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戚一句话,我家就让我改志愿”

 一纸青葱写朱尘 2018-07-05

 

前些日子帮一些读者参考高考志愿,然后就变成了倾听他们的抱怨。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希望马上进入大学的读者不要太慌。(不过我猜你们现在沉迷二次元,也就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几天可能会慌一下。)


“你们态度能不能坚定点?别人一句话就把决定给改了!”


青葱酱当初填志愿的时候,也是不容易。


原本觉得自家亲戚也没那么多,过年也串门也就那几个,谁知道一填志愿全冒出来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总有几个是自家亲戚。


这个说“那个专业不好,不好就业”,那个说“这个专业太差,就业面窄,没前途”。


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想抱怨自己的专业工作太累不是人干的,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不够钱,只能每个月拿着可怜巴巴几千块的薪水过活,所以把锅摔给大学专业。


总而言之,不管亲戚现在混得怎么样,只要说出“就业有点麻烦”这条中心思想,家里人就或逼或劝,力争把志愿改成好就业的。


我有个读者,他的情况则是有点讽刺。在高考前,家里就专门买了本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南,然后他爷爷就天天看,天天研究,拿着笔在旁边做笔记,态度严肃认真,看着还挺客观的,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准备可谓是相当充分。最终决定让读者小哥当个医生——医生工作稳定啊。


而报志愿的时候,这位小哥力排众议,第一志愿填了个自己喜欢的艺术类专业,家里也逐渐被他说服,转而支持他的决定。


正在这时候,一个知道哪里来的亲戚,打电话说“艺术类专业不好就业”,然后家里态度就陡然一变,既不管自己之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听小哥的想法。


“去掉!必须去掉!”长辈们义正言辞,气势咄咄逼人,分分钟要拿皮鞭打人的感觉。


“亲戚怎么了,难道别人的话都是对的?”

当读者小哥给我说他的情况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


“啊?艺术类不好就业?”我手里就有好几份一二线城市纯艺术类专业工作的招聘信息,这还是我看其他职位招聘时顺便一块看到的,压根就没刻意搜集过,这样也算不好就业吗?


于是我问这个小哥,“你亲戚在哪个城市?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


一线城市和二三四线城市的需求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些工作目前只有一二线城市有需求,甚至是只有某一两个特定城市才有需求,对这些城市而言,这些需求甚至可能是某种刚需,必须要满足。三四线城市的人可能都无法理解这种需求,只能将其归类于“城里人真会玩”、“人傻钱多”这类范围。


小哥给我说,他只知道他这个亲戚是教艺术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美术生朋友也在劝他不要报艺术类专业,没前途。所以搞得他现在心里很慌。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误区,我们会因为血缘或者感情而信任一个人,进而无条件地相信这个人的观点。父母那一辈人可能很相信亲戚的话,年轻一辈的人可能更相信朋友的话。


劝他不要报艺术类专业的朋友是美术生又能怎样?美术生也只是美术生而已,她可能连大学都进去看过,所有对专业的了解,也都仅仅局限于“听我的老师这么说”。而她的老师、他的亲戚,如果真的有本事,又怎么会沦落到只能教艺术生?


我没有歧视那些教艺术生的老师,只是,“没有其他选择,所以只能教艺术生”和“我有能力做其他事,但我就是想教艺术生”这两种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一个人一边厌恶、嫌弃、鄙夷着自己干的事,一边又继续干着这件事,丝毫没有停手的打算,那只能证明这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没啥成功的规划,他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父母:“你选专业只看兴趣,我们却担心你赚不了钱!”

父母的担忧,坦白讲,很现实,但更多的只是他们自己的一种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来源于——对这个高速发展世界的未知。很多新职业在兴起,同样,很多旧职业在消失,如果孩子学了四年之后,突然发现:诶,这个社会不需要我!


这种感觉就很操蛋。


“医生好啊,医生工作稳定,不会失业!”

“警察好啊!工作稳定!”

“军校也好啊!工作稳定,家里好几个人都去军校了,你也去好了!”


这些想法的所有根源都只有一个——毕业直接就业,工作稳定,不会失业


对父母而言,生活的负重已经消磨了他们的胆量,让他们变得不敢冒险,不敢尝试新鲜。中产阶级及以上阶级家庭的情况可能还好,普通大众家庭的情况则没那么轻松,有些人就是想抱着一个铁饭碗,这辈子就再也不撒手。


想要他们改变,也不是不可能,就像鲁迅说的,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如果再深挖父母的观点,会发现一个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观点:


他们之所以对儿女的未来焦虑,之所以对未知环境焦虑,其出发点在于——对他们而言,出了大学校门,就用不着学习了,只需要用大学学到的东西工作就可以了。


这种思维很可怕,把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都归结于大学毕业前的努力,把大学毕业工作后的学习和努力,夸张一点说,视作不合理、不应该,甚至是脑子进水的想法。


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河北唐山要取消收费站,结果遇到反对,反对的人是收费站的工作人员,理由是:她把青春都交给收费,现在啥也不会,也学不了什么东西,再去找工作根本没人要他们。


这就是个很典型的反面案例。


工作之后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吗?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接触到的人,里面确实有一些人工作之后,每天的日常就是就完成工作,然后就刷抖音玩游戏看小说,几年十几年都是一个模样,工作不变,工资不变,还是毕业那年就拿的小几千,只是多了油腻的皱纹,和越来越无法控制的身材。可能一场技术变革,就能让他卷铺盖滚蛋。


而我接触的另一群人,有的将近四十岁了,还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不是公司强行安排的那种培训,是自己掏腰包交学费的,只为提升自我的学习。在很多价格很高的知识付费群里,这类人随处可见,他们不是企业创始人就是公司高管。


所以,工作之后还要不要继续学下去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全看各位未来的打算


有些人什么都没有做错,然后就被时代抛弃了。


父母虽然也焦虑这个问题,但他们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前几天看朋友圈,发现北京已经开始用无人驾驶送快递了。我不知道全国推广需要多久,只是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的职业生涯怕是可以看到终结了。


体力劳动很容易被取代,但脑力劳动,被AI取代也不是太难。


以律师为例,律师服务一直被认作一种脑力活动。法学这类专业看起来很好就业是吧?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我爹也想劝我去当律师来着。但现在的最新情况是,美国很多法学院的高材生,他们一毕业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难题——因为在美国律师界,人工智能开始推广,律师的工作量大幅下降,这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律师了,接着这些毕业生就找不到工作了。有人认为,一旦人工智能广泛普及,美国将有70%的律师面临失业。


其实说这么多,我也不想传播焦虑。


大家的志愿该填的也都填完了,填了喜欢的志愿的,别太高估专业的前景;志愿追悔莫及的,也别太沮丧。


高考定不了终生,大学也一样。


人生这条路,不到死亡,都不算终点。


青葱酱:

知识不是翻身的资本,创造力才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