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微生物学

 黄益寿 2018-07-04
​临床执业医师


考点速记
章节练习
套卷练习
错题训练
评估报告
点我包过
已激活
主页
选课
我的
帮助
返回考点速记

考点一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特点
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
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双链DNA和RNA组成,无核膜、核仁。有核糖体,无内质网、线粒体等。
细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
真菌
考点二细菌
1.细菌的基本形态(历年必考):(1)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2)杆菌:直杆菌、分支杆菌、棒状杆菌、梭杆菌。(3)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历年必考)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结构少,其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①维持菌体外形;
②维持渗透压;
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
细胞膜
位于细胞壁的内侧,是一层半透性薄膜,柔软致密有弹性。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
①渗透和运输作用;
②细胞呼吸作用;
③生物合成作用;
④参与细菌分裂。
胞质
为细胞膜内侧的胶状物质,基本成分为水、无机盐、核酸、蛋白和脂类。
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核质
无定形核,没有核膜、核仁等完整结构,称为核质或拟核。细菌的核质由一条双股环状的DNA分子组成。
遗传物质
3.细菌的特殊结构(历年必考)
特点
功能
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圆形小体。休眠状态。
鉴别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
菌毛
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硬的丝状物。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参与F质粒的接合传递。
鞭毛
某些细菌菌体表面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抗原性。
荚膜
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
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
4.细菌的生长繁殖: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典型的细菌生长曲线可分为4个期,即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5.细菌的遗传物质:(1)细菌染色体:是环状双螺旋DNA,其功能是控制细菌的各种遗传特性。(2)质粒。(3)噬菌体。
考点三?消毒与灭菌(历年必考)
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无菌:不\存在任何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2.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焚烧
烧灼
干烤:160~180℃,2h
①巴氏消毒法:牛奶、酒。61℃,30 min;71.7℃,15~30秒
②煮沸消毒法
③高压蒸气灭菌法:最有效。1.05kg/cm2(121.3℃),15-20min
(2)辐射灭菌法:紫外线、微波、电离辐射等。(3)滤过除菌法:常用于不耐高温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药液等的除菌。
3.化学消毒灭菌法:具有杀菌作用的称为消毒剂;具有抑菌作用的称为防腐剂。
4.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理: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的,如酚类、醇类、醛类等;干扰细菌酶系统和代谢、破坏菌体蛋白与核酸基因的,如氧化剂、重金属盐类等;损伤菌体细胞膜的,如酚类(低浓度)、脂溶剂等。
考点四?细菌的致病性(致病机理)(历年必考)
1.毒素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与部分G-
G-菌
种类
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毒性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
2.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历年必考)
(1)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组织屏障
皮肤、黏膜屏障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作用
分类:一类是小吞噬细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另一类是大吞噬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吞噬杀菌过程:趋化作用→吞入病原菌→杀死病原菌。
NK细胞
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在早期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
体液因素
主要包括补体、溶菌酶和防御素。补体是存在于正常机体中的一组球蛋白,被激活后发挥趋化、调理、溶菌及溶细胞作用;溶菌酶为一种碱性蛋白,使菌体裂解;防御素主要作用于胞外菌,其杀伤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菌溶解死亡。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受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的,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和记忆性,当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可使免疫效应增强,在抗感染免疫中占重要地位。分类:
体液免疫
机体受病原微生物刺激后,可产生多种类型的抗体。抗体的抗感染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病原体的黏附作用、调理吞噬作用、中和细菌外毒素作用和对细菌溶解作用等方面。
细胞免疫
其主要的效应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Th1细胞。CTL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Th1细胞主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考点五 病毒
1.基本结构:核心仅由裸露的核酸构成。衣壳为包绕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称衣壳。衣壳与核酸在一起称为核衣壳。
2.辅助结构,包膜:包绕在核衣壳外,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病毒的结构完整性。
3.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缺乏增殖所需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以独特方式(复制)进行增殖。一个复制周期共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子代病毒,6个步骤。
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
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中和病毒
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
5.真菌: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温度为22~28℃,最适pH为4.0~6.0。常成为污染环境和污染药液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真菌对人无害,只有少数能引起人类疾病。
6.抗原、抗体(历年必考):(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具有三大性质,即异物性、特异性和大分子性。常见的抗原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2)抗体:抗原进入体内后,体内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根据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不同,常见的有五类,即IgG、IgA、IgM、IgE、IgD。
7.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机体在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其对多种抗原物质都有防御功能,而不是对专一抗原有作用,故称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正常体液和组织的免疫成分组成的。(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与抗原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免疫应答后,才获得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完成的。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的相同抗原有作用,对其他种类抗原无效。
8.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当某种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损伤了机体,称为变态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过敏原或变应原。
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速发型
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
迟发型
机制
机体再次接触抗原物质,导致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
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其结果导致靶细胞的破坏,最终发生织损伤
抗原再次进入体内,与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上,或使血小板汇集损伤组织器官,形成免疫损伤
过敏原再次进入体内,引发细胞免疫而损伤组织所致
疾病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哮喘
输血反应、血细胞减少、新生儿溶血
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接触性皮炎

考点六 病原性球菌(历年必考)
1.葡萄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菌体呈球形,排列成堆,呈葡萄串状,无鞭毛,无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革兰染色阳性。(2)致病性:主要的毒力因子是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3)所致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和葡萄球菌性肠炎。患病恢复后获得免疫力不强,可多次感染。
2.链球菌属
(1)A群链球菌:①生物学性状: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α溶血;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β溶血;丙型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现象。②致病性,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2)肺炎链球菌:①生物学性状:G+,多呈双或短链排列,有荚膜。②致病性:荚膜、溶血素、神经氨酸酶等。③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
3.脑膜炎球菌:(1)生物学性状:G-,营养要求较高,专性需氧。(2)致病性:荚膜、菌毛和内毒素。(3)所致疾病: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细菌突破血脑屏障侵犯脑脊髓膜,引起流行性脑膜炎。
考点七?厌氧芽孢杆菌
1.破伤风梭菌:(1)生物学性状:菌体细长呈杆状,有周身鞭毛,形成芽孢,芽孢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使菌体呈鼓槌状。(2)致病性: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3)所致疾病:破伤风。
2.肉毒梭菌:(1)生物学性状:芽孢呈椭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使细菌呈球拍状。(2)致病性:肉毒毒素(外毒素)—阻碍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3)所致疾病:食物中毒(胃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运动神经末梢麻痹),创伤感染中毒和婴儿肉毒病。
考点八?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HAV):(1)生物学特性:属于小RNA病毒科,核衣壳裸露,无包膜。(2)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传染源:患者(尤黄疸型患者)和带毒者。(3)导致甲型肝炎。
2.乙型肝炎病毒(HBV):(1)生物学性状:患者血清中病毒颗粒以三种形式存在,即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2)主要抗原: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3)临床表现为多样性:无症状携带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④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日常生活接触。
3.丙型肝炎病毒(HCV):(1)传染源:患者和HCV无症状携带者。(2)传播途径:主要经血和血制品传播,也可经性接触传播。(3)致病性:可引起急性肝炎,其症状较乙型肝炎为轻,主要特征是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④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考点九 疟原虫
1.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最常见的是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2.致病阶段:感染期、潜伏期、典型发作、再燃、复发。
3.疟疾的临床表现:贫血、脾大、肾病、黑尿热等。


历年出题点:1.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肠炎的病原体——大肠埃希菌O157︰H7型。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汉坦病毒。
3.不属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真菌。注意“属于”的有:(1)衣原体;(2)葡萄球菌;(3)螺旋体;(4)放线菌。
4.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病毒。注意“属于”的有:(1)立克次体;(2)支原体;(3)细菌;(4)衣原体。
5.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恰当的描述——通常灭菌压力为2.05kg/cm2. 6.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不包括——荚膜。注意“包括”的有:(1)鞭毛;(2)菌毛;(3)肠毒素;(4)内毒素。
7.性接触传播不包括——朊病毒。注意“包括”的有:(1)生殖器疱疹;(2)解脲脲原体;(3)HBV;(4)HIV. 8.细菌内毒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抗原性强,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注意“正确”的有:(1)由革兰阴性菌裂解产生;(2)化学成分为脂多糖;(3)毒性较弱且无特异性;(4)耐热,160℃,2~4 h才被破坏。
9.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注意“正确”的有:(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2)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3)以复制方式增殖;(4)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
10.输血不是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毒性疾病为——戊型肝炎。注意“属于”的有:(1)丁型肝炎;(2)艾滋病;(3)乙型肝炎;(4)丙型肝炎。
11.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隐性感染。
12.血清中不能查找到的是——HbcAg.注意“可以”的有:(1)抗HBsAg IgG;(2)HBeAg;(3)HBsAg;(4)抗HBc IgM. 13.非特异性感染不应出现的病理改变——干酪样坏死。
14.使细菌具有侵袭力的结构成分——荚膜。
15.与细菌耐药性密切有关的结构——质粒。
16.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不正确的描述是——EI-Tor生物型可形成芽胞。注意“正确”的有:(1)有菌毛;(2)增菌培养基通常为碱性蛋白胨水;(3)G-,单鞭毛;(4)悬滴观察呈“穿梭”样运动。
17.内毒素性质的错误叙述是——用甲醛脱毒可制成类毒素。注意“正确”的有:(1)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2)来源于革兰阴性菌;(3)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4)性质稳定,耐热。
18.病菌致病因素的描述,错误的是——与病菌侵入的数量并无密切关系。注意“正确”的有:(1)病菌有黏附因子;(2)病菌有荚膜、微荚膜;(3)与病菌的胞外酶有关;(4)与病菌的内、外毒素有关。
19.内毒素不正确的是——化学成分蛋白质。注意“正确”的有:(1)耐热,160℃ 2~4h才被破坏;(2)来源:革兰阴性细菌;(3)死亡裂解释放;(4)毒性作用较弱,引起发热等。
20.Dane颗粒——乙型肝炎病毒。
21.AIDS传染源——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
22.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传染源——猪。
23.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等病毒的病毒体结构组成——核酸和衣壳。
24.宫颈癌有关的病毒——HPV. 25.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机理——裂解细胞壁聚糖骨架上的β-1,4糖苷键。
26.在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单糖发酵试验中,具有鉴别意义的单糖——乳糖。
27.灭菌的目的——杀灭所有微生物。
28.为预防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妊娠妇女(孕妇)。
29.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目的——对可疑或确诊的破伤风患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
30.以核酸为模板进行增殖的微生物——病毒。
31.卡氏肺孢子感染首选药——复方新诺明。
32.细菌内毒素的叙述,正确——只有革兰阴性细菌产生。
33.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肽聚糖。
34.细菌个体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
35.对淋病奈瑟菌(淋球菌)的叙述,唯一正确——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
36.耐盐细菌——副溶血性弧菌。
37.幽门螺旋杆菌——微需氧。
38.在下述情况中,排除无芽胞厌氧菌的依据——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呈表面生长。
39.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荚膜。
40.引起先天性婴儿畸形的病毒——风疹病毒。
41.引起疯牛病和人类克–雅病、库鲁病等的病原因子——朊病毒(朊粒)。
42.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43.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
44.夏季某日某建筑工地食堂,工人进食过夜的米糕食物中毒,致病——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45.适宜卡介苗(BCG)接种的主要对象——新生儿以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4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
47.属原核细胞型的一组微生物——放线菌、破伤风梭菌。
48.结核分枝杆菌形态学诊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抗酸染色。
49.结核分枝杆菌化学组成最显著的特点含有大量的——脂类。
50.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
51.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耐热性。
52.牙周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53.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显性感染。
54.与志贺毒素致病作用类似的毒素——霍乱外毒素。
55.标本涂片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菌体,革兰染色阳性,从菌体上有芽管伸出,但不与菌体脱离,形成假菌丝;将标本接种至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胞子,此微生物可能——白色念珠菌。
56.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注射HBIG. 57.聚餐3天后,突然出现发热、腹痛和腹泻。腹泻,始为水样便,1天后转变为黏液脓血便,并有里急后重感。应考虑的疾病和检查方法——细菌性痢疾;取脓血便分离肠道致病菌。
58.疑拟伤寒入院,两次化验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入院后第四天,TH 1︰80,TO 1︰80,TA、TB、TC 1︰40;入院后第十二天,TH、TO 1︰320,TA、TB、TC 1︰40,可诊断为——伤寒。
59.(对比记忆)
(1)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VZV.(2)与白血病有关的病毒是——HTLV. 60.(对比记忆)
(1)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异染颗粒。
(2)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中介体。
61.(对比记忆)
(1)在黏膜表面粘附时可产生分解IgA的蛋白酶——淋球菌。
(2)有典型的荚膜结构——肺炎链球菌。
62.(对比记忆)
(1)在黏膜表面粘附时,可产生分解SIgA蛋白酶的细菌是——淋病奈瑟菌。
(2)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葡萄球菌。
63.(对比记忆)
(1)人类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是——溶脲脲原体。
(2)人类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病原体是——柯萨奇B组病毒。
64.(对比记忆)
(1)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输血传播。
(2)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传播。
65.(对比记忆)
(1)钩端螺旋体感染可引起——黄疸出血症状。
(2)梅毒螺旋体感染可引起——脊髓瘤及动脉瘤。
66.(对比记忆)
(1)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支原体。
(2)只有一种核酸类型的微生物是——病毒。
67.(对比记忆)
(1)肉毒素作用机制——抑制胆碱能运动神经元。
(2)破伤风毒素作用机制——抑制中间抑制性神经元。
68.(对比记忆)
(1)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鼠蚤。
(2)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蚊。
69.(对比记忆)
(1)脓液量多,淡红色,稀薄的是——溶血性链球菌。
(2)脓液有甜腥臭昧的是——绿脓杆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