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称帝后重赏群臣,唯独张良提出不同要求,结果因此救自己一命

 昵称413468 2018-07-05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提起“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人们的脑海中想必都会浮现其“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事实上,张良确实是一个极其聪慧的人,在一场事关生死的抉择中,他做出了最佳选择,让自己在重重杀机中保住了性命。

刘邦称帝后重赏群臣,唯独张良提出不同要求,结果因此救自己一命

▲张良剧照

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对昔日功臣进行封赏,其中张良得到的赏赐是齐地三万户。刘邦让张良自选三万户时,张良却直接拒绝了,他只想要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须得知道张良拒绝的这个赏赐何其之大。齐国凭鱼盐之利富甲一方,远非一个小小留县能够企及。那么,张良为何要拒绝这一厚赏呢?原因无他,张良若是接受了这厚封,便会有性命之虞。

刘邦称帝后重赏群臣,唯独张良提出不同要求,结果因此救自己一命

▲汉高祖刘邦剧照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刘邦加封功臣时,所封爵位最高只是侯爵,重赏的也都是早期跟随他的老将,其中很多都是沛县人。这些足以说明刘邦心里是有打算的,非刘氏不得封王,只是时机尚不成熟,他没有表露出来。此外,不是从沛县就开始就跟刘邦打拼的老人,是很难得到其真正信任的。

刘邦虽然未有明说,但张良凭借他对刘邦的了解,已然心知肚明。刘邦给他三万户,看似是给他最高封赏,实则是对他不信任的表现。刘邦之所以不信任张良的原因有很多。尽管张良很早就投靠了刘邦,但张良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韩国丞相,张良最初也确实是韩王的人。

刘邦称帝后重赏群臣,唯独张良提出不同要求,结果因此救自己一命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在项梁、项羽叔侄集各路义军首领共商大事的一场会议上,张良对项梁提议:“你看,你现在已经立楚王为后人了,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多树党羽,韩王诸多公子中,横阳君成最贤,可以立他为韩王。”鉴于二人之前早有情谊,项梁便一口答应,同时还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相当于丞相)。可以看出,张良首先是韩王的人,其次才是刘邦的人。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张良只是送了他一程,并没有跟他一同回去建功立业,而是重新回到了韩王身边。这些都说明了,早期的张良并不是刘邦的人。

刘邦称帝后重赏群臣,唯独张良提出不同要求,结果因此救自己一命

▲徐州沛县汉城

刘邦称帝后,随即开始排除异已,昔日项羽手下的臣子都被他逐渐诛杀,一些手握兵权的臣子也被慢慢架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韩信。韩信当年参加了刘邦和项羽的会战,用计帮刘邦打败了项羽。项羽刚死,刘邦就从韩信手中收回了兵权,借口让韩信熟悉楚国的情况,将其改封为楚王。实际上,刘邦就是害怕韩信造反,所以才让他离开自己的大本营,唯有如此刘邦才能安心。

张良目睹了整个过程,对帝王心思实在是有了深刻认识。一直到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也没说过一句话。毕竟这天下已经是刘家的天下,刘邦以后考虑的都是如何把这天下长久地留在刘家身边。

刘邦称帝后重赏群臣,唯独张良提出不同要求,结果因此救自己一命

▲明代《史记》书影

纵观历史,只有两种人敢向皇帝索要重赏——要么是像司马昭、曹操等可以轻松废立皇帝,要么就是活得太久想找死的。张良这样的顶级谋士,自然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拒绝齐地三万户是必须的。不过高祖刘邦已经让张良挑选封地了,不选也是不行的,那么张良究竟该选择何处呢?

事实上,唯有留县乃是最佳选择。留县既是刘邦与张良的相遇之地,同时留县的名称又一语双关——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说,是你刘邦要我留下来的。凭张良的智慧和刘邦的悟性,两人自然是心照不宣,从此相安无事。留下来的张良,再也不建言献策,因为有萧何处理国事,他当然是少说为佳。

刘邦称帝后重赏群臣,唯独张良提出不同要求,结果因此救自己一命

▲张良剧照

毕竟张良是战略家,和政治家萧何的定位不同。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张良能够发挥极大作用,但到了和平时期却毫无用武之地,甚至还会成为统治者所忌惮的对象。张良之所以是智者,就在于他很清楚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自选留侯实为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