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死亡,请深刻理解这8句话!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一个人从未想过死,他也必不热爱生。——无名氏

死亡是一个无比旷大的人生课题:就个人来讲,死是个体时间的尽头。就唯物主义来讲,死是不可逆的意识的消逝。就唯心主义来讲,死只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起点。就社会层面来讲,死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机制,每个人都会死,给他人的生留下余地。就生命层面来讲,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每个人的自然归宿。

关于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恐惧,害怕死亡,毕竟谁都想在这个世上多活几日,多留住些荣华富贵,繁华往事,可能还有美好记忆。但这就像地球不想绕着太阳旋转一样,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关于死亡,还有极少数人深刻的意识到了它的内核,看到了死亡的本质。比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等人,他们由于看到了更多,让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于是也就能坦然对之,安然处之。

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是死亡这个话题,其中有个网友总结了8句话,哲学诗画认为他说的非常精彩,在此分享下,希望能增进我们对死亡的认识。

1,死亡不仅是个生物学问题,更是个心理学问题。

对待死亡,我们要学会从心理角度去认识。人们在心理上似乎对死亡这两个字眼有着本能的下意识的回避。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甚至根本不承认死亡,他说:“最可怕的恶是死,但死却与我们毫无关系,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

2,不想或不愿想死亡,不代表死亡不存在或不会来临。

很多人在提到死时往往闭口不谈,有意躲避,但这样真的对吗?你遮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就不会响吗?似乎这个心理动机应该这样去理解,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不想被死亡这个沉重且恐怖的话题所困住。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总想些对自己有礼或对未来有好处的事情,不想死亡这个问题,人生似乎充满了美好的绿意生机。一想到死亡,似乎是永恒的灰色和沉默的悲伤。“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性命短促,死亡如影随形,魏晋的古诗早已将这种恐惧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人中其实有很多智者很早就看懂了死亡的真面目。

3,避开死亡是一种本能,但人不能不思考死亡和面对死亡。

人与所有动物一样,求生或避开死亡是一种本能。在死亡来临之时,所有的动物都会挣扎。厨房中烹死的鸡鱼、野外被捕食的猎物、医院中濒死呻吟的老者……这些都是面对死亡时的痛苦表现。而这种痛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影视作品里,都常触目惊心地感受到,有时候是撕心裂肺、有时候是鲜血淋漓

但人又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因为人不仅有感情,更有意识,有思想。在面对如此痛彻心扉的人生课题时,我们必须要思考死亡,由此得出生的意义,以便后人们去效仿和借鉴。这正是我们人的伟大之处。

4,孔子的死亡之思:未知生焉知死。

人正常的活着,对于眼睛所见的一切事物、对于自己所了解的这个世界,都有清醒的明确的感知。因为有这种感知,人对这个世界就有明确的把握,因此才有了知识、意志和情感,才能认识到自己是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未来能为社会贡献或期待些什么。人的思想、情绪、甚至拥有的一切都基于这种感知。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就是教导我们在有生之年把握好这种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只要先更好的了解了生命和生活,我们在面对死亡时,才会做到无怨无悔,安详闭目。

5,佛教徒的死亡态度:人有来世。今生造恶,来世受罪。今生行善,来世享福。

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吗?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是魂飞魄散、身灭生死;还是化为孤单飘荡的游魂,去往一个神秘的死亡世界。或又仅仅是化一罐冰冷的骨灰,永远“托体同山阿”?

佛教徒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虽然可以继续生活,但是会分类别,还有一些条件或前提。什么条件呢?那就是看你今生做的一些事。比如你活着时,积德行善,给人间留下了不少好事,那就不用下地狱,而是进入极乐世界,永享太平和安宁。但如果你活着时造了不少恶业,做了不少坏事,甚至伤天害理之事,那你只能是下地狱,活在十八层地狱的痛苦煎熬之中,因为这是对你今生作恶的惩罚。

但佛教所宣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从科学角度讲又是站不住脚的。至于死后人会不会去另一个世界,这个问题根本没法解答,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在死后仍有意识。

6,死亡恐惧的另一层含义:对生前所拥有的一切的控制或拥有丧失的痛苦。

很多人恐惧死亡并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是他们担心自己活着时所控制或拥有的一切都无法继续下去。他们痛苦的最大原因是失去享受活着时能得到的各种快乐的和对现世生活的美好渴望的能力,也失去了所有亲切的活生生的不忍分别的亲人和朋友。所以,古人下葬,不管贫富,总是要随点陪葬;每到清明年节,总要烧点冥钞、带点佳肴好酒,约上亲朋前去扫墓祭拜。不仅寄托了对逝者的怀念,也是相信如果有灵魂、有阴间,可以以这种方式为逝者在彼端的生活尽一份物质上的帮助和感情上的慰藉。

可悲又局限的是:一个人即便在死后,人们也是按照其生前的思维和活法去祭奠他的,完全没有脱离现世的物欲和情欲的窠臼。

7,人虽伟大,但永远抗不过死神。

我们恐惧死亡,尽管它在我们活着时毫无地位、尽管对它只有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这个字眼本身带了太深灰色的感情色彩。也是因为恐惧死亡带来的生理痛苦、离别、未知和失去。人类虽然伟大,但在死亡面前一样卑微渺小。压在人身上那样如山如岳的苦难,也是。

人虽伟大,但抗不过死神。这是铁的事实,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心理准备。

8,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想活。不想活,也并不意味着想死。

人之所以想活,除了动物的本能。更是由于对现世美好、现世羁绊的眷恋和对作为一个主观人自我实现价值的肯定和期待。可是即使世界依然美好,羁绊却都消失,自我价值的实现失去希望,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主观人,这一切不清不楚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失去了亲人、爱人、朋友,事业无望,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或者说自己不能实现成为自己。对于一个主观人来说,很难无端找出一个称之为阳光或希望的,生之理由。很多人觉得自杀者都是心态脆弱、承受不了社会压力,一时激动犯下的错。但其实真正看清生命本质的人,不会这样想。因为对于一个清醒的人来说,没有意义的活着,是比死亡还痛苦的事。有些人注定了要选择那种“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活”的结束方式。

当人活着失去意义时,其实活着如同死去,这并不意味着想死。而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想活。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对意义和价值的界定,其中蕴含着人性的隐秘答案。

结语——

人是脆弱的,一滴水、一根芦苇有时就可以致我们死亡。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命运就会突然让你交出死亡的答卷。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有尊严从容地面对的死亡方式就是热爱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热爱感恩你人生所有的羁绊和牵挂,认真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直到生的意义消失,直到我们有勇气超越死亡本身的恐惧,或是不幸突兀离开,或是幸运地坦然老去。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至少在完全失去意义之前,我们都应认真地活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