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购创新出路在哪里?

 常事范围 2018-07-05

  • 在商业保理融资业务中,保理商关注的是承租人的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而在融资租赁的审核环节相对简单,只要租金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保理商就会购买租金收益权,实现快速融资。但是在保理融资环节的担保措施仍是重中之重,本文汇总保理业务中几类常见的担保措施。
半个多月前,在阿里巴巴总部参加了中国采购商学院的第5期CPO工作坊,之后一直繁忙,今天得空总结一下。
CPO是企业首席采购官的简称,CPO工作坊中有个头脑风暴的环节,参加学员分成4-6人组成的小组,每个小组提出4个期望要讨论的议题,而后由所有学员投票,得票最多的四个议题成为当天讨论的议题。
“采购创新出路在哪里?”,从16个议题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天得票最高的议题,也是当天讨论最热烈的议题。当时在现场,笔者也零星表述了自己的想法,现尝试着系统地总结出来,烦请各位师友指正。
职业使然,讨论议题,首先需要破题。
“采购创新出路在哪里?”,到底是讨论“采购创新”,还是“采购的创新出路”?前者侧重“如何开展采购创新”,进行创新业务、创新技法上的讨论;后者侧重“如何促进采购开展创新”,进行创新管理、创新激励上的讨论。当天参加学习的都是营收5亿以上的企业采购部门高管,所以关注点应该是后者,即“如何促进采购开展创新”,也就是探讨“采购创新管理”的问题。采购创新如何能够提高效率、实现效益、保证效果,大致可以从四个维度考虑:
创新动力
动力是采购创新的前提。“采购创新出路在哪里?”成为当天得票最多的议题,某种程度上反应了CPO们的共识,“以往的做法不太管用了,需要寻找新的办法”。“上游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下游产品售价的难以上涨”,是当下大部分企业面临的常态。为了保证利润空间,企业从以往的“抓销售”转向了“抓采购”,期望采购能控制住成本。
“上游不断涨,内部不让涨”,采购压力可想而知,不给供应商涨价,将面临断供;若给供应商涨价,控本任务将不能完成,压力之下,甩手不干显然是下策,创新动力就自然产生。
创新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概率往往大于成功概率。因此,探讨采购创新动力,只考虑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考虑相应的激励或容错机制,相关做法其他领域已比较成熟,可以相机借鉴。
创新空间
创新,在哪儿创新,对谁创新?前者是创新空间,后者是创新对象。
采购的创新空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采购流程上,请购、询价、比价、下单、跟踪、收货、付款,是否有可以挖掘的环节?
供应商管理上,开发、协议、协作、评价、培育、帮扶,是否有可以提升的环节?
产品市场周期上,研发、试产、量产、销量爬坡、销量萎缩、停产、售后支持,是否有可以作为的环节?
与企业内部的互动上,计划、仓储、质量、生产、财务、销售、研发,是否有可以更主动的环节?
与供应商部门的合作上,销售、物流、计划、生产、研发、高管,是否有可以更深入的环节?
创新对象存在于创新空间,通常的选择原则是“最小阻力、最大利益”,前者积累经验,后者寻求支持。能带来预期效益较大的创新,容易获得高层支持,难度也可相信而知,需要长期的经验支撑,“短平快”的做法不适合难度大的创新。
供应链是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一系列供需环节构成的链条组。供应链需要整体统筹,才能发挥更大效应;但也需要分工负责,才能实现整体效益。采购的任务是“以合适成本按时保质保量地向内部客户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围绕采购任务,采购创新空间集中于“采购端的供应链”,包括从供应商到内部客户的供需环节,多数情形下会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
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采购创新的成效。
采购职责范围内,创新主体肯定是采购从业者,围绕着采购流程、采购业务开展创新。
突破采购职责范围(上述创新空间中大部分都已突破),采购从业者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需要协同相关岗位来开展创新。5月16日,Gartner在“供应链全球Top 25强”发布会上,预测了“供应链五大职位的未来发展”,其中第一条就是“采购(寻源)主管将成为创新协调人”。
不过,在国内企业,采购是“控本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创新协调人”的角色还不足以帮助其完成“控本任务”,很有必要上升为“牵头人”,或者“主导者”的角色。
因为承受压力,所以可由采购主导,在采购内部,或跨采购部门成立专门的创新团队,以“发现问题、选择对象、开展活动”。可能有人会质疑,采购怎么可能有能力来“主导创新”的呢?
“整合资源”是“采购”的本职工作,为采购创新活动制定并落实一套科学的创新资源整合方案,对采购来说并不是难事。当然,为保证创新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购从业人员也需要“从商务采购向技术采购转型”。
注:红、蓝、绿、白分别代表创新难度逐级下降
尽管“创新资源”可以整合,但为了让采购创新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很有必要在采购内部培养一些专职从事创新的人员。如何发现、选拔、使用、留住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员,需要企业有一套务实的创新管理机制,并辅以相应的“创新管理信息系统”支持。
创新方法
“创新不是口号,需要方法来支撑”。提到方法,马上就会想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非常时髦的IT工具。这些工具由于太“高大上”,距离真正在采购创新上使用还比较遥远。在成本压力的倒逼下,一种叫做“VE/VA”的方法近来被频繁提及,事实上它原本就产生于采购领域,其核心内容“功能分析”,可以用来提升采购管理、改善采购活动、分析采购品项。
“创新不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在链条思维下开展”。采购创新是系统工程,原材料价格猛涨时,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材料替代。但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材料替代属于重大事项,需要对功能可靠性、加工设备、生产工艺、原料供应商等进行全范围把控,还需要获得产品购买者的认可。别说“材料替代”,就是一颗螺丝钉的型号调整,也需要在链条思维下进行。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现做一下总结:
探讨“采购创新出路在哪里”,前提是要采购实现专业化。采购依然是“小舅子岗位”、依然认为“采购就是个花钱买东西”,依然“把采购当做肥差”的企业不在本文的关注范围内。当然,他们也急需有创新的作为。
事实上,在采购已经具备一定专业化水平的企业,传统的“降本”、“控本”手段已经被用尽,他们正在尝试进行新的突破。连续三年参加“中国好采购”案例PK的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分享的是商务降本,大多分享的是“采购主导(或牵头)的跨部门技术降本”。
关于“运用VE/VA方法,在采购端开展供需协作的创新实务”,笔者总结了几篇短文,感兴趣的师友可以点击如下链接查看,其中还分析了一些实际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