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笨蛋,问题在战略(13)

 sxqxhjy 2018-07-05

彭城大败后,刘邦向西逃至下邑。当时,吕雉之兄吕泽正在下邑驻军待命,未曾卷入彭城战场。刘邦得此生力军相助,心下稍安,遂一面收拾败兵,一面思考将来的战略问题。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史记·留侯世家》

 

抵达下邑后,刘邦下马倚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拿出来不要了,有谁能够与我共成大业?”

 

刘邦的这句话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刘邦说话的内容。自还定三秦以来,刘邦先后平定了雍、塞、翟、河南、韩、西魏、殷七国,除韩和西魏仍保留封国外,其余皆设置为直属于汉的郡,可见此时的刘邦已有效仿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志向。可是在彭城大败之后,刘邦深知仅凭自己现在的力量,不但无法统一天下,连击败项羽都非常困难。因此,刘邦毅然决定放弃对函谷关以东地区的贪欲,希望以此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首要敌人项羽。刘邦眼见成为秦始皇力有未逮,遂立刻改变战略,先退而求其次,去做齐桓、晋文。

 

其次是刘邦说话的方式,“下马踞鞍而问”。刘邦下马后来不及坐下休息,就倚靠着马鞍提出这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足见这个问题是他在马上就已经深思熟虑过的。在此前的逃亡途中,刘邦曾多次险些被楚军俘虏,甚至还被迫将一双儿女多次推下马车,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刘邦的战斗意志,也丝毫没有损伤他的战略思维,才刚刚脱离险境,来到下邑这么个稍微可以安心的落脚点,刘邦就提出了将来反攻西楚的战略问题。反观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手中尚有十万雄师,身后尚有五个郡在掌握之中,可他的脑子里却只剩下“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伤凄凉之语。

 

在听到刘邦提出的问题后,张良答道:“九江王英布是楚军中最骁勇善战的猛将,现在与项羽之间发生了矛盾。彭越曾经与田荣在魏国反叛项羽。在汉军将领中,只有韩信能够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大王想要捐弃关中之地,那就捐给这三个人,这样便可以击败楚军。”显然,张良也认为在彭城惨败之后,汉军已经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打败项羽,必须进行持久战。为此,张良提出关于持久战的四点战略:

 

一、正面拒敌,以牵制项羽的主力。

 

二、策反英布,以攻击项羽的南翼。

 

三、资助彭越,以袭扰项羽的后方。

 

四、放手韩信,以剿灭项羽的盟邦。

 

刘邦依照张良的计策行事,后来果然击败项羽。因该战略是在下邑策划的,故史称“下邑画策”。下邑画策的关键,是刘邦要能在正面战场牵制住项羽主力,而毗邻彭城的下邑显然是无法凭险据守的。于是,刘邦率军大幅后撤,将楚汉对峙的战场选在荥阳一带。

 

当彭城惨败的消息传到关中后,萧何紧急征调关中所有青壮年编入军队,由韩信率领前往荥阳增援刘邦。韩信率军于荥阳以南的京县和索城击败项羽追兵,使得汉军得以在荥阳站稳脚跟。与此同时,在废丘困守十个月之久的章邯终因无法支撑而自杀,刘邦遂得以彻底平定三秦,作为自己与项羽长期对峙的稳固后方。刘项对峙的具体过程,我们留待下一集再讲,本集主要讲述刘项在正面战场对峙的同时,韩信是如何领一支偏师横扫北方各国的。

 

韩信征讨的第一个对象是魏王豹。彭城惨败后,魏王豹随刘邦一同撤至荥阳,以探亲为由请求回到西魏,回去后就立刻封锁黄河渡口以叛汉。刘邦新败之余,正在荥阳组织抵抗楚军,无力分兵伐魏,遂派郦食其前往游说。魏豹谢绝郦食其道:“人生在世,就如同白驹过隙一般。现在汉王傲慢而侮辱他人,责骂诸侯群臣就像是骂自己的家奴一样,完全没有上下礼节,我实在是不愿意再见他。”于是,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曹参为步兵统领,灌婴为骑兵统领,率军攻打魏国。

 

骑兵军团,是刘邦最新组建的兵种,此前皆是以步兵和车兵为主。盖要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军团,既得有大批优良的战马,亦要有大量善于骑射的士兵,而这些正是游牧民族才具备的特点。因此,在战国七雄中,只有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的秦、赵、燕三国才拥有骑兵军团,刘邦赖以起家的泗砀薛集团则不在此列。项羽在巨鹿之战后虽然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但秦军的战马却被保留了下来,同时被保留下来的还有出身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将领(或许还有极少数擅长骑射的秦将),是以项羽军虽然是以楚人为主,却得以建立强大的骑兵军团。正是有了这个骑兵军团,所以项羽军才能够在一夜之间从启阳奇袭至萧县。刘邦在彭城惨败中见识到骑兵军团的威力,遂以关中子弟为基础,组建自己的骑兵军团。众人推荐秦军中两位精通骑射的校尉李必和骆甲担任骑兵统领,刘邦也打算正式任命李、骆二人,但二人自认为以秦人的身份,难以取信于泗砀薛集团,故请刘邦另择善于骑射者担任骑兵的主将,自己作为辅佐主将的副将。于是,刘邦拜灌婴为中大夫,统领骑兵,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这支骑兵部队,在日后的楚汉战争中多次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羽垓下突围时,正是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一路追杀,并最终将项羽逼死在乌江边。


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俱击魏。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

——《汉书·高帝纪》

 

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曰:“柏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击魏。

——《汉书·韩信传》

 

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已经很难了解魏豹方面的将领情况。只能从刘邦和韩信的评价中推知:

 

第一,最适合担任魏国大将的是周叔,可惜魏豹识人不明,任用一个缺乏战争经验、只会夸夸其谈的柏直为大将。

 

第二,项它是项羽的族侄,由他担任魏豹的步兵统领,可见魏豹的叛汉已经得到项羽的军事支持。

 

第三,冯敬是秦将冯无择之子,故而有统率骑兵的才能。可如果冯敬是刘邦还定三秦后派驻西魏的守将,则不太可能会跟随魏豹叛汉归楚,楚人也不敢放心就让冯敬担任骑兵统领,毕竟有新安杀降和咸阳屠城的国仇家恨在。因此,冯敬极有可能是在巨鹿之战后一同跟随章邯归顺项羽的。《史记》上说项羽在新安杀降时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但事实上可能还保留了极少数善于骑射的秦将,为他组建训练骑兵军团,只因这些人名气不大,所以没有记载,冯敬应该就是其中之一。项羽为抗汉援魏,遂命项它统领步兵,冯敬统领骑兵,前来支援魏豹。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史记·淮阴侯列传》

 

前205年八月,韩信率领汉军主力在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集结,大规模征调船只,摆出要从临晋关东渡黄河的架势。魏豹见状,也在临晋关对岸的蒲阪关(今山西永济西)屯集重兵,以阻止汉军渡河。可是魏豹做梦也没想到,韩信在临晋关布置的只是疑兵,他真正选中的渡河地点是北面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夏阳古名少梁,当黄河南流,出龙门后河道逐渐变宽,至夏阳时水流亦相对平缓,适合军队渡河。前419年,魏文侯以吴起为统帅伐秦,就是从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西渡黄河占领少梁,进而在少梁筑城,将其作为攻占河西的军事基地。为此,秦军一面围攻少梁,一面沿黄河修建防御工事。前413年,吴起亲自率兵进攻秦国战略要地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令秦国大为震动,赶紧四处调兵增援死守。次年,太子魏击(即后来的魏武侯)趁秦军主力在郑县围攻吴起之际,率领魏军在北面强渡黄河,攻占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繁庞就在少梁的附近,于是大批魏军得以经少梁和繁庞进入河西,秦国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被彻底突破,进而丢失了整个河西地区。(详见姚尧精读《资治通鉴》 第5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精装)

作者:谭其骧 主编

当当 广告
购买


两百年后,韩信依吴起“声南击北”之计,用灌婴的骑兵在南面的临晋关虚张声势,以吸引魏豹的注意,却命曹参率步兵从北面的夏阳用木罂缻渡河。罂缻(fǒu),是肚大口小的瓶罐。所谓“以木罂缻渡军”,即是指在罂缻上绑缚木板,以此来架设浮桥。曹参军渡过黄河后,立即南下直插魏国的军事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在东张(今山西永济东北)大破魏将孙遬,进而攻占安邑,俘虏魏军守将王襄。

 

安邑地处蒲阪与魏都平阳之间联系的咽喉,当安邑被汉军占领的消息传来,顿时让在蒲阪前线严防汉军渡河的魏豹大惊失色,不得不立刻回师救援。灌婴的骑兵则乘势渡河掩杀,与安邑的曹参军两相夹击,魏豹军大败。逃至曲阳(今山西夏县东)时,魏豹又败于曹参军。逃至东垣(今山西垣曲东南)时,魏豹再败于曹参军。魏豹本人被俘虏,全军覆没。

 

九月,汉军攻克魏都平阳,俘虏魏豹的母亲、妻子和儿女,平定魏国全境五十二县,分设为汉国的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

 

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破代,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汉书·韩信传》

 

彭城惨败后,原来跟随刘邦共同伐楚的魏、赵、齐诸国纷纷叛汉归楚,这就从北面对刘邦的荥阳防线构成战略包围。魏国地处黄河北岸,一旦魏军南渡黄河,即可从背后包抄刘邦的荥阳防线,堪称心腹巨患,是以刘邦无论如何都要将其除去。平定魏国后,刘邦的燃眉之急已经解除,便想将韩信军调回荥阳驻防,而这与下邑画策所确定的,放手韩信横扫北方诸国的战略是相违背的。为此,韩信特地给刘邦写了封信,信中请求刘邦给他增兵三万,先向北攻击燕、赵,然后向东攻击齐国,接着向南断绝楚国的粮道,最后与刘邦在荥阳回师。

 

这是韩信在汉中对策后提出的又一极其重要的战略,因其是在前205年九月写给刘邦的信,故姚尧称之为“九月来信”。对于九月来信,后世史家大多重视不够,这或许是因为其内容与下邑画策相近。可事实上,下邑画策只是在汉军仓皇败逃之际提出的战略构想,未曾经过严密的推导和论证,更谈不上细致的统筹和部署。因此刘邦一旦解除北面威胁,就立刻命韩信把军队拉回到荥阳防线,而将下邑画策的战略构想抛诸脑后。正是韩信的九月来信,不仅提醒刘邦重拾下邑画策的战略构想,而且还清楚地阐述了应该如何具体落实下邑画策的战略构想。从事后发展来看,刘邦基本上就是按照九月来信制定的战略规划击败项羽的。唯一的差别只在于,刘邦虽然放手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却经常从韩信那里征调精兵,这一方面是为了填补荥阳防线的空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韩信拥兵自重。韩信军既然屡遭刘邦抽调,自然也就无力实施南下断绝项羽的粮道的计划,刘邦将这个战略任务交由彭越进行,并派自己的亲信刘贾和卢绾予以支持。


九月来信后,刘邦批准了韩信的战略规划,命张耳率三万兵马以支援韩信北伐赵、代。彭城之战前,刘邦曾派使者联络陈余一同出兵伐楚,陈余提出的条件是必须杀死张耳,于是刘邦找了个长得与张耳很像的人,将其斩首后派人把首级送给陈余,骗取了陈余的信任。待到彭城之战后,陈余发现自己被骗,加之项羽兵威正盛,遂叛汉归楚。

 

陈余常年领兵,是具备一定军事才能的,而奉其命驻守代国的夏说原是个舌辩之士,是以韩信决议先北上灭代,以剪除陈余的羽翼。照理说,夏说本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据城固守,一面消耗汉军的锐气,一面等待陈余的支援,进而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可惜的是,夏说竟然弃险不守而主动出击,此举正中韩信之下怀。于是,曹参在邬县(今山西介休东北)与夏说遭遇,一场短兵相接后,代军大败。夏说率残部向东逃窜,试图向陈余靠拢。曹参紧追不舍,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全歼夏说军,活捉夏说后将其斩杀。于是,韩信得以顺势攻占晋阳,设置直属于汉的太原郡。此时,刘邦再次派人将汉军精锐调走,韩信则在太原郡征调士兵补充。这就可以看出刘邦派张耳前来支援韩信的深意了,除了他与陈余之间纠缠不清的恩怨情仇外,还因为张耳在赵国经营有年,有非常深厚的根基。张耳本人虽然不擅长军事,却能够为韩信在赵地补充兵源提供极大的帮助。

 

韩信灭代之后,再向东过井陉(xíng)口即可进入赵之恒山郡。陉,意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在太行山上,有八条沟通往来的咽喉要道,并称为太行八陉。井陉,就是这太行八陉之一,位置在今河北井陉,是从今山西进入河北的重要关隘,现在的石(家庄)太(原)铁路也是从井陉口穿过。夏说兵败被俘后,陈余深知韩信下一步必定是要伐赵,遂与赵王歇率精锐自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北上,号称拥兵二十万,至井陉口据守。

 

广武君李左车建议陈余道:“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以来,俘虏魏豹,活捉夏说,最近又血洗了阏与,现在更是得到张耳的辅助,谋划着要拿下赵国。他们这是乘着胜利的气势去国远征,其锋芒无可阻挡。可是我又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以烧火做饭,军队就会经常吃不饱。眼下的这条井陉道,战车不能两辆并进,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绵延数百里,运送粮草的队伍必定是落在最后面。希望您能临时调拨给我三万人做奇兵,抄小路去断绝汉军的粮草辎重。您则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而不与汉军交战。届时,汉军进不能战,退不能还,我又出奇兵抄其后路,致使汉军被迫驻扎于荒郊野外,什么东西也抢不到,这样不出十天,韩信、张耳二将的人头就可以送到您的帐下。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计策,如果不这么干的话,就必定会为韩信、张耳所擒获。”

 

显然,李左车的建议是切实可行的。三年前,王离就曾攻击过井陉口,试图由此攻入恒山郡,进而南下直逼赵都邯郸,可惜迟迟未能成功,这才有了后来的王离军南下支援章邯军,助其在定陶之战中击败项梁军。以王离所率领的秦军主力精锐,尚且不能攻破由刚经历内乱的赵军所把守的井陉口,足见井陉的确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陈余既占据地利,又以众敌寡,坚守井陉绝对是毫无问题,而韩信的粮草补给问题,也确实是汉军最大的软肋。现在我们无法推知,如果陈余按照李左车的战法,天才的韩信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因为陈余丝毫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安君,就是陈余的封号。按照《史记》的说法,陈余之所以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是因为陈余是个儒者,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是不应该采用诈术诡计的。这一点,恐怕是司马迁的想当然耳。陈余所谓的“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出自于《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可见,陈余也是熟读兵书之人,否则也不会常年领兵了,而既然陈余熟读兵书,就不可能不知道《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说的“兵者,诡道也”,就不可能不明白“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道理。

 

其实,对于否决李左车建议的原因,陈余自己说得非常清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必须堂堂正正打,二是军事上可以堂堂正正赢。

 

先说政治上必须堂堂正正打。陈余说:“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试问,谁是陈余口中的“后有大者”,谁又有可能会“轻来伐我”?在当时的情境而言,只有楚汉两国。可见陈余虽然叛汉归楚,却并不认为项羽是可以依靠的对象,也从来没有打消对于项羽的戒心。巨鹿之战时,陈余因畏惧王离而在城外作壁上观,反倒是远道而来的项羽把王离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战,给陈余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之后与张耳彻底决裂,天下分封时无缘封王,皆是由此而起。因此,陈余必须堂堂正正打一仗,既是给刘邦看,也是给项羽看,让这两大诸侯明白自己也是相当有实力的,以后轻易不要来打赵国的主意。

 

再说军事上可以堂堂正正赢。陈余认为,赵军人数多,而且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汉军人数少,而且是千里奔袭,师老兵疲,故而赵军是有绝对胜算的。不过,陈余的计算存在严重的误判。韩信最初带兵西渡黄河时,手下大约是两万多人。灭魏后,张耳率领三万人前来支援,是以汉军已有五万多人。灭代后,刘邦抽调走一批汉军精锐,但韩信在太原郡补充了一部分赵人参军,是以在战斗力上虽有下降,但在总人数上应该仍然能够维持在五万左右,真不明白陈余怎么会得出“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的判断。至于赵军方面,《史记·淮阴侯列传》说他是“号称二十万”,那么实际上就肯定不到二十万。如果陈余是像他以为韩信那样的比例吹牛,则赵军的实际兵力只有两三万。《史记·高祖本纪》在记载鸿门宴时说:“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如此综合来看,赵军号称二十万,实际兵力最多也就是十万左右。以十万对五万,虽说仍是赵众汉寡,但比例并不足以称为悬殊。更为关键的是,陈余既然在对敌实力分析上出现严重错判,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他在排兵布阵上出现重大疏失,这为他将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除此之外,陈余或许还有个说不出口的理由,那就是他未必信得过李左车。毕竟,张耳在赵国经营有年,具有非常崇高的威望。项羽在天下分封时,封原赵将司马卬为殷王,封原赵将申阳为河南王,恩不可谓不厚,赏不可谓不重,可即便是这样的厚恩重赏,都无法阻挡二人在张耳的劝说下叛汉归楚。那么,万一李左车也带着三万人倒戈投奔张耳,这该如何是好?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刘邦派张耳来协助韩信伐赵,的确是政治上的神来之笔。

 

韩信暗中派间谍潜入赵军窥探军情,在打探到陈余拒绝李左车的建议后回来报告。韩信大喜,这才敢率军进入井陉道,在距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半夜时分,韩信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潜伏,密切注视赵军的动向。韩信告诫道:“双方交战后,赵军一旦看见我军败逃,必定会倾巢出动以追赶我军,届时你们就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然后命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现在先吃点,等今天击败赵军后再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的。”韩信对手下的军官们道:“赵军占据有利地形而构筑营垒,若非看见我大将军的旗帜和战鼓,是不肯出来攻击我先头部队的,他们担心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就退回去。”于是,韩信派出一万人的部队先行,出发后背水列阵。赵军远远望见汉军采用这种自绝后路的方法布阵,皆大笑不止。

 

天亮后,韩信打出大将军的旗帜和战鼓,敲锣打鼓地向井陉口的方向进兵。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双方交战了很长时间。于是,韩信、张耳假装丢弃旗帜和战鼓,逃往河边的阵地。河边的汉军打开营门,放先头部队入营后,再度与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有的争抢掉在地上的汉军旗鼓,有的追击韩信、张耳。韩信、张耳依托河边阵地殊死决战,一时间赵军也无法将其击败。此时,韩信预先埋伏的两千轻骑兵,看到赵军已经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遂立刻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成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在河边迟迟无法取胜,就想先回归营垒,这才发现营垒中树立的都是汉军红旗,顿时大惊失色,还以为赵王歇和众将都已被汉军俘虏。于是,赵军陷入一片混乱,士兵四处溃散奔走,即便是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追击到泜水岸边,斩杀陈余,活捉赵王歇。

 

战役结束后,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表示祝贺,然后趁机问道:“兵法上说:‘行军布阵时,后面要有山做依靠,前面要有河做屏障’,这次将军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等击败赵军后正式会餐,我们当时都觉得难以信服。可我们竟然就这样大获全胜了,这到底是什么战术呢?”韩信答道:“这种战术在兵法上也有说,只是诸位没有察觉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之前没有时间训练将士,这就是所谓的‘驱使集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情势下,我不得不把众将士置于死地,使得他们人人都为了自己的求生而战;如果把他们置于生地,则他们必定会逃跑,又怎么能依靠他们来夺取胜利呢!”众将皆信服道:“说的太好了,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企及的!”

 

韩信所说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出自于《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是:“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意思是说:“赋予作战任务,但不说明谋略意图;告知有利条件,但不说明危险因素。置士卒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使军队陷入绝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对此,宋代梅尧臣在注解时说:“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存之本也。”

 

除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外,韩信能够大获全胜的另一重要因素还在于“用间”。《孙子兵法·用间篇》上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韩信之所以敢下井陉道,之所以敢背水列阵,是因为他已经掌握准确的情报,知道陈余拒绝李左车的建议。反观陈余,居然在对汉军士兵的人数上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误判,那又焉能不败?司马迁将陈余之败因仅归结为“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未免有失公允。

 

韩信击溃赵军后,命令全军不得杀害李左车,有能活捉的赏赐千金。于是有人将李左车绑缚至帐下,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待之以师礼,问道:“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请问怎样做才能够成功呢?”

 

李左车道:“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如今我只是个兵败国亡的俘虏,又有什么资格权衡国家大事呢?”

 

韩信道:“我听说,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国而秦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比较愚蠢,到了秦国后就变得聪明,而是在于他的国君能不能任用他,能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如果陈余能够采纳您的意见,像我韩信早就被生擒了。正是因为他不任用足下,我现在才有机会侍奉您啊!”于是坚决请教道:“我是真心想听从您的计谋,希望您不要再推辞了。”

 

李左车道:“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俗话说:‘狂夫之言,圣人也择焉’。我只担心自己的计谋不足以为您所采用,但我愿意贡献自己的愚忠。陈余原本是有百战百胜的计策的,可是一旦丢失,就导致军队在鄗县之下战败,自己在泜水之上身亡。现在将军您横渡西河,俘虏魏王豹,在阏与擒获夏说,一举攻克井陉口,不到一个早晨的时间,就击溃二十万赵军,斩杀成安君陈余。将军的名声传遍海内,威望震动天下,农民们预感到兵灾将至,无不停止耕作,整天吃好穿好,侧耳打听您出兵的消息,恐惧地等待死亡的降临。像这些,都是将军您的长处。可是,眼下百姓已经劳累,士卒已经疲惫,很难继续作战。倘若将军率领这些疲惫的军队,驻扎在燕国的坚城之下,想要发起进攻,只怕很长时间也难以攻克。一旦实情暴露,威势减弱,旷日持久,粮食耗尽,而弱燕却仍未能降服,则齐国必定会据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的战事相持不下,则刘、项之间的胜负就很难断定了。像这样,就是将军您的短处。以我浅薄的见识,窃以为这样做是失策的啊!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会以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别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

 

韩信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李左车答道:“为将军计,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赵国的将士遗孤。这样一来,赵人必定感恩戴德,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都会有人送来牛肉美酒以犒劳将士。您可以摆出要北伐燕国的架势,然后派出说客,携书信前往燕国,炫耀自己的长处,则燕国必定不敢不归附。燕国归附之后,再派说客向东劝降齐国,则齐国也必定会望风而降。即便是再睿智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为齐国谋划了。这样一来,天下事就都可以谋取了。用兵时本来就该先以声势夺人,然后再采取实际行动,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韩信道:“很有道理。”于是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出使燕国。

 

天下分封时,项羽将原燕国一分为二,封跟随其入关的燕将臧荼为新燕王,统领原燕国西部之上谷郡、广阳郡和渔阳郡,徙封原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统领原燕国东部之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原燕王韩广对此不服,不肯给臧荼搬迁让位。于是臧荼派兵击败并杀死韩广,统一了原燕国的全部领土。当韩信的使者来到燕国时,臧荼果然立刻降汉。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精装)

作者:谭其骧 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