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刷新:商业卫星投资离你有多远?

 笑笑生a 2018-07-06

6 月末,Elon Musk 的 SpaceX 公司的猎鹰 9 号火箭成功完成了一次背靠背发射任务,将铱星(Iridium)公司的 10 颗卫星送上近地轨道。SpaceX 的成功发射除了证明其可回收火箭的价值,同时也向全世界的公司说明,商业卫星时代已经到来。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发现商业卫星的价值,加入到航天产业中。不仅欧美,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不少专注于近地轨道卫星的创业公司。7 月 11 日,极客公园前沿社举办的前沿工作坊就邀请到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两位从业者,为大家分享目前近地卫星的产业情况以及未来发展。


据机构分析,目前全球卫星产业市场规模在 2000 亿美元以上,并且仍在快速增长。谢涛和杨峰认为,随着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的降低,小型商业卫星发射和运营的成本目前已经降至千万人民币左右,而一些卫星数据服务价格甚至 10 万元即可获得。对于全球的公司来说,发射卫星这件事早已不是高攀不起的创举,而是具有真实投资价值的产业。


近地小卫星是「航天界的无人机产业」

说到发射卫星,人们的印象一直是只有国家和政府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支持的项目。事实上,这些人们印象中的卫星属于大型卫星,其重量通常在数吨,造价高达 20 亿美元,且运行在几万千米的高轨道。这样的大型卫星无论是设计制造成本,还是发射成本都非常高,只有国家才能承担。


体积很小的纳卫星


而从上世纪 80 年代已降,商业公司用于组建空中网路的卫星属于微型卫星,重量通常在 300 公斤以下,运行轨道为 500 千米-1000 千米的近地轨道。而近年来欧美如 OneWeb、Planet 等公司的商用卫星重量大都在 10-100 公斤,业内称其为微型卫星。这些小型卫星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发射成本,相对于大型卫星都非常的低。


目前,简单的微型卫星已经可以在流水线上进行量产。以 OneWeb 公司的通讯卫星为例,作为股东的空客公司称将每颗卫星的价格控制在百万美元以内。而更小的 EU 的纳卫星(立方星 10x10x10 厘米)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则更低。


传统大型高轨卫星由于设计和在轨时间长,其卫星芯片迭代时间在 10-15 年;而近年来的商业低轨卫星迭代很快,其更新主要在于其智能芯片的换代,而这则是商业公司的绝好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将微型卫星称为航天界的无人机产业,如果说大型高轨卫星是只有国家才能涉足的大型民航产业,那么近年来出现的微型低轨卫星则无人机产业,正适合民营公司进入。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低轨卫星也确实是民营公司在主导的产业。


千万元人民币成本 卫星产业离创业者并不远

在近年来商用卫星产业的发展史上,伊隆·马斯克的 SpaceX 是个不得不提的公司,正是 SpaceX 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挑战,甚至研发出火箭回收技术,极大降低了卫星发射的成本。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 CEO 杨峰认为,正是由于火箭发射成本降低以及微型微型本身的低成本,使得商用小型微型网络成为可能。


极客公园前沿工作坊活动现场


目前 SpaceX 标准载荷的猎鹰 9 号火箭一次发射的成本为 5200 万美元,如果发射的卫星数量较多,还有优惠政策。为了和 SpaceX 竞争商用卫星发射,全球的火箭发射公司也纷纷降低发射费用,最终受益的是民营卫星公司。另外,一支火箭通常可以承载十几颗甚至几十颗卫星,想要组成一个 60-70 颗星的卫星网络的话,只需要 6-7 次发射就能完成。


杨峰介绍,目前发射 50 公斤——100 公斤级微型低轨卫星的成本已经降至千万元水准,这是一个一般民营公司都能接受的价格区间。以铱星公司为例,其计划是以 66 颗卫星组建星座网络,从目前的成本来看,只需要几亿元人民币。而像 OneWeb 一样发射 600 颗以上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其总投资成本则为 20 亿美元左右——摩拜和 ofo 任何一家目前的融资额已经足够组建一个卫星网络了。


通讯+大数据 卫星网络的商用路径

当发射了几十颗或数百颗卫星组成卫星网络时,接下来就可以选择想要运行的商业模式了。在低轨卫星的商用市场上,美国的几家公司如 Planet、OneWeb 以及新铱星等商用卫星公司已经率先在商业模式上做出了表率作用,其商业路径大致可分为通信和遥感大数据两个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

在通信方面,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摩托罗拉的(旧)铱星计划开始,以卫星星座构建空中通讯网络就是商用卫星公司的一个基本方向。由于技术不成熟、终端设备不便等原因,以旧铱星为代表的商用卫星公司没能实现以空中网络替代地面通信网络的宏愿,最终破产。而 2000 年之后的新铱星公司,放弃了与地面通信抗衡的野心,转而聚焦为航天、海事、岛屿等地网覆盖不到的领域提供通信服务,成为了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而最终获得成功。


在通信领域,另一家公司 OneWeb 也十分典型,这家 2012 年成立的公司计划发射 648 颗卫星,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球的高速通信网络。而 OneWeb 的野心也获得了很多大公司的认可,空客、维珍、可口可乐、高通等公司纷纷投资成为公司股东。


除了通信,卫星观测产生的大数据也是一个成熟的方向。前 NASA 科学家创建的 Planet(此前名为 Planet Labs)就是卫星遥感观测方面的代表,公司目前已经发射小型卫星 70 颗,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遥感卫星群 Flock-1,而通过将数据出售给政府机构和商业公司,Planet 已经实现了年营收过亿美元。


国内卫星方向:通信、物联网、娱乐和科研

国内商业卫星领域近年来也比较火热,不少创业公司已经蓄势待发。与国外同行类似,国内卫星创业公司也分为两派,一派是从卫星设计、制造到发射和后期运营一条龙式,其中代表公司为天仪研究院;另一派则与 OneWeb 类似,卫星设计和制造以及发射这些「较硬」的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团队主要负责卫星的后期运营和服务,其代表公司是九天微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