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读书是一辈子的作业

 江山携手 2018-07-04

     读书,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人的一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阅读肯定是其中之一。汉代文学家刘向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以此劝勉不同年龄段的人,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营养。英國作家柯里叶尔《阅读之乐》说:“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沉寂的时候,书籍使我欢娱,远离一切痛苦。”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无事就静坐读书,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岁,便是一百四十。”为什么呢?古人说:“忙而不读书,则性真不现;闲而不读书,则別念窃生。”生活最怕放肆、恣情任性。读书全在自我勉励,发乎猛省、慎思明辨。庶此,学问与德业才能日益精进。1954年3月27日,爱因斯坦在给一位美国自学成才的实习机械师回信中却说道:“我认为你对我们社会的见解是颇有道理的。······你的来信还使我认识到,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现今的世界变化太快,一不留神就会被远远地抛在后面。特别是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要时刻努力着,要吸取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这便又要读书。周恩来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体现的是终生学习的思想。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与时俱进。这学的过程也少不了读书。在我看来,与书打交道是终身的事。人的一生之中,应该有或者也应该实现这样一些跨越:比如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到宏观;比如从肤浅到深刻,从狭隘到宽广;也比如从价值到认知,再从认知到智慧……可能还有一些。要实现这些跨越,大概主要由人的自身知识素质、品德修养、实践积累和认知能力等相关因素而决定的。一般而言,人具备上述因素越多越深厚,其实现的“跨越”就越多,因而获取或实现的人生价值也就愈多,反之亦然。这里所说的“跨越”,可能有点哲学意蕴,当属“自由王国”之范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须知,要实现这样的人生跨越,除具备上述之必须,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这些因素的具体量化和实践。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历练”、“磨砺”等等,比如失败、挫折、坎坷、苦难甚或悲欢离合凄清萧索孤独寂寥也或许丧魂落魄无颜见江东父老……有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人生之途,是书使人长见识,增才智,健体魄,益身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思想,塑造灵魂。随着年月的变迁,经历和见识也渐丰富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多了一些。虽然我看书比较多也比较杂,这都得益于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勤奋动脑,但书看得越多,越觉得没看过的书多;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不知道的多,求知的欲望就越强烈。我认为,读书要坚持“三贵”:贵在思辨,充分发挥人脑所具有的“信息屏蔽”功能,以思辨助消化;贵在求实,“知之不知也,是为知”,要“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贵在习惯,持之以恒。读书应有这样的态度。不想自己跟不上时代,不想变成老古董,那就必須多亲近书本,时时充实自己,不要让头脑生锈,須知精神愈用而愈出,头脑是愈用愈灵活。可见,读书学习,贯穿一个人的终生。所以,我把读书与写书当成一辈子的作业。

光阴如电催人老,几度苍桑叹白头。正如孔圣人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回想起来,我读书、教书、写书,一生始终与书为友。我尝戏言:平生无大志,唯有好读书。我这一辈子,最能结缘的大概要算是书了。我和书打了一辈子交道:念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书,也是小学(指读高中时曾代新婚之妻教了半年书)、中学(指在罗田县文教局工作时到宜林中学、县一中讲过示范课、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经常到县党校讲课)到大学(指省委党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都教过;看书、借书、买书、编书、著书、校书(指在任《党政干部论坛》月刊社长编辑时审稿、校对)、评书(指阅评大专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申报职称人的书和论文)。读书、教书、写书这三件要事直干到2003年元月退休。退休后我也一度想过随意、平静、潇洒的生活,尽管我已年老耳聋眼花,按理可以种种花、养养草,安度晚年了。但几十年的读书、教书、写书的爱好已形成习惯势力,刹不住车了。我想:卸任只是职务的终止,退休尚有发光的舞台。我不甘寂寞,自愿应聘到民办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任党校常务副校长,兼任“两课部”教师,继续从事教书和写书的事,圆满完成了学院交给的三项主要任务——制定一套党校工作制度、培养一支党校教师队伍、新编一本《入党培训教程》。沧桑岁月催人老,白驹过隙不可追;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腾。已到六十五岁的我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自请辞职回家,我想再没有不干不可的工作了,难得有充裕的时间读书,还可以做自己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了。但除了读书,我又能做什么事呢?我的老伴喜欢唱歌,参加了党校老干部合唱团,而且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从不缺席。而我热衷于读书看报,笔耕不辍,似乎每天都要上网浏览下载文章,在电脑上打字写书。我的老伴怕我损害了眼睛,劝我少看书不上网。我就对她说:“我爱看书,写点东西,就如你爱唱歌,参加演唱一样,喜欢就觉得不厌不累。喜欢一本书,就如喜欢一首歌,百听而不厌,细读无数次仍觉余韵犹存。其实一本书或是一首歌,不一定是极好或极完美的,哪怕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情节感动了我,或者只是一句让我心动的话,我也会感动不已,而且常驻我心,久久不能忘记。正如你喜欢一首歌,哪怕它只有一个旋律或是一句歌词深得你心,唱得心情愉快,你不也反复吟唱不已吗?” 当然,对老年人来说,“发苍苍、视茫茫”,阅读应以不太伤眼力,不必伤脑筋,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当作消遣,才能提高读书兴趣。退休后的读书生活,已不像往日那样,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读了,而是性之所至,随便翻翻。现在全国的报纸、杂志种类数以千计,新书更多,加上古籍,再加上网络书刊那就是不得了的天文数字,一目十行都不够用了。那只能尽力而为之,只能力求多看,不可能都看。现在 ,我主要是过去买的还没来得及看的书,和过去想看还没有看的书,以及新出版的好书。现在,我的阅读范围,说宽也不宽,说窄也不窄,因为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给自己“画地为牢”,到头来是自讨苦吃。我给我自己订的圈子是社会科学,其中以历史为主,历史中间又偏重于近、现代史,所以除了看一些这方面的书以外,我对文学也较喜欢,小说、戏剧也看一些,主要是著名作家的名著。报纸是不能不看的,但其种类太多,据说大小报刊全国有数千种,由于时间、精力、经济有限,不能不有所选择。我找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即订了份《中国剪报》。它堪称是文摘报中之佼佼者。其它的大报则到校图书馆阅览室或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去阅览,或者在街上的阅报纸栏上看看。平时多浏览《报刊文摘》、《特别关注》、《散文》、《随笔》之类的报刊杂志。这些刊物上的文章,虽不能说篇篇都是佳作,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敢于秉笔直书,敢于说实话、说真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客观公正地予以评说,且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这是退休后多读书的捷径。此外,因特网也是我读书的一个好去处。网上既可以选书,也可以购书,还可以读书,如果感到不方便,还可以下载、打印出来看,既经济,又快捷,提供了方便,增加了捷径,其乐也融融,何乐而不为?近来,还准备写几本我想写的书和文章。这样,整天价和书打交道,真是如鱼得水,在书海里遨游,使我健康向上,精神不老,生活得坦然、有意义。现在我不仅没有感到退休后一般人极易感到的空虚、失落、无事可做、惶惶不可终日之苦,仍然过得很紧张,很充实,很愉快!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英国一位诗人曾说过: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我们不应该停止寻索,寻索的终点就是我们的起点。我将义无反顾地完成一辈子的作业——读书和写书!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现仿造一首打油诗为证:

百年人生路漫长,花甲之年亦当强;延年益寿靠理智,科学养生能护航。

心理状态平衡好,知足常乐幸运长;输赢得失烟云过,人间正道是苍桑;

是非对错难分辩,装点糊涂有何妨?功名利禄不攀比,宁静致远恭谦让;

往年功过莫计较,众口评说有份量;与世无争和为贵,心平气顺保体壮。

膳食清淡讲营养,茶酒适度利健康;散步下棋自助游,适当运动莫逞强;

穿妆打扮讲典雅,老有所美更时尚;亲朋好友常来往,互学互帮共欢畅;

夫妻恩爱到白头,爱情之花永艳香;率先示范知荣辱,保持晚节切莫忘。

卸任只是职终止,退休尚可发荧光;发白才知智叟呆,老有所学增智商;

看书读报学电脑,上网开博建文档;岁月如酒自斟酌,读书三味细品尝;

人若有志心不老,笔耕不辍落华章;但愿终生歌为伴,笑傲书海度夕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