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小卫星的商业模式如何走出生天

 笑笑生a 2018-07-06

2018年4月19日,第三届小卫星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于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由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小卫星技术与研讨会是我国卫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今年也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约200名小卫星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

 

在本届研讨会上,各位专家互通高新信息,共探未来前景。


会议内容涉猎广泛,涵盖了小卫星的商业应用,小卫星的标准化,微系统和微纳卫星等多项内容,对小卫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加强卫星产业商业资本和研究机构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有着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卫星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蒙涛教授在会议上进行了题为“皮纳卫星发展趋势及商业模式思考”的报告,系统阐述了皮纳卫星发展的前世今生,并且详细说明了目前我国皮纳卫星研究的现状以及自己对于皮纳卫星商业模式的思考。

 

浙江大学自2000年起开始进行对微小卫星领域的探索,经过十七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已取得了许多成绩,为我国卫星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蒙涛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内容主要分为皮纳卫星的概述,皮纳卫星的发展趋势,以及皮纳卫星商业模式思考三部分进行。

 

一、皮纳卫星的概述


 

通过1998年——2016年间发射的100kg卫星统计表我们可以发现,发射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小等于1kg,2-5kg,20-50kg的皮纳卫星,这些卫星多用于科研教学,并且近几年有从研究转向应用的趋势。


而关于卫星分类,蒙教授认为集成水平是分类的首要标准,需要兼顾平台载荷比和性能效费比两个方面。

 

二、皮纳卫星的发展趋势


皮纳卫星自身发展有限,需要多星集成发挥规模效益。


所以皮纳卫星发展方向朝着三个方向来走:


1.标准化 借以提高技术可靠性


2. 模块化 提高研制速度


3. 批量化 降低卫星成本

 

而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cubesat卫星发展利弊明显:

  

 

Cubesat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基本上就解决了大多数人卫星的启蒙问题,使得许多人可以了解接触卫星,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和运用。


而后续发展方向则应集中于创建新一代皮纳卫星标准化平台,推动平台功能进一步集成化,研制更灵活的机电接口,从而实现以载荷为中心的一体化设计。


同时,为了支撑发射,也应同时发展新一代标准化开放式分离适配器,支持异性非标构型的批量发射。

 

皮纳卫星发展五阶段:

 

 

皮纳卫星的应用领域:

 


皮纳卫星后续发展的思考:

 

 

接下来皮纳卫星发展目标在于实现卫星的智能化和长寿命。


因此需要以下五大能力作为支撑:

 

1.处理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型化集成电路,软件技术,操作系统的发展,从而提高可靠性


2. 供电能力:高容量的蓄电池,高效率的太阳电池,轻质帆板结构,智能化充放电管理技术


3. 荷载能力:微机电/MEMS技术,微型化载荷技术


4. 控制能力:微型化敏感器及执行机构,自适应智能化控制算法


5. 通信能力:微型化测控应答机,星间通信技术,多节点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

 

三、皮纳卫星商业模式:

 

 

传统卫星产业链可以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卫星服务四大部分。


通过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收入分布在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而卫星制造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比例。

 

卫星产业之殇:



总之,由于传统航天企业卫星造价高,新型航天企业卫星寿命短,导致卫星系统使用成本过高,很少形成成功的商业模式。


如果想要改变现有不利状况,解决现有问题,就必须降低研制成本、部署成本和运行成本,从而降低服务价格,进而培育市场打开市场,才能最终使卫星惠及普通百姓,联通千家万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