《乐毅论》最后说:“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不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他也认为,乐毅其实是可以攻克两城的。就算他真想在齐地称王,也无所谓。关键是,要迅速把齐国灭了再说。

苏东坡的思想,大概比夏候玄灵活多了。但我觉得,把苏东坡与夏候玄的看法合起来,对乐毅的评论大概就比较全面了。失败的结局大概是天意。如果燕昭王多活几年,情况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就很难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