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一生心血,教你如何“治未病”

 觅书时代 2018-07-07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3年最新发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20~79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8.3%,糖尿病总人数达到3.82亿。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和出行等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糖尿病病人的总数超1亿,达1.139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三分之一,尚有4.934亿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上升。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诊断率、治疗率和血糖达标率均十分严重,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当今医学界提出了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而这一理论,与祖国医学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一言以蔽之,正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什么是“治未病”?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首先,“未病”的概念主要包括疾病前的健康状态疾病尚未完全形成的萌芽状态疾病初起未传变的阶段。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不亦晚乎?”不仅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而且强调了其在医疗行为中的重要性。

后世许多医家对这一理念均有所继承和发展。如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即是要求人们注意饮食,加强锻炼以预防疾病,发生疾病则要及早采取措施。另外还依据脏腑传变理论提出了诸如“见肝调脾”之说,阻断其传路,即是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告诫人们:“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是说预防的重要性。张景岳提出“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早者易,功收万全。”亦是“治未病”思想的有力体现。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提出的病因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疾病后期的康复治疗等诸多方面都囊括在了中医“治未病”范畴内。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含义不单单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上均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说明其对健康的界定也是一种综合的概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也是不谋而合的。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若不加以干预就可能形成疾病。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养生保健,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健康。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也是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有研究观察表明,糖尿病患者过于频繁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所建议的适度监测相比,在血糖达标率及延缓并发症方面无更多获益,甚至会产生不利影响,从侧面说明心理因素会对疾病产生较大影响。

永远不要生病之后才想着去治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应当就是“治未病”。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等就是现代医学重点针对健康人群的预防。

翻越文献可以发现,中医对糖尿病早就有所记载。中医无此病名,但在消渴病的文献中可见相关类似描述,如《素问·奇病论篇》中:“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转为消渴。”

方朝晖等专家依托中医“治未病”原理,针对糖耐量降低人群创立了早期防治体系,并结合中医药综合措施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

有研究者进行了对比实验,其中实验组进行口服补脾益气的中药颗粒剂,随访3个月后发现,实验组的血糖的降低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向正常人群转归得概率更大。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 2010年我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总患病率为9.7%,若同时以糖化血红蛋白≥6.5%为诊断标准,则这一数字可高达11.6%,其同时得高血压、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的几率甚至达到34.2%、12.6%和11.7%。

这不仅对居民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同时也给整个医疗体系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因此糖尿病三级预防中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其预防和治疗工作意义重大。

继承和发掘“治未病”理论,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将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临床实践研究多为数量有限的临床观察,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治未病”课题任重而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