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如此(历史小说——续3)

 雪岸飞鸿 2018-07-06

原来如此(历史小说——续3)


(四)

 

和丞相诸葛亮一起吃罢早饭后,县尉卫兴汉走出县衙。他要去找马三爷问问诸葛丞相交办之事的落实情况。说曹操,曹操到,马三爷穿过县衙侧边的小巷,出现在卫兴汉的面前。

“卫大人,我已将留在县城和附近乡下的马帮人员集中了。又找了路经此地几个兄弟马帮,共有两百来人马。只要丞相和县尉一声号令,我们立即行动。特来禀报。请大人发话。”马三爷头上冒着热气,额头上渗出了数不清的汗珠。马三爷边说边擦了擦了额头上的汗珠。

卫兴汉说:“太好了,太好……”

第二个“了”字的声音还没有出口,一位军士骑着快马飞奔而至。刚到卫兴汉马三爷的身边,只见马背上的军士拉了一下缰绳,马嘶叫了一声,停了下来。马三爷上前一步,一手接过缰绳,一手搀扶那军士下马。那军士刚一下马,人还未来得及站稳,就双腿一软,跪了下去,口中连连说着:“快!快!快报告,报告丞、丞、丞相……”

那军士还未说完就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那军士和他的马一样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冒着团团热气。卫兴汉与马三爷知道那军士有重要军情要向诸葛丞相报告,两人一起动手将那军士抬进县衙,放到躺椅上,灌了一匙热茶。马三爷伸手掐了掐那军士的人中。只见那军士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清醒过来。清醒后的那军士看到诸葛丞相就在眼前立即挣扎着坐起,意欲起身向诸葛丞相跪拜。诸葛亮握着那军士的手说:“不必跪拜,有事快快禀报。”

那军士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蜂拥而来。”

“离西城还有多远?”

“三十里。”

“可知司马懿是否就在军中,先锋是谁?”

“正在打探,长官要我先来禀报。”

诸葛亮对身边的卫士说:“快快扶他去休息。”

诸葛亮说罢,围着桌案踱步。

卫兴汉和马三爷在一旁静静地站着,一声未吭。

卫兴汉知道这是诸葛丞相在思考应对之策。诸葛亮有一个特点,每遇紧急之事,哪怕是十万火急,总要踱步一番,细思之后,才发出指令。每每踱步之后就快步来到桌案旁坐下,接着便是发号施令。其结果总能化险为夷。在诸葛亮踱步之时是从来不容许任何人打搅他的。卫兴汉朝马三爷使了个眼色,接着紧闭嘴巴,那意思是要马三爷别动,更不能讲话,不能发出任何声响。

其实用不着卫兴汉示意,马三爷知道,此时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过去多年,每逢蜀军战事,马三爷要带领他的马帮为蜀军运输粮草,军前效力。诸葛亮曾几次接见过他。马三爷对诸葛亮的性格、作风以及嗜好也多有所闻。当那军士被人扶下去休息时马三爷就准备离开县衙,看到县尉卫兴汉和丞相诸葛亮都没有发话,尤其是他还没有得到要他转运粮草的具体指令,而不好擅自离开。到诸葛丞相踱步之时卫兴汉又对他使了个眼色,他就更不好走开了。既然不能离开,马三爷知道自己更不应该讲话,这里不是他说话的地方,除非诸葛丞相开口问他。诸葛丞相正在不紧不慢地踱步,没有丝毫要找他问话的意思,他何必无事找事,自讨没趣呢?

诸葛亮在房间里踱了两圈以后停了下来。诸葛亮不是走向桌案,而是在大堂中间停下,说:“走,到城楼去看看!都去!”

一行人刚走到县衙大门口,又一个探马飞驰而来。马上的军士跳下马来,磕了一个响头说:“魏军离西城只有二十五里。”诸葛亮走向城楼时先后又有数骑来报:“魏军离西城二十二里。”

“魏军离西城二十里。”

“魏军离西城十八里。”

还在诸葛亮在县衙大堂踱步之时,十五万魏军直扑西城的消息迅速在西城文武官员中传开了。这个消息像瘟疫一样,叫人闻风丧胆。这怨不得他们。在他们的眼中蜀军与魏军的军力悬殊相差太大了。魏军人马是蜀军的几十近百倍。魏军此次是在蜀军后方作战,无牵无挂,可进可退。蜀军则是进退守三难。要进,无异于以卵击石,想也不敢想。要守,兵少城孤,且外无援军,只是一句空话。要退,退得了吗?就是退出现有的二千五百军人也难,何况城中还有万余名老弱病残的平民百姓和撤到西城的一千余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职官员。尤其是西城的老百姓,诸葛亮像当年的刘皇叔一样是不会丢下他们不管的。进不得,走不脱,守不住。满城的文武官员担心自身的同时更担心诸葛丞相的安危。他们知道,只要诸葛丞相安然无恙,才有蜀国的现在和将来,才有他们自己的荣华富贵。如果诸葛丞相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十万北伐的蜀军难保。蜀军不保,蜀国江山必将不保。蜀国不保,他们和他们自己的家人将会遭受厄运,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身为蜀国的官员,哪怕他们是低级官员,也有谁能不清楚明白?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诸葛丞相身上。没有要谁号令,他们齐聚在诸葛亮的身边,以随时听从和执行诸葛丞相的指令。

还是在诸葛亮在县衙大堂踱步之时卫兴汉也同时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卫兴汉自从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起就知道此次北伐大势已去。撤军不过是早晚间之事。卫兴汉只希望诸葛丞相早回汉中,蜀军早回汉中。一日不见汉中,卫兴汉一日心里难安。卫兴汉尤其为诸葛丞相的安危担心。在卫兴汉看到诸葛丞相带领二千五百人马来西城时队伍的步调是那样的一致,斗志是那样的昂扬,诸葛丞相的神态是那样的悠然,镇定自若,恰似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兵,全然没有半点打了败仗的模样,他放心了。转眼间军情突变,叫他始料未及,逼得他不能不用脑认真思考了。多年来在诸葛丞相身边工作,使他养成遇事就要先思考的习惯。诸葛丞相曾多次告诫卫兴汉:不要以为只要做好丞相府那些事务性的工作就行了,要多读书,多思考。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嘛!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脑子不用也会迟钝。况且你卫兴汉不能一辈子跟在我的身边,要想着有一天独当一面的时候。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为什么不在不用之时多读一些书呢?忽然,一个念头闪过卫兴汉的脑际,他死死地抓住了这个念头。

在诸葛亮身边的马三爷更是焦急万分。马三爷一生走过深山密林,经过蜀国栈道,趟过大漠戈壁,也经过战火纷飞的战场,算得是历经磨练,九死一生了。而眼下的情景,蜀军面临的困境,他还是第一次遇到。马三爷焦急之时便想到他组织起来的那二百多号人的马帮。二百余人对十五万魏军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只有二千五百人马的蜀军,也许能助一臂一力。到了最危急的关头,马三爷就会毫不犹豫地带领他的马帮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冲锋陷阵,就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亦要杀出一条血路,使诸葛丞相突出重围,安全回到汉中。马三爷之所以这样想,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对诸葛丞相对蜀军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马三爷和他的马帮先后与魏蜀吴三国军队都打过交道,见到过他们的将领乃至主帅。魏军及吴军不是把他当作牛马驱使,大呼小叫,甚至于鞭打斥骂,就是把他当作敌军间谍严加盘查,威胁恫吓。只是由于马三爷在江湖上的名声以及魏军吴军运输粮草还缺不了他才得以保全性命。唯有蜀军一直待他如同上宾。有几次马三爷运输粮草途中遇险,还是蜀军及时赶到,才使他摆脱困境。有一次因洪水阻隔耽误了粮草送达期限,蜀军将领在问清原因之后予以谅解。又一次,因军情紧急,蜀军急需粮草,诸葛亮派人找到马三爷,亲自安排,亲自派兵保护。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久走江湖为人豪爽的马三爷,人家敬他一分,他敬人一丈。事到此时,马三爷决心以死相报了。

诸葛亮来到城楼之上,举目一望,只见魏军分两路席卷而来。一路是他昨日走过的那条武功山小道,一路是在那条路对面的山间。两路魏军所经之处,尘土冲天,旌旗蔽日。

来到诸葛亮身边的二十余名西城文武官员,包括那些从前线撤退而来的高级官员哪里见过如此阵势,尽皆失色。他们此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望诸葛丞相立即拿出一个万无一失的对策。他们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愿苍天保佑!保佑蜀军度过眼前的难关!保佑西城百姓的安全!也保佑他们自己平安!他们谁也不敢向诸葛亮进言,他们自己皆束手无策,无言可进。他们只能痴呆呆地站在一旁。他们之中有人甚至想到此时不说是诸葛丞相,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使他们度过眼前的火海刀山,他们也会跪下来顶礼膜拜,高呼万岁!

诸葛亮仍然扶着石栏,看着那两路直扑西城而来的魏军。有人忍不住发话了:“倾巢之下,难有完卵。何不请示丞相,下令早走?”

那人说话的声音较大,除了诸葛亮之外,众人一齐将目光投向发话的那人。从着装上看,那人不是西城的官员,也不是蜀军的将官甚至护卫,倒像是一个城门卫士。但从相貌上看,他的年龄又很大,与城门卫士也不相称。原来那人就是城门卫士,人称老先生。说他老,其实年不过五旬,并不算太老。说他不老,却两鬓如霜。白老先生腰不驼,背不弯,两目炯炯有神,行走步态稳健,说话声音宏亮。如果没有两鬓的白发,人们只会认为他是一个身强力健的壮汉。白老先生原为一地方官员之后,年青时举茂才未果。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当城门卫士。日居月诸,风云变幻,西城城头几次更换大王之旗,城门守卫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无论何方诸侯那路草寇占据西城都留下了他这个城门守卫。一则他只忠于守卫城门的职守,从不误事。各方细作即使是经过精心修饰,乔装打扮,皆不能逃脱他那双眼睛。二则由于他知书识字,且结交甚广,消息灵通。三则他又兼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尤其是他对西城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谁要在西城屯兵布阵,少不了要向他问计问策,其结果往往八九不离十。由此名声远播。有人送了他一个“小诸葛”的称号。只为他看破红尘,淡泊功名,意在终老西城,以致岁月蹉跎,至今仍为城门守卫。守卫一职虽过于单调,但他闲遐之时,不是写诗,便是作文。有人看过他的诗文,认为自得其乐,日子过的颇有滋味。他原名白斌,人们见他两鬓斑白,又是一个普通的城门守卫,后来有人干脆称他为白老头,或者白老先生。诸葛亮上次到西城曾找他问过地理。这次城门守卫官员把他带上城楼,他得以有刚才一问。

“十五万魏军气势汹汹而来,我军走得了么?”一个校尉当即反问。

“有丞相在此,休得狂言。白老头下去!”城门守卫官员立即喝令白老头离开城楼。

正在此时,一骑飞奔而来,快到护城河边时高声喊道:“快带我去面见丞相,有要事报告。”

城门守卫见是本军探马,立即放下吊桥,让他进城,并由一个城门守卫带上城楼。来人气喘嘘嘘地来到诸葛亮跟前,正要跪拜,诸葛亮一把拉住他说:“快快禀报!”

站立在诸葛亮身边的满城文武官员自觉地退到了一边,只留下卫兴汉和马三爷在原地未动。马三爷准备离开时,卫兴汉扯了扯他的衣角,示意他别走。来人喘了一口气,定了定神说:“魏军离城十五里,先锋为司马昭,司马懿随中军跟进。此次打探,确实无误。”

诸葛亮说:“下去吧!”

诸葛亮说完,接着对卫兴汉说:“你有何良策?”

“可否使用空城之计?只是……”卫兴汉话未说完又咽下去了,似是祈求又似是惶惑地看着诸葛亮。

“好!”诸葛亮朝分散在城楼各处的众文武官员招了招手说:“众官听令!”

众文武官员见丞相发话,一涌前来,分两厢站好,一齐看着诸葛亮。一座小小的城楼立即鸦雀无声,安静得能听到人们轻微的呼吸声。就是这轻微的呼吸声也是人们费了好大的劲而实在难以憋住不得不发出来的。

诸葛亮挥着羽扇说:“城门守卫听令!”

“喏!”城门守卫官员走出队列,到离诸葛亮三步时停下,双腿一并答道。

“放下吊桥,打开城门!但不许一人出城!”

“是!”

众文武官员一听,人人瞪大了眼睛。他们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只有卫兴汉知道诸葛丞相是真的要运用空城计了。真到了要实施空城计的时候,卫兴汉又担心了:要是司马昭乃至司马懿不管你这一套,直接杀入城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卫兴汉刚才对诸葛亮说出空城计时想到过司马懿知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涉险,而司马懿自己则生性多疑,必不敢冒昧进城。卫兴汉此时又担心魏军先锋司马昭不待请示,擅自行事,那可就糟了……

不等卫兴汉想下去,诸葛亮接着说:“卫兴汉马之龙听令!”

卫兴汉马之龙走出队列,并肩而立,一起答道:“诺!”

听到诸葛亮呼叫卫兴汉马之龙,众文武官员好生奇怪。奇怪的不是诸葛亮呼喊卫兴汉。卫兴汉的大名在西城众所周知。就是昨天才到西城的领军校尉也早就认识卫兴汉。他们感到奇怪的是诸葛亮呼喊马之龙。马之龙是谁?众文武官员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到过。诸葛亮的呼叫声刚刚落地,只见随同卫兴汉走出队列的那人竟是马三爷。众文武官员谁不认识马三爷,就是至今不知道马三爷的大名叫马之龙。他们中有人自认识马三爷那一天起,就多次当面问过马三爷的大名,马三爷总是笑笑说我哪能像你们呀,又是姓氏又是字号,还是叫我马小三的好,叫马三也可以。找人打听,人家都说只知道大家都称呼他马三爷,没有听说过还有别的什么名字。原来马三爷就是马之龙,马之龙就是马三爷。还是诸葛丞相办事细致入微啊。众文武官员又一次在心底里佩服他们的丞相。他们被丞相即将洞开城门的举动而狂跳不止的心稍稍得到了安慰。他们等待着丞相进一步的指令。

诸葛亮说:“你二人立即将马帮人员组织起来,每个城门安排二十人,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不得有半点惶恐之色,不可擅动,我自有计。”

“是!”

“三军校尉听令!”

“诺!”

“你们将旌旗尽皆隐蔽,教三军各守城铺,如有随意行走,以及高声大语的,不用请示,就地斩首!”

“是!”

“退下!”

众文武官员和马之龙一齐走下城楼,急匆匆地回各自岗位执行各自任务去了。卫兴汉正待离开时,被诸葛亮叫回来。诸葛亮说:“你与马之龙安排好后速将瑶琴和香烛带上城楼,并把我的两名小童一并带来。我要在城楼演一出好戏。”

卫兴汉和两名小童很快来到城楼。两名小童凭栏放好琴桌,摆设瑶琴。又在琴桌后面摆放了一个条桌,放好香炉,插上香烛。一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摆放好以后,卫兴汉走到诸葛亮的身边。诸葛亮手扶栏干,看着从武功山间道路上飞奔而来,越来越近,旌旗招展,尘土飞扬的两路魏国大军。司马懿的速度真快呀!就这么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他们的人马就到了城外。

卫兴汉说:“丞相,一切安排就绪,”

“你到城楼中去吧!”诸葛亮说罢,转身来到条桌前,一一点燃香烛。然后整了整身上的鹤氅和头上的纶巾,到琴桌后坐好,十个手指在瑶琴的上空划了一下,轻轻地落到琴弦上。悠扬的琴声和着冲杀而来的魏军的叫喊声回荡在西城的上空。


​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