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归因和事件归因

 元元方方 2018-07-06
一个女孩去健身房,进去之前,点了一根烟在门口,抽完,进去,跑步机挥汗。
 
过了一会儿,一个男生走过来搭讪,想套路她,当然,没成功。
 
后来,女生问男生:“你长这么丑,凭什么认为能约到我?”
 
男生很直白地说:“你抽烟啊,抽烟的女孩,都很好睡。”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偏见,带着歧视的偏见。但我告诉你,在很多男人心中,都是这样认为的:抽烟的女人,一定很好睡。
 
除此之外,人们对女人还有其它类似的认知:
 
去酒吧的女孩,很容易带走开房;
 
开宝马的女孩,一定是男人包养的小三;
 
长得美的,化妆精致的,一定是整容婊;
 
有纹身的,一定是浪荡没有自我约束力的。
 
我无意于讨论这些认知是否正确,但这些,很能说明一个现象:人们非常容易通过某些小事,对另外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贴标签。
 
在心理学上,这叫“人格归因”。
  
人们习惯于两种归因方式:人格归因和事件归因。并且习惯于用“事件归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用“人格归因”来解释别人的行为。
 
简单来说,“人格归因”就会把某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归结到一个人的人格上去。
 
“事件归因”是把某些行为的背后动机归结到事情本身上去。
 
例如你看到别人闯红灯,会下意识认为那个人没有规矩意识,没有道德;而如果是自己闯红灯,会认为自己是因为要赶时间。
 
同样的,你看到别的女孩去酒吧,会觉得她就是去聊骚的;而自己去酒吧,则是因为心情不好。
 
我们从来只是习惯于下意识去评判别人,而给自己留下诸多解释空间;任何事情出来,我们从来只是习惯于去抨击谩骂人,而不在意事件的真相。
 
——这,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舆论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