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他狂奔500里回国,丢掉朝鲜,到底是罪臣还是功臣?

 图说历史 2018-07-05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早就制定了先吞朝鲜,后占中国的计划,此时正好借口保护日侨,派军登陆朝鲜。清政府派军入朝鲜平乱,起义平息之后,日军不仅赖着不走,反而大量增兵,军舰开进黄海,袭击清军运兵船,阻碍清军增援。

左一为叶志超

甲午战争时,清朝能派上场的能人不多,李鸿章原本派刘铭传去朝鲜,刘托病请辞,无奈之下选中了56岁的淮军猛将叶志超。然而仅仅一天,叶志超的军队就兵败如山,他本人狂奔500里回国。平壤失陷,朝鲜也从此丢掉,被日本占领。叶志超也因为这场战争,不仅被描述成一个贪生怕死之人,还被扣上逃跑将军的名号,但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吗?

先说说叶志超这个人,他出身草根阶层,从军之后作战勇猛,屡建奇功。曾被枪击中大难不死,被视为福将,每次打仗,上级都让他冲锋在前。后来剿捻军、镇教匪,毫无背景的他凭借战功,当上直隶提督,赐号巴图鲁。这说明叶志超作为一名军人是合格的,用贪生怕死来形容他确实有失偏颇。

而在当时清政府之中,只有李鸿章一人看清形势,当时中国在朝鲜的实力不如日本,准备也不充足,贸然开战必然失败。他主张利用英俄在远东的利益来牵扯日本,实现“以夷制夷”。西太后此时正忙着准备60大寿,也不想多生事端,临危受命的叶志超受到命令,要“镇静”,不可“妄动”。

清军统帅叶志超与幕僚合影

当叶志超两面受困于牙山时,曾向李鸿章提出“上中下”三策,最终李鸿章选定“中策”:我军撤回,秋后再图大举!为什么要撤呢?当时清军不仅后勤补给跟不上,打了第一天炮弹就只剩600颗,军粮只够用3天。而且朝鲜的9月份已经相当冷了,入朝的清军还是穿的夏装。面临如此形势,叶志超撤退的“中策”无疑也是对的。

日军的牙山大捷图,居然登在清朝的报纸上,也是够讽刺。

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压根不了解国际形势,还在做梦自己是“天朝上国”,面对日本“蕞尔岛国”,居然撤军岂不是示弱。对于叶志超的合击日军的“上策”,朝廷虽然感兴趣,但是忙着调停,优柔寡断措施战机。

8月初,日军4万人进攻平壤,叶志超以稳守反击的策略,指挥淮军血战日军,战至15日,打死大批日军,将敌人击退数里。但是日军改变策略,派7000人绕道袭击仅有3000人守卫的安州,截断清军后路。为了确保后路,解安州之围,叶志超不得不分兵救援。

16日,大批日军进攻平壤,左宝贵阵亡,其中最重要的北成门失守,一旦日军形成合围,清军将全军覆没。而北洋舰队在17号也在海战中失利,海陆两条后路都被截断,叶志超下令突围。至于在城内打白旗,是他用了一招缓兵之计,无非是想多拖延一下日军,给清军赢得撤离时间。

清军一路激战,且战且退,大部分兵力竟然得到保全。但清政府只看前线败退,再加上有人说叶志超“打白旗投降”、“狂奔五百里”等,将他撤职查办秋后处斩。但是仔细一看,从15日撤退,到24号回国,8天跑500里,一天不过30多公里而已,岂能算得上“狂奔”二字。

但毕竟是败军之将,叶志超最后虽然没死,但也从此告别军旅,没过几年就抑郁而终。面对日本的大举进攻,清政府没有积极动员,依靠的仅仅是李鸿章和他的淮军。难怪有人说,这场战争就是李鸿章一人之力敌日本举国之力,失败的结局早已注定,叶志超不过是一个“替罪羊”而已,至于他到底是罪臣还是功臣,就交给历史来评判吧。

​更多历史信息,欢迎搜索chinahero5988,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之眸 !每天三分钟,成就历史达人,妮可等你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