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大会变吐槽大会
最近,湖南卫视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叫《少年说》。拷贝的是去年风靡我国的一档日本综艺《屋顶告白大会》。
两国少年的话风一比较,从燃情变成了煽情,从热血变成了凉凉,从告白表成了吐槽。
日版《屋顶告白大会》 中国版《少年说》 明明节目的主角是孩子们,但最后,舆论的热点都指向了父母。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现场互动,充分曝露了中国式家长的短板,让他们责无旁贷地站上了“审判台”。
目前看到的评论文章,都是声讨家长的。拿中国孩子和西方孩子做比较,痛惜这一届孩子在家长的霸权下失去了心性自由和独立人格。
看了几集节目,虽然也为这一届孩子们的境遇唏嘘,但更为这一届家长们的生存状态唏嘘。
自由、独立,你让中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这些?很多做父母的,自己都还没有学会自由和独立呢。
他们还在依赖父母帮带孩子、帮做家务、心安理得地做着啃老一族。 在这种前提下,父母来侵犯夫妻生活的边界、教育孩子的边界,他们也无话可说。毕竟,吃人家的嘴软。
独立不存,自由焉附?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之间最大差异,来自国情
不从根底上解决中国式家庭教育因袭的那一套,就无法把中国孩子跟美国孩子做比较。
美国孩子理解的自由,已经是意志的自由,而我们的孩子,还在被限制人身自由。 美国孩子追求的独立,已经是人格的独立。而我们的孩子,还没能做到生活上的独立。
怎么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不是单单这一届父母不行,是前几届父母都不行。积水成潭,让孩子们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是整个社会的沉疴。
美国60年代已兴起自由主义思潮,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争民权、女权、反战、性解放……
那个年代,还诞生了“垮掉的一代”。这批由作家与诗人担任中坚力量的自由主义者们,崇尚个性、蔑视权威和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热衷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挑战主流传统价值观。
这批人争取的权益,为后来人提供了多元自由的生长环境。而这批人做了父母,自然也会以自己认可的三观来教育孩子。历经两代人的矫枉与修正,才有了现在你们看到的独立、自由、自信又有个性的美国孩子。
反观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还是需要凭布票和粮票吃饭穿衣的年代。饭都吃不饱,哪里还顾得上精神生活。
更何况,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允许。那个年代,连听邓丽君的爱情歌曲都是被禁止的,国外的小说当成“大毒草”割。不要说自由主义了,最好你连个性也不要有,一切服从大家长式的绝对权威。
我们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们,在应该接受正式教育的年纪,上山下乡。在三观塑形期,经历文革,被洗脑,被各种外力扭曲价值观。
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但文化素养不足,照梁漱溟老人的说法,就连家庭伦理、独立思考能力都不具备。 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把孩子管好,让他读好书,出人头地,改变命运。
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开阔的眼界和思维吗?能有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吗?
父母的认知局限,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好了,再说回《少年说》这一届的父母。
他们虽然都经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很多也读到了高中或大学,但是大部分人没条件也没这个欲望去接触进步思想,去看更开阔的世界。他们还是习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机关混混、生意做做、麻将打打、孩子带带……
他们也希望能好好教育孩子,但碍于自身认知局限,他们认为的那种好,却是束缚孩子本性、扼杀他们人格的“好”。可是自己他们并不知道,无人来给他们普知,无人来给他们破局。
《少年说》有一期里,一个女生吐槽妈妈让她承担过重的家务。妈妈给出的理由是:女孩子要学会做饭,不然将来嫁了人要饿肚子,因为不能指望老公做饭。
女儿还算是有点女权意识的,回吼了一句:我老公为什么就不能帮我做饭? 妈妈回:要是你老公也不会做饭呢? 这都21世纪了,机器人都能进厨房做饭了,当妈的还怕女儿将来饿肚子?!
所以女儿听了妈妈的话,在那儿楞半天,她肯定知道妈妈的理论是不对的,但她的认知也有限,没有能力反驳,只好悲愤无奈地大喊:好的!
这位妈妈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她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其实她初衷是好的,但她解释不了这么做的高级层面理解,只能拖一个“老公”出来,这就太LOW了。
她的认知局限,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中国式家长的霸权,来自根深蒂固的观念传承
西方教育里,很注重民主与自由这一块。父母会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不会动不动就摆出家长的架子实施无情碾压。
但在很多中国家庭,小屁孩是没有话语权的。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接受过人权教育,他们不知道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权益。
《少年说》某一期,有个伶牙俐齿的小女孩,向爸爸提要求,让他不要在家里抽烟。
从父女俩对话的话风来看,爸爸很宠女儿,女儿不怕爸爸,算是开明的亲子关系。 但爸爸的宠爱,明显有“大家长”作风。当女儿说要给他“立规矩”时,他气笑了:你太没大没小了,居然要给我立规矩,太不给我面子了。
这个爸爸不会就事论事,他的第一反应是“没大没小”,第二反应是“不给我面子”。 这两种表现在中国式父母当中是很常见的,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被教大的。
大小即长幼有序。几十年前,中国家庭都是几代同堂生活在一起,不分家,祖父辈的“大家长”拥有绝对权威,不容置疑、不容挑衅。你要是敢让家长失面子,会被胖揍。
被这样的“大家长”教出来的家长们,能脱掉霸权式作风的遗留吗?
节目里,从女儿口中听到”立规矩“三个字,便可以想到,这个爸爸的习惯和作风,已经影响了女儿。将来说不定,她也会把这一套用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这种言传身教式的影响是很根深蒂固的。
我有几个做了妈妈的朋友,三天两头在反省:唉,自己做孩子的时候,最讨厌父母来这一套。轮到自己做了妈,怎么不知不觉也用起来了?
虽然一部分拥有了进步意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父母的老路,但很多时候,一些习惯会下意识地带出来,往往事后才会意识到。
可见,家庭教育传承的根深蒂固,仅靠一代人的努力是无法彻底改善的,真的需要几代人时刻保持警醒与反思。
把佛系父母逼出狼性的,还有社会大环境
《少年说》让人吐槽最凶的,是现代父母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为了让孩子稳住不飘,采取无情的打压手法。孩子要继续学习热爱的舞蹈,行,考试进年级前100名就给你练。
孩子与父母之间讨价还价,看得人哭笑不得。到底学习是为了谁?
这一点,其实并不能完全怪父母,在应试教育的严苛背景下,再佛系的父母,都会被逼出狼性来。
说个有趣又常见的现象。
我有很多女性朋友,大多是个性自由、思想开明、不轻易被传统带节奏的人。 在她们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对补习班、兴趣班,多是嗤之以鼻的,纷纷表示,将来我有孩子了,一定采取放养政策,让他的童年拥有最多的快乐和自由。
但是,当她们真正有了孩子,上了学以后,一个个纷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孩子报的培训班一个比一个多。
调侃她们时,她们也一肚子苦水:
中国式家长真的挺悲哀。应试教育的主旋律下,多少协奏曲从此销声匿迹,多少孩子因此恨上了父母亲。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破局
中国版的《少年说》,虽然没能拍出日本版《屋顶告白》的天真、热血与热情,却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和盲区。
替中国式家长们鸣了个冤,并不是认可他们的教育方式,而是试图理解他们的困局与处境。 也希望有更多富有建设性的文章出来,给一些还在自以为是的家长来个当头棒喝,也给另一些置身迷雾中的家长指一条向好之路。不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再殃及自己的下一代。
写到这里,不禁又想提一下天后王菲。很多人都说,王菲歌唱得好,孩子教得更好。
大女儿窦靖童,几乎已经成为了星二代的榜样人物。她并不循规蹈矩,纹身、染发、玩摇滚,但她独立、明理、得体、谦逊,众口一词地被媒体称赞。
小女儿李嫣,虽然生下来就是唇腭裂患儿,但在妈妈独立自信的个性影响下,完全没有自卑感。小小年纪,把自己的心理建设得非常好。
童童说:在我们家不管年龄大小,包括我妹妹,大家交流决定事情,都是非常平等的。所以我没必要去叛逆,为叛逆而叛逆挺傻的。
由此可见,王菲教育孩子,实施的是民主那一套,把孩子当朋友,给她们足够的尊重,也给她们自己做主的权利。
但是王菲自己,却是在妈妈霸权式教育下长大的。菲妈是个很传统的人,对女儿管头管脚,什么都干涉,当年连歌都不让她唱。要不是阿菲自己个性足够倔强,在菲妈干涉下,说不定这世上就不会有天后王菲了。
所以,等到自己做了妈妈,她就时刻保持警醒,不让自己重蹈妈妈的覆辙,在杜绝传统教育影响这一块,王菲漂亮地破了局。
我也希望《少年说》这个节目的存在,能让更多的为人父母者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固有问题,去反思、去改变。
如果还记得自己曾经作为孩子时的感受,也许就能做好父母。
孩子们则要学会体察与配合,父母讲的有道理的地方悉心听取,不要一味地为反抗而反抗,那样也挺傻的。
如果能让真正的沟通在我们这一代亲子关系中好好孵化,那么就能更好去影响下一代亲子关系。 总有一天,我们渴望中的父母会被呼唤出来,而理想的亲子关系也会在那时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