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其实是来教大家「避免装出一个没有个性的家」的!不要被标题误导哈,真要教你们装一个没有个性的家,可能会被你们用唾沫星子淹死吧,哈哈。
你会从他柜子的大小窥探到他衣服的多少,也能从他小摆件的样式了解到他去过的城市……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即使没有刻意的装饰,也能尝出生活的味道。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喜欢上的那些家,并不是因为有多么好看,而是因为看见了这个家的灵魂。 但是很多人会进入误区,认为既然他们装得很妙,那照着他们装总不会出错吧,于是不假思索地照搬回自己的家,这样很容易装出一个「没有个性的家」。 因为没有思考自己的习惯和喜好,住一段时间就会发现问题,但是想改已经很难了。 要避免装出一个没有个性的家,得注意这 4 点: 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是不去思考自身情况,对原始结构没有任何想法,给啥样就住啥样。 第二个是不根据自己习惯去摆放家具的位置,造成一些生活上的小麻烦。 不根据自己需求改结构的问题,在我妈妈那一辈比较明显。当时住的是老公房,墙都是实体墙,不能拆改。 之后我妈再买的商品房,也没想着要改。我和她明明就俩人住,但一共有 3 个房间,每个房间都很拥挤,我和我妈每人住一间,剩下的房间不知道用来干嘛,就放在那囤灰,现在早就堆满了杂物(太浪费了)。 举个正面的改造案例,这是我一个好朋友 @ZRD 为他朋友改造的房子。 原始户型结构很不合理,过于宽阔的卫生间压榨了厨房面积,厨房左侧的阳台面积很小,略显鸡肋。餐厅离厨房太远,还得穿门而过,端菜很不方便。 / 原始结构图,有三个卧室一个起居室 玄关区域浪费严重,餐厅离厨房特别远 这户人家的居住情况和习惯是: 1:三口之家,父母不来 2:需要有宝宝的玩耍空间 3:衣服超多需要收纳 4:爱烹饪,不爆炒,对厨房要求高。 / 改后的结构图
厨房位置的改变是最大的,卫生间在保证足够使用的情况下做了瘦身,并让厨房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连接本是客厅的餐厅,形成视野开阔的空间,让厨房与餐厅变成家人的主要交流空间。
原来一进门的那个次卧变成了客厅,让入门的视野变得更好。 原来离厨房老远的餐厅位置也变成了衣帽间,连接着儿童房和主卧,让这 3 个空间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不被打扰的私人空间。 这是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个问题,以前学习室内设计时,老师会给我们上一堂标准的室内布局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厨房的布局。 是按照冰箱 → 水盆 → 切菜区 →灶台的顺序来安排,整个动线呈三角形,能够避免重复的动作,是一个非常科学、合理的布局。 但当我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去实施的时候才发现,每个人的做饭习惯不同,这个看似「标准合理」的布局方案显然不能适用在所有人身上。
/ 图片来自好好住 @猫柚酱 但我囤饮料和零食,每次都要从客厅到厨房拿东西会很麻烦,所以就把冰箱搬到了客厅,望着厨房多出来的那个大窟窿就会开始懊悔为什么不早思考好这个问题。 / 图片来自好好住 @风太太很疯疯 有些小伙伴光看网上的帖子推荐,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这样很容易陷入思维僵局,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就像他们描述的那么好。比如: 网络上经常有教大家如何设计一个鞋柜的帖子或者产品推荐,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很奏效。 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更需要一个可以收纳吸尘器的地方。 又或者,南方的朋友在鞋柜里留了一个很高的空间收纳伞具用,但你学来却发现身处北方,一年不过 10 场雨 。 身边有朋友做过这个傻事,拿出来让大家嘲笑一下他,哈哈哈。 被大家夸到天上的洞洞板真的那么全能好用吗?也不见得,虽然它确实解决了很多零碎物品的收纳问题,但是局限性也大。 我并不否认洞洞板收纳的强大,但我只建议用在暗处,例如在一个储物间用上洞洞板,把零碎的小配件挂在门上,就可以节省很多空间摆放其它的物品,也不显杂乱。 又或者它能让你的工作更加效率。 但如果除了功能性需要以外,挂在明面上的,可能会显得更加乱。例如挂上很多清洁用品:
所以在我看来,洞洞板放在明处最大的作用其实还是美观性,放上一两个小布偶或者小盆栽,可以丰富墙面,也可以增加屋内的氛围。 如果只是想要收纳的朋友,学着网上放在明处做收纳,可能就违背自己当初想要「整洁」的心了。 网红元素标配:仙人掌、麋鹿、火烈鸟、龟背竹等。 其实这些元素我也很喜欢,但是要全都往家里堆砌时,可能就会让自己的家变成千篇一律的「网红脸」。
小件的东西还好,大件的,例如窗帘、壁纸还是别着急跟风,先思考一下你到底能让这个网红产品陪伴你多久。 翻了那么多的美图,真正会被吸引的,其实也并不是堆砌了这些元素的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他们甚至都很少这些元素。
「将就」这个词在家居界算是贬义词吧,因为它也代表着得过且过。 我在之前「为什么你照着 Ins 美图学家装,却怎么也学不像?」里也提到过,在做最后软装打算时,不要妄想一次性就能把家装好,你看见的那些完美的家,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打造完成的。 将就的事情有很多,我举 2 个例子: 其实你看中的是一个 3000 元的储物柜,造型和细节都很满意,但因为预算不够,于是就退而求其次买了一个差点意思的 2000 元的柜子,觉得那也行吧。 可是等到真正有预算时,也不能直接放弃这 2000 元的柜子吧,所以心中所选到最后还是会放弃。这种将就,是最容易让人心生懊悔的决定。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先把心中第一选择的必需品买上,其它的慢慢添。 如果有必需品超出了预算,可以先买一个不心疼可以随时扔的产品,来做暂时的替代,当你攒够你想要买的那件家具的钱时,就能够不心疼的更换了。 这就像为自己定下了小目标一样,每完成一个目标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当有一天,你把你心中每一个第一选择添置进家后,那种成就感应该是无法形容的吧。 以及,无论家里东西的多少,都代表着你的第一想法,那才是完全属于你的「有个性的家」。 有一种将就,就是「父母装修」,有些小伙伴可能比较佛,或者比较忙,这件事情就交给了父母. 但父母并不能全面理解你的想法和生活习惯,装出来的家可能并不适合你,甚至有一些还会影响你的生活。 不过关注 DeerHome 的小伙伴肯定都是非常热爱生活,没时间也要抽时间去装扮家里的人,这个情况应该比较少,就不细说啦。 还有一种是父母送家具类型,买都买了,也不好意思不收,然后就将就着把东西归置好,并找一些可以匹配的家具去搭配,不然会显得格格不入。 但东西又不是自己需要或者想要的,最后可能只能自己藏着难受。 这种情况就要事先和家人说好,东西你想自己添置,让父母不用操心,并表达你想自己把「窝」装好的决心,不要让不知情的父母「好心办了坏事」。
/ / / 那么,一个有个性的家什么样子呢?
房间很雅致,拍摄的效果很好。但静静坐下来感受的那一刻,却总觉得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这个时候 @梨花 跟我说了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故事. 让我突然就明白了,这个房子缺少的并不是精美的装饰,而是打动人心的「烟火气」。 *以下来自 @ 梨花的描述: 第一次去他们家最大的感受就是没地方可以下脚,所有能堆的地方都堆满了杂志,包括沙发。 门口的书柜很特别,上面有手绘。她告诉我这是他们结婚时,她老公的美术老师送的,上面的手绘是老师画的。 里面装满了各个地方淘来的餐具,不仅限在碟子、碗筷上,还有很多筷托、烛台之类的小玩意儿。沙发背面是她老公毕业时画的一张画,从广州带到了上海。 那次是准备去吃火锅的,印象很深刻:所有的餐具都不是成套的,连每双筷子都不一样,但它们都很奇妙、很和谐地出现在了桌子上,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搭配竟然很好看。 在饭桌上,她还一一介绍起这些淘来的餐具,例如一个酱油碟,是从路边的小摊上淘来的,不贵,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就觉得很好看。
他们把原来书柜的位置挪动后,放下了一张婴儿床,之前的杂志全都处理掉了,桌子的边角都贴上了保护套,易碎品都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他们还把沙发换成了折叠床,给来帮忙照顾宝宝的家人睡。
她说她小时候的居住条件不好,所以对这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充满了期待。现在用自己所有的积蓄换了一套更大的 loft,房产证上写的是她女儿和老公的名字。 因为之前的小房子是自己父母出钱买的,写的是她的名字。 都说外来的媳妇会有不安全感,但实际上外来的女婿也会有不安全感。所以等她有能力去买更大的房子时,希望能用这种方式给她只身来上海的老公,更多家的感觉。 / / / 这个故事也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初心,我从这个故事里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拥有「个性的家」,还有一个非常有力量的生活。 要装出一个「有个性的家」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你的耐心和思考,根据你的习惯和生活慢慢去做调整,这样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家,是完完全全属于你(你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