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大同县吕家大院,一颗被埋没了三百多年的明珠!

 梁园处士 2018-07-05


世界吕氏宗亲总会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吕;请点击上面世界吕氏宗亲总会”关注,拥抱中华吕氏大家庭,我们在北京为您报道全世界吕氏大小事,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吕氏文化,共建繁荣吕氏,传播吕氏正能量。

古老的桑干河与御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20世纪八十年代,坐落在这个小平原上的落阵营村,因盛产玉米,被誉为“晋北粮仓”。走进这个村庄,你会感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一扇扇沉重的大门,那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深宅大院仿佛飘荡着历史的叹息声,让你回到一种沧桑的往事里。南有乔家大院,北有吕家老宅。几百年前,当乔家、渠家、王家等富商在晋中崛起之时,在晋北,在吕家的这一处院落里,也悄然孕育着商业文明的曙光。

传说古代有只风凰落在这个村庄被一位晨起的媳妇惊飞,又北飞50里落在大同,所以北魏在大同建都,取名平城。村民惋惜地说,我们这儿差点成了魏都。人们把这个村庄取名为“落阵村”,指凤凰曾落经落过一阵子,后来,闯王李自成手下有一名叫吕太平的将官,传说此人系李自成一个族侄,起义失败后带着一营兵马在这里隐姓埋名,落脚谋生。有一天河道发洪水,吕太平发现有一个姑娘被卷入,就把她救上岸来,后来他们结成夫妻。从此,他在落阵营村安家落户,士兵们也纷纷解甲归田。之后村庄渐渐兴旺起来。村名后边也增加了一个“营”字,这就是“落阵营”的来历。


落阵营村属大同县杜庄乡管辖

东距大灵线5公里

南距北岳恒山35公里

北距大同市25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

河道开阔 土壤肥沃

牛羊遍野 风景秀美


著名的改革先锋、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就出生在这个村庄。落阵营村现有1900多口人,主要以昌姓为主,近代由于外姓的迁入使得这个村的姓氏也呈多样化,主要的姓氏有吕、范、张等,其中吕姓仍占40%之多。

吕太平为吕氏家族之祖,他的后代多有出仕为宦者,还涌现出了一些名震晋、津、蒙等地的商人,并在财富的积累过程中,创建了吕家大院。

吕太平在落阵营村落脚后,开始了农耕生活。因为村庄土地肥沃,加上他的勤劳,很快就在这里生存下来,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吕太平生三子,长子吕仓,次子吕殿,三子吕库。乾隆末年,吕殿的儿子吕庆出生了,吕家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吕庆自幼聪明好学,喜爱诗书,半耕半读,没有中过秀才却向往那种诗书门第的生活。他很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特意聘请浑源香水寺的一名举人为子孙授课,虽然自己并没有谋上一官半职,却为子弟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吕庆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维仁维礼、维信,三兄弟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雇有长工,每家的院子都附带着一个车马大院。因受父亲影响,三兄弟都喜欢读书,以“耕读传家”自勉。吕庆有七个孙子,即吕宝、吕艾、吕璇、吕煜、吕瓒、吕瑭、吕玢。除老六吕瑭步入仕途外,其余六人都涉足商业,尤以老大吕宝商绩显赫。


吕宝先在村中经营油坊,后到大同城开商铺,起名叫“庆云祥”。据清黎中辅所撰《大同县志》记载,吕宝于道光年间曾捐银十五两资助县志编撰工作,可见当时的吕宝已为大同名绅。吕宝为吕氏家族崛起的一个关键人物,他18岁当家,与几个兄弟在御河湾开滩造地,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不少土地,但他并没有被土地束缚住手脚,脑子里更多了一点乡村资本家的经营意识,率先开办了吕家油坊后来他进城开店,做起了粮油生意,由于经营有方,生意日渐红火。据说他的粮油店门前常年车水马龙,购货者络绎不绝。

当年阳高的獾子窝有一家油坊,因为管理不善,濒临倒闭,打算卖掉。吕宝听到这一消息后,不顾父辈的反对,率二弟吕艾赶到獾子窝,当即购下了这家油坊。吕宝认为獾子窗是个非常吉利的名字,獾子这种动物浑身都是油,开油坊用这个名字当然很好。他对吕艾说:“獾子窝不出油,什么地方出油呢?”

油坊扩大之后,吕宝常年奔波于山西、内蒙两地,大量从内蒙购进菜籽,以满足油坊的需求。据说,购下阳高獾子窝油坊的当年秋天,吕宝、吕艾兄弟俩到内蒙买菜籽,当地人说:今年雨水大,把很多菜籽都浸烂了。”他俩找到一家大户,谈明来意,这家大户存有大量菜籽,打开仓门一看,里面的菜籽积有五尺多厚,上面的菜籽已经糜烂,生出了白毛。吕宝抓起一把,满手水渍。东家见吕宝皱了眉头,就说:“太阳一晒,还是好菜籽。”吕宝说:“晒干也不是上等菜籽,放到油床上榨不出油,作籽种怕油也发不了芽。”东家见他要走,便有些着急,吕艾看在眼里,偷偷对昌宝说:哥,还是买下吧。菜籽积得这么厚,浮表的一层也结成了硬块,水渗不到底。”吕宝会意,于是和东家再三商磋,按糜烂的菜籽价买下,先不交钱,待菜籽全部运走后结付,并写下契约。接着二人又赶到另一大户家,用同样的手段买下了油菜籽。

为谋求最大经济效益,吕家兄弟认为现在油价平稳,如果立刻把榨出的油投放市场,势必造成油价跌落,赚不了钱。于是就决定投入资金,到附近城镇大量购买成油,入库封存。兄弟俩先后到应县、浑源、灵丘等地,大量买油,购进后贴好封条,就地存放在当地油坊。由于市场食油紧缺,油价开始上涨。一年后,油价还在猛涨,吕家二兄弟见时机成熟,派人分别到应县、浑源、灵丘开库放油,猛赚了一把。这以后,他在这些县也开了粮油铺,都称“庆云祥”。


在经营粮油的同时,因为长期奔波在内蒙,吕宝发现胶坊生意不错。于是在绥远、呼和浩特市等地又建起了多处“胶坊”,就近收购羊皮、牛皮熬胶,运往各地销售。一时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吕家商业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

 走进吕家大院,你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儒家文化气息,看到科举制度的一些影子。比如有一处院落的影壁上,雕刻着三位书生等待大考张榜的情景,上面题有“碧桐茂蔚阴高轩,又见凌晨喜雀悬,借问闲情何所报,祯祥早已兆三元”的诗句。

这首诗是吕宝的六弟吕瑭于光绪六年(1881年)题写的。

吕瑭自幼聪颖好学,他办过私塾,自己任教,学生中就有后来任吏部尚书的本县大王村人氏李殿林。道光二十四年,吕瑭带着家人的希望,赴京参加大考,一举考中,成为甲辰恩科举人。此后走上仕途,授刑部主事,后派到遥远的云南边陲任孔阳州知州,石膏井盐提举。任云南同考官多届。也许是渴望回到故乡,或者是适应不了云南的气候,吕瑭后来调回离山西不远的河南大府任职,领三品衔,此后再没有升迁,死后封“忠义大夫”。

吕瑭在云南孔阳州任知州后,吕家大院开始兴建。

吕家大院占地面积约40亩左右,据吕家后代介绍,这片主建筑群动工前后花费了13年时间。这些院落,过去都是门上挂牌匾,“进士”、“贡士”、“名医”触目可见,门前台阶高大,石狮威严,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蔚为壮观。每一个院子都是三进三出过厅廊檐,画工精细,四梁八柱,门楣窗棂,青砖砌墙,筒瓦盖顶,猫头滴水,五脊六兽。

吕家大院房顶上的兽头,都是张嘴铁甲兽。据说这种张嘴铁甲兽,不是谁也能用的,只有那些取得功名,享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人家才可以拥有。

在吕家大院正院的屋顶中央,有个像虎又像狗的雕塑,这种怪兽叫“鳌”,据说鳌为狗所生,九狗出一鳌,十分凶猛,耸立在屋顶中央可保一院平安。

吕家大院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在这里既能看到云南、河南民宅的影子,又能看到天津民居的风格。前者不难理解,因为吕瑭在这两地做过官,后者可能与曾任天津县令的吕生春有关。


吕生春是吕瑭的独子,咸丰十一(1861)年辛酉科拔贡,由于成绩优秀,很快被钦点即用知县,他是戌子、乙丑江西省同考官,后又调任直隶天津知县加同知衔,据说深得李鸿章信任。吕氏父子勤政有名,经李鸿章上奏,垂帘听政的慈禧特赐吕家殊荣,准许其在主厅门前用斜砖铺砌了一块三米见方的宝地,略高于院面,文武官员或庶民百姓,到这里都要跪拜。

吕生春在天津做官时,吕家也在此开辟多处商号,这些商号与吕家所有的商号一样,一律称为“庆”字号,可能是为纪念吕庆吧。据说,天津杨柳青一带过去就有庆字号的产业。吕生春命薄,因吸食鸦片,42岁即病亡。临终时留下遗嘱,天津的庆字号谁经营产权归谁。为什么会这样做,至今仍是个谜。


吕生春的长子昌清奇,监生,即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一个收容未第士子的学校。通过学习,吕清奇被任用为国史馆善录本纪告成,议叙盐大使。吕家有功名的还有吕瑷,吕玢,吕生直,吕生江,吕生胃,他们都是不同年代的秀才或贡生。

吕家大院整体呈一种开放性结构,各处院落互相勾通,既不像乔家大院深门闭户,也不像王家大院壁垒森严。在这些院落,我们可以见证多种文化的共存,吕家后人的血液里流淌的并不全是商业的因素,它并不排斥科举制度代表的儒家文化。而在吕家众兄弟中,也有行医的郎中,据说吕生春便有妙手回春之术。吕家还有以方术为业者。我们可以想像,正是因为这种博大包容的胸怀,才成就了吕家大院的辉煌。

随着吕生春的病逝,吕家开始衰落,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吕家各处商号纷纷解体。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家族从此黯然失色。

推荐路线:
导航大同县落阵营村
门票:
免费


来源:大同县旅游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