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药神》观后

 昵称10078544 2018-07-05


DesireRyan Adams - Demolition

我是在三周前看的《我不是药神》,看完了主办方问我:菜头老师,您觉得这片子怎么样?当时我就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难于用言语表述。我相信你很快也会面临相同的状况,所以你可能需要在看电影之前读一下我这篇文章。


为什么我会极为尴尬?因为在我的朋友圈里,打从春节开始,就不断有电影圈和媒体圈的人在狂赞《我不是药神》。注意,这里的“狂赞”并不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而是完全可以按照字面理解---狂暴地赞美:


“绝对神片!”

“写实主义电影巅峰”

“中国影史上的新丰碑!”

“成片反超文字剧本效果的杰作!”

“真正值得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国产电影!”

......


你想一想看,从春节到现在,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能看到这样的赞誉之词。你再想一想,能出现在我朋友圈里的都是什么人?他们说话又是什么分量?所以,那一晚我是戴着护膝去看片的,怀着今晚跪就跪了的心态去学习的。正因为期待值被调到如此之高,当别人问我“菜头老师,您觉得这片子怎么样”的时候,我就张口结舌,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确实神作”?


你现在的状况应该和我类似:《我不是药神》经过了一周的点映,相关的影评早已经在网上满天飞。在你还没有去看这部电影之前,你就已经被各路赞美轰炸得摇摇欲坠,觉得唯有掏钱买票才是唯一正途。那我要正告你:别这样!保持平常心!这样你才能真正欣赏这部电影,而不是被赞誉之词毁掉整个夜晚。


《我不是药神》是不是神片?是不是巅峰?当然不是,你怀着去看《霸王别姬》、《活着》的心态去看电影,那么收获的就一定是失望。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把它和这几年的国产电影相比,和同期的国产电影相比,那么《我不是药神》毫无疑问地能够轻松胜出,而且优势相当明显。它起码让聚光灯打在了我们周围的真实生活上,真正关照到了世道人心,会让老百姓、白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坐在影院里同样心潮起伏,同样泪如泉涌。


电影宣传机构总喜欢用“诚意之作”作为宣传语,以至于让“诚意”这个字眼完全失去了诚实。什么是真正的“诚意”?《我不是药神》里有答案。在电影里,揭开的真正的现实,提出了真正的问题,触及到了所有人的隐痛和困境,这才是所谓“诚意”的立足之处。单论这一点,《我不是药神》足以一骑绝尘而去,把同辈甩下十个身位。


所以,《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严重推荐级的电影,绝对值得这个夏天去电影院里观赏。更何况它完全有现象级电影的卖相,很可能是未来一周的全民热点话题,如果你不希望在餐桌上被大家冷落的话,那么你应该尽早去看一次。


那我尴尬又尴尬在哪里?因为我的看法和同场去的其他人都不同。我赞同电影值得推荐,我赞同去电影院观看,我赞同它能打动电影观众,我赞同它能够创造惊人票房成绩。但我不赞同它是神片,我只能把它视作一部良品。


这句话到了明天电影正式上映,也许就会成为一种伤害。会有许多人泪眼婆娑地发怒:这种片子都不是神片,你和菜头还有没有心肝?!你除了会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还会做什么?!所以,下面的话是写给那些看过电影之后,愿意心平气和讨论一下电影得失的影迷,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一下电影故事:


看完电影,擦完眼泪,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电影里没有任何一个情节超出了你的预期?当任何一个新事件发生,一个新人物登场,你都能轻易地猜到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是这样吧?也就是说,在剧作的故事设置上,电影选取了最随大流的讲述方式,全力求稳。那些古老的桥段和熟悉的转折,一点都不新鲜,但胜在有效。所以,就这么讲故事一路讲到最后,你还是抑制不住地热泪盈眶。这就是良品的特点,保守而有效,处处达标;而神作一定是超越预期的,时常有神来之笔,天外飞仙,用一种你无法预先知道的方式讲述故事,带给你全新的体验。


如果你比较敏感,那么,片子的前四分之三看下来,你会始终有一种不大舒服的感觉,就像是在水里挥拳,情绪不能完全释放。剧情是跟着你的设想走,但是情绪却在和你作对。为什么?因为全片的主要人物都是喜剧类型的:利欲熏心的好心肠小店主,狡诈懦弱的勇敢病人,违法乱纪的爱心神父,跳钢管舞的慈爱母亲。看到这些人物的时候,你本能地期待他们会让你发笑。但是,这么一帮人聚集起来,却是为了演出一场悲剧。所以,你想笑笑不起来,想哭他们又太喜感,你的情绪就始终憋在心里。想一想看,一群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给你演《茶馆》,你看着是什么感受?能不能算是神作?


最后,《我不是药神》对应的真实事件里,主人公就是白血病患者,他去购买印度高仿药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救自己的命。但是,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彻底更改了这一设置,变成了一个根本没有得病的普通人,因为生计困难而去贩卖药物。相关人士解释说,这个改动一是为了过审,二是为了提高戏剧冲突的难度,让电影变得更有观赏性。看完电影之后,请你再回味一下,这个改动算不算好?算不算成功?请考虑这么一个问题:


一个主人公从利己转变到利他,这个转变如果要能说服观众,最为合理的人物设置应该是什么?


为什么许多电影里,这种利己到利他的转变经常要伴随着某个角色的死亡?如果一部电影里,为了达成人物的转变,需要许多角色血流成河,又说明了什么?历史上有什么神作需要用如此之多的人命进行献祭,只是为了说服观众,主人公有必要完成这种转变?


良品无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