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音乐家们都爱法国国歌《马赛曲》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7-05
  

两百年来,法国人民为全人类贡献了两首不朽的歌曲,一首是列宁所称颂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国际歌》,另一首则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诞生的著名爱国歌曲《马赛曲》。

《马赛曲》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在许多国家的民主革命运动中,革命者都高唱《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可没有他的作品本身名气大。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也是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家中的常客,这首曲子就是他在市长家做客时所作。迪特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

法国大革命时期,诞生了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最广为传唱的,就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法兰西国歌。

▼ 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法国国歌与德国国歌PK的桥段

国歌就像国旗一样,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是国民家喻户晓的旋律。可是说来奇怪,那些世界上最有名的国歌,几乎都不是由本国的著名作曲家所写,而是出自那些籍籍无名的作曲家或业余音乐家之手。

即便如此,一首法国国歌《马赛曲》仍被诸多著名作曲家引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其中的几个。

1.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他以《马赛曲》代表拿破仑的入侵,又用了一首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的赞美诗《上帝拯救沙皇》来代表本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两个主题虽然都具备英雄气质,但在性格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得作品颇具戏剧性。作曲家巧妙地在音乐中再现了当年拿破仑军队孤军奋战,最后被俄军战败的场景。《1812序曲》既保留了《马赛曲》的音乐内涵,又赋予它新的含义。

   

2. 柏辽兹《马赛曲》
在众多以《马赛曲》为原型的作品里,最有名的就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改编的管弦乐声乐版本,在保留原曲的全部六段歌词的基础上,柏辽兹运用炫技变奏的手法,增加了合唱的部分,以独唱将乐曲推向高潮,造成极致轰动的效果。

 

3. 威尔第《民族赞美诗》
威尔第在他的《国家的赞美诗》当中直接引用了“马赛曲”,同时也将英国国歌以及意大利国歌一并引用,以此彰显一个多国统一联合体的概念。


4. 德彪西《前奏曲:焰火》
《焰火》是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册第十二首,乐曲描述一场节日的焰火,尾声引用了《马赛曲》的旋律,以表现欢庆的场景。

  

5.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
《维也纳狂欢节》(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暗指第一乐章对《马赛曲》的引用,要知道当时维也纳是全面禁播“马赛曲”的。事实上,舒曼在这首乐曲中记录了他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杂志》迁往维也纳出版,但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于是,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用音乐作为讽刺手段,表示自己的抗议,并向压制音乐的恶势力发起进攻。

 

6. 埃尔加《音乐制造者》
英国作曲家埃尔加1912年创作了《音乐制造者》(The Music Makers Op. 69),在6分15秒时,“马赛曲”和“统治吧,不列颠”重叠出现。


7. 贝多芬《序曲:威灵顿的胜利》
《威灵顿的胜利》又名《战争交响曲》,是1813年6月21日英国元帅威灵顿公爵在维多利亚击败拿破仑军队后,贝多芬立即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并将此曲题献给英国摄政王腓特烈,以示敬意。乐曲共分两部分:“战争”和“胜利”。第一部分“战争”,为了便于听众理解,作曲家在其中采用了《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的音调,以此代表英军,同时又使用了《马赛曲》的旋律代表法国。


8. 披头士《你需要的就是爱》
1967年,《你需要的就是爱》通过卫星在26个国家的电视中进行直播。为了打响首档用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我们的世界”,事实上,英国广播公司希望披头士乐队创作一首简单的歌曲,能够让全世界传唱。由约翰·列侬创作的歌曲开头采用了《马赛曲》的旋律,在1967年的夏天,它成为了爱的颂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