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读书要投入情感

 江山携手 2018-07-04

     有人问我,怎么他读了那么多书,脑中全无印象;而你读了书能够记住,还可以在文章中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当时我不好意思回答,搞得很尴尬。经过啄磨,现在我可以回答,那是因为有些人读书时情感投入得不够。投入了情感,有一些好的句子和观念就往眼里钻,然后直接流入心底,挡都挡不住的。读书认真,投入情感,必然会有好记性。如果看书时居然要看表,甚或关心午饭是否做好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那就坏了。不管是书不好,还是人不好,既然拿起书在读,走神是要不得的。我读书从来就聚精会神,而读到心动之处,会一品再品,若痴若狂;读到好句子,便吟咏再三,欲罢不能。可谓物我两忘。有时读得痴迷,家人喊我吃饭也听不到。读书而能感动,确实是幸福的事。作者呕心沥血书就的文字,与读者倾心交谈。那些拨动人心弦的,往往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或理性色彩。优秀作品是感人的,情感的力量穿越了时空,那些人类渴望拥有的真善美的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打动我们。比如经典的人物形象,作家把普遍性与个性结合在一起,用艺术的表达手法传达了人内心的渴望,人们读时会在心里说:原来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要做的,他替我们说了,做了,倍感亲切。就是自然科学作品依然能打动人,它揭示了自然的秘密,把人们的困惑和想知道的事情,准确地加以分析表达,读后获得了知识而深感敬意。有时,我读到一本难得的好书,我的心早已被文字打开,被作者那双慧眼穿透。发现作者说的,正是我想的,作者偷去了我的心,并把它说了出来。我多次被书中的情节弄大笑小哭!我经常以为我就是书中的那个人,为书中的人物的喜悦而喜悦,为他受的委屈、不平的遭遇而伤感。比如:我第一次读苏东波的水调歌头中秋,我便陶醉了。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传统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或阖家团聚,或三五好友,赏月、祭月、品酒、吃月饼祝福团圆。苏东波的名作《水调歌头》是一首描写中秋的诗词里最好的一首,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人抒发了对亲人怀念之情,也可说是在中秋之夜,对天下一切人所表示的美好祝愿。现抄录如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后,深感余词尽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真是神奇。苏东波把艺术玩转了。月亮成为人格的象征,成为美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我不知道世间还有比这更美的描写。所以,不知有多少次,每到中秋节,我就要把这首词找出来,朗读朗读。又比如,我在失落或孤独的时候,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会使浮躁的心得到慰藉。书,多么细腻地理解着我们的奇特而难以解释的内心;它多么精确地传神,把你我时而欢喜时而痛苦的动荡感情宣泄出来,它在我笑时,洒一抹阳光,她在我哭时,敞开胸怀,让我尽请挥洒眼泪。如果有谁在这时来打扰我,我会很烦躁,很生气。

    读书,就像匠人切磨鑽石,每一部书都是一具切割轮,磨除晦暗表层,让智慧穿进內心,折射出美丽光芒。前些天,我在网上浏览明清小品,虽然《菜根谈》、《呻吟语》等名气不小,但是其中的腐儒气、寒酸气、学究气让人读了不爽,还是觉得陈眉公的《小窗幽记》、张潮的《幽梦影》不错,讲情讲韵谈诗谈酒赏花逐月,颇有会心,因此我多看了几遍。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诗意的生活。别人说此书可以置于案头、枕边、囊中,随时翻阅。我立即下载备份保存,并将其中说到读书的地方抄了一些:(1)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2)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3)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为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4)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5)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6)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7)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厨。(8)读诸葛武侯《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9)心无机事,案有好书,饱食晏眠,时清体健,此是上界真人。读《春秋》在人事上见天理;读《周易》在天理上见人事。(10)辞娴美,《西厢》以后,无如《玉合》、《紫钗》、《牡丹亭》三传,置之案头,可以挽文思之枯涩,收神情之懒散。(11)要治世,半部《论语》;要出世,一卷《南华》。12,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13,惟书不问贵贱贫富多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以上摘自《小窗幽记》)(1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15)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16)《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17)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18)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19)阅《水浒》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著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2),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21)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22)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前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以上摘自《幽梦影》)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读书讲究情致,即要用心用情读书,深入进去,方可感动,才有所收获。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说读书特别是在朗诵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人生经验,没有感情的读书,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肯定是读不好书的。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只要我们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才能读好书。因为朗朗读书声,特别是朗诵,是以声传情的艺术。所以,读书要做到:(1)创设情境,诱发丰富、逼真的想象。要读出感情,就要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通俗地说,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再现真实可感的生活场面,激活生活体验,拉近自己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引起与书中人物的情感共鸣。(2)理解内容,准确掌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读书声,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动不了情,读得枯燥无味。其原因是没有真正走进作品,没有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而把握作品的内容,首先要清除障碍,打好基本功,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美,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因为只有把握了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3)多读多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用心去练习,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