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氏针灸关于伏针、伏灸的临床心得

 林涔涔 2018-07-07

❖ 本文系我国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撰写于60年代的著作之一'留针 温针 伏针 伏灸',摘自《中医文献杂志》。本期为大家介绍陆瘦燕关于伏针、伏灸的临床心得。


(一)伏针、伏灸的原始

伏针、伏灸查考历史文献,对此记载很少,惟汪机于《针灸问对》中引朱丹溪之言称:“夏月阳气尽浮于表,今医灼艾,多在夏月,宁不犯火逆之戒乎?据此,可见伏针、伏灸在金元时代,即已广泛盛行,相沿至今,已深入人心。目前伏针盛行于上海一带,远至杭州、常州以东;北京、南京、大西北及两广比较少用。伏灸法在浙江最为流行,特别是宁绍一带,已成为一般医生与病人的习惯。

(二)伏针、伏灸的适应症

基于《内经》:“天温日明,人血淖泽而卫气深,气易行,血易浮”的原则,结合《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养生之道的认识,本人认为:伏针、伏灸,仅宜于产后风湿以及风寒湿壅滞经络而产生的瘫、痪、痿、痹等疾病,以及阳虚病人。至于阴虚阳亢或气火有余的病人,伏针是没有必要的,而伏灸更有犯火逆之戒,必须加以注意。

(三)有关伏针、伏灸中的若干问题

1.伏针的留针时间问题:

根据古人对留针与气候及季节的认识来推论,夏季伏令,天气炎热,气温血滑,人气易行,所以本人认为伏针的留针时间可以短一些;同时,由于夏季病人往往汗出多而表阳虚,过分的留针,易使脱气,往往会发生晕针等事故,所以留针时间不宜太长。一般而论,伏针时的留针,仅为了适应于温针的需要,待燃艾完毕,即可起针,不必过分久留。如果不用温针的病者,甚至可以考虑不留针。

2.伏针与温针的关系:

伏令施用温针是可行的,但是必须严格掌握病种,一般以风湿病为宜。但是,由于伏令天气炎热,燃艾不宜过度,一般以枣核大为适当。同时,可以采取重点温针法,即于某些重点穴,选择性地施加温针,不必每针必温,否则火力太强,可灼伤病人肌肤,同时,留针时间过久,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3.伏灸的辨证问题:

汪机说:“今人见有痰而嗽,无痰而咳,一概于三伏中灸之,而咳与嗽,本因火乘其金,兹复加以艾火燔灼,金宁不伤乎?况三伏者,火旺金衰,故谓之伏,平时且不可灸,而况三伏乎。”所以伏灸必须严格掌握辨证,若属灸法所忌的病,最好不要在伏令中施灸,以免造成火逆之忌。

一般而言,凡阳邪有余,脉证为高热、脉洪数、或阴虚阳亢,脉证为怔忡不寐,烦心面赤,脉细数属光剥者,忌伏令灸治。而阳气式微,脉证为肢冷脉伏、大汗不止、溲清便溏、面色㿠白者,适宜伏灸。

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往往秋冬得病针刺而愈,在伏令复针,可以清除余邪,尤其是产后风湿最为相宜。针灸是不分季节,四时咸宜的;惟在伏天行针是有独特之点。至于伏灸最适宜灸治的病症有哮喘(寒哮)、阳虚痨、疝气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