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十一学校,选课走班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 9年。如今全校4359名学生拥有4359张课程表,他们穿行于2055个教学班,每一天都在学习着成长。
在北京十一学校,选课走班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 9年。如今全校4359名学生拥有4359张课程表,他们穿行于2055个教学班,每一天都在学习着成长。 十一学校的每位教师都相信——教育应立足于面向个体的自主成长,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模式,让每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唤醒其沉睡的潜能。 为此,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创立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供学生选择。在这些课程中,除少数必修课外,其余大部分是选修课程。所有课程排入每周35课时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上课时段,真正做到自主选择。 如今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在确定选考科目时出现了20种组合方式,且选择被大家普遍认为难度极高尽可能回避的“理化生”组合的学生占了较大比例。这些现象都表明十一学校学生已经认识到“要为自己奔跑,并在长远的未来规划中确定高考的意义”。 在刚刚完成志愿填报的高三毕业生中,我们挑选了几种类型的学生,从课表中看看他们在十一学校的三年成长。 李雯菁:经历即财富 今天,当我即将走进清华大学之际,回首高中三年,我从看见高层就去选,到学会挣扎中的巅峰体验,再到学习平衡生活与学业的关系并指导规划未来,最后在高考这一站点中收获阶段性成功,这一路我体会着“成长的快乐滋味”。 高一课表 高考已经结束了,准备迈向大学生活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高一刚开学的第一个月里,自己在十一学校的生活。那段时间,我每天七点钟走进教学楼,在三层自习室自习,然后开始一天忙碌的学习。高层的课程内容往往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且大都需要以自主充分阅读教材为基础,对课前自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要求。但如何提取书中的关键信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都是高一的我所不知道的。尽管曾学过高一的常规数学,又同时在参加化学竞赛,但我依然常常卡在教材中的某个看不懂的地方一筹莫展。那时候,我最怕的就是两门或者三门高层课同时进入较难的章节。但也就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明白了提高学习效率是势在必行的事。于是,我开始选择上晚自习,从八点半到九点半,再到十点,尽管努力适应与调整,我却依然无法取得像初中那样漂亮的成绩,但意外的是,我并不沮丧。 自习不够,就在选课的时候不再同时选择技术和艺术;高等数学知识欠缺,就买来相应的教材阅读,再找会的同学帮忙答疑解惑。每当遇到问题,不想放弃就想办法解决,最终,我通过上网查、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慢慢弄懂了那些原本长得“奇形怪状”的公式和符号;也在自学中,学会了基础的求导与积分。 高二课表 挑战自己本身是一种乐趣,但是学习的状态其实需要生活的快乐与温度来保持。很多时候,战胜那些自己原本认为无法逾越的难关的,是能够平心静气地去感受、去思考的状态。高一下学期,我退出了占据大量精力的化学竞赛,将全部精力投入课程学习,与此同时,我增加了职业考察活动的安排,开始摸索兴趣所在。每当数理化三科的内容将我的心绪搅得较为烦躁时,我会用更为擅长也相对轻松的语文、英语学科的学习来调剂自己。我至今都忘不了一个周五下午,自己坐在学校花园的海棠树下看《古典之殇》,海棠花瓣吹落在书页上的那种感觉。 我抢到了西式烘焙课,并特意选择在挑战性课程较多的周一时段,调剂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增长了生活技能。继写作课程后,我还选择了英文演讲与辩论课程,这既在不同方面提高了英语水平,也提升了表达能力。 在十一学校的三年,让我越来越懂得经历的价值。其实每当面对那些困难与选择,我都会有很“痛苦”的感受,但是一旦经历过去再回首,会发现自己从这些无意之中的挣扎里面收获了许多无法言说的东西。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冷静,从容。 韩思嘉:选择理转文,学会为自己负责 走进北京大学的那一刻,我想到的竟然是在十一学校的第一节数学竞赛课。三个小时的课上,各路数学天才在黑板前对着我完全陌生的符号口若悬河,而我课下花了6个小时才仅仅勉强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听懂——那是2015年那个闷热而苍白的夏天,那时我是刚刚踏入十一学校大门的一名科学实验班新生。 虽然进入科实班,但我对理科的兴趣并没有对文科高,更不必说竞赛。让无数新生兴趣盎然的高一于我而言却像在茫然中打了一场流水一般的仗:数学竞赛、物理II、数学IV三门课是三辆高速飞驰的车,而我被拖拽在车后面,被处暑滚烫的柏油马路磨得遍体鳞伤。伤痕累累的我每次站起身都觉得自己并不属于科实这个集体,于是我为自己织起一层层纱做的茧把自己包裹住——用朋友圈和日记本里似懂非懂的文字、用对英语学习偏执的爱,把自己埋藏在人群的缄默中。 雾霭沉沉,我一次次想要转去文科班。我在夕阳里奔跑,越跑越轻,那个念头把我一点点从滚烫的柏油地上托起来,托起来——躺在云里,然后一切伤痕都会荡然无存。可一切改变都是不易的,我习惯了伤痕累累的滋味啊。我舍不得一次次含着眼泪往物理世界里毫无顾忌地猛冲,像风吹过伤口带来微微的却真实的痛感;我舍不得理科的所有老师,像宽大而温暖的翅膀让一切伤痛都变得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我舍不得这种理性和感性的碰撞感——于是我想,留住这种“穿越理性的感性”吧,我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转文。终于,当无数人告诉我,你去文科有很大可能考上北大,而在理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最终匆匆把理科的回忆打包,在高一的6月坐进了文科的教室。 高一课表 转文哪里是件容易的事?当课表一下转换,补齐一年落下的课是小事,最困难的是转变一种文科学习的思维方式。沿用理科“流程图式”的程序化思维方式只会把原本有机的知识单元学死,文科需要的是“模糊学的平衡”。但我一直用一种新人的热情在文科世界里摸索,在试错中磨合。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自学了历史、政治,高二的几次大考中一直保持年级前五的成绩。 高二课表 除了学习,我在高一高二一直坚持在多元的活动中将自己的世界打开。我学习数学自招,参加了模联会议、商赛,加入了公益社团和时尚设计类的社团。无数的经验让我的价值观得以冲刷再重建,让生命变得更加广博——就像单色的玻璃只能吸收单色的光,而融合多种颜色的白玻璃可以包容一切色彩的光。同时,我渐渐找到了生命里属于我的光。高一的数学自招课让我对金融有了强烈的兴趣,高二的艺术课指引我孜孜不倦地探索传媒领域,而文学写作的大学先修课让高三的我把生命和文学缝合在一起,让生命和文学共舞。如今,我不愿否定哪个梦想、选择哪个梦想,而会继续跟随兴趣的指引钻之弥深。 我从来不是什么成功者,只是在人潮中奔跑的一个普通人。而十一学校告诉我,奔跑本身,就是如西西弗斯一般的修行。 启示:课表背后的学习生态 一张张课表记录着学生们成长的故事,两位优秀学子的课表只是4300多位学生中很普通的两份,但其背后却能看到学校逐渐营造出的学习生态。这样的生态表现为: “差异取代差距”的校园生态日益呈现 十一校园里依然有令人仰视的学霸学神,但越来越多地个性与特长之星不断涌现,并且在学校努力创设出的各种机会平台中自由自在地欢腾。校园里呈现着一种气象,“我们之间并没有差距,而是各有差异罢了”。这样,你会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一词已经消失在十一学校话语体系之中。 “微利害竞合取代高利害竞争”的同伴关系正在发芽 同学之间不是靠行政强扭在一根班级藤上的瓜,而是因为兴趣相投、水平相近地选择而成为同学;我不是你唯一的同学,而是在各种课程组合中相遇;他不是我唯一的老师,即便是同一门学科我都会同时受益于多位教师;哪怕我们在任何一个课程中都没有交集,哪怕我们身处不同的年级,但是跨级跨龄的宿舍、社团、校园机会也会让我们因相处而彼此欣赏…… 当我们走出百平米的教室天地,每天在校园里都有美好的偶遇,那么微利害的竞合就在真实的交往中生长出各美其美的同伴关系,甚至走向美人之美。于是,自信者越来越多,学会欣赏、学会合作自然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重言传更强身教”孵化出的主流学习文化悄然生长 学校转型前,往往很难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文化”。尽管我们迫切希望每名学生都热爱学习,都自觉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但事实上,教师和家长总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硬拽着孩子去学习。要么一次次像猫抓耗子般地盯,要么一遍遍苦口婆心地描绘读书带来的美好前途,要么全校上下统一学习一个“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楷模榜样,可是,那些“熊孩子”似乎永远听不进。 然而,转型后的十一学校,不经意间地走过路过就会“撞见”一个你熟悉的伙伴。你或许只是在那张海报或展示区前停留一秒钟,但心里却掀起了涟漪:“哇,这不是和我一起上数Ⅲ的他嘛,看不出还有这本事!”“呀,那个学霸居然还是一个卫生天使呀!”就这样,一个个“身边的榜样”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诉说,渐渐蔓延开一种“不用言传却无处不在”的主流学习文化。它仿佛在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受人尊敬的,什么是损人不利己的;什么是这所学校里倡导的,什么又是学校所摒弃的……学生每天就在这样的浸润中反思与成长。 |
|
来自: luckyjohn97 > 《十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