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博物馆 馆藏战国玉玺印

 历史探奇 2018-07-05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   战国,印面2.0×2.0cm,通高1.6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

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此玉印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青玉鼻钮“  薈信鉩”
 
 战国,印面2.2×2.2cm,通高1.7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薈信鉩”四字。战国时期的玉印文字笔画多为每一笔的中部较宽,字口亦深,两端尖锐,字口略浅,表明是砣轮砣磨造成的。印身色泽温润而暗,似光亮含而不露。印身有璞天成。此印顶钮狭长,印台较高,厚实敦稳。其形体较大,在战国玉印中比较少见。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白玉鼻钮“絑   ”印
    
 战国,印面1.6×1.6cm,通高1.3cm。
  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絑  ”二字。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淡雅致,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细观单独的印文,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作品并不具备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转载]故宫博物馆 <wbr>馆藏战国玉玺印
青玉鼻钮“计官之鉩”
 战国·楚,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